骨折疼痛主要是由于骨折线损伤、软组织损伤、炎症反应、水肿、感染等病理变化引起的,这些因素导致神经末梢暴露和刺激。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疼痛。

1.骨折线损伤
骨折后骨膜上的神经和血管受到牵拉、撕裂等机械性刺激,导致局部出现明显的疼痛感。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进行止痛治疗。
2.软组织损伤
骨折时周围软组织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引起局部充血、肿胀,从而产生疼痛。对于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红花油等药物缓解不适。
3.炎症反应
骨折后会导致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凝结成块形成血肿。当血肿逐渐机化并形成肉芽组织时,会释放出多种炎症因子,这些因子能够刺激周围的神经末梢,从而引发疼痛。针对炎症引起的疼痛,可以考虑服用美洛昔康片、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减轻炎症,进而缓解疼痛。
4.水肿
骨折后会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淋巴回流受阻,进一步加重了水肿的程度。对于水肿所致的疼痛,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待肿胀消退后疼痛自然缓解。
5.感染
如果骨折部位发生感染,细菌产生的毒素以及坏死脱落细胞等异物会成为致敏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进而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抗生素是治疗感染的主要手段,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颗粒等。
骨折后建议定期复查X光片以评估愈合过程,同时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患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