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运动医学专家提醒:冬季减膘,谨防运动损伤

一进入秋冬季,大家就普遍发现“衣带渐宽”,体重就像脱缰的野马,直线上升,古人称之为:贴膘。很多健康达人建议通过积极体育运动来遏制这匹野马,但较温度更高的春夏季,秋冬季体育运动有自己的规律,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出现运动损伤!

下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宋斌副主任医师来谈谈在秋冬季如何科学运动,预防运动损伤。

运动医学专家提醒:冬季减膘,谨防运动损伤

为什么秋冬季更容易出现运动损伤?

体育运动中发生的或与运动相关的损伤,都可以统称为运动损伤,其中四肢骨关节的运动损伤最常见,小如肌肉拉伤,大到韧带断裂、骨折等都是运动损伤。运动损伤根据发生的时间不同还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运动损伤,崴脚、前交叉韧带断裂、半月板撕裂等这些是常见的急性运动损伤;像肩周炎、网球肘等属于慢性运动损伤。

秋冬季是运动损伤的高发季节,原因如下:

1、温度降低引起血管收缩,血流减慢,人体韧带、肌肉的弹性下降,关节的粘滞性增加,通俗点讲灵活性降低,运动能力降低,如果没有充分地热身,会大大增加运动损伤的发生几率。

2、人体以及肌肉软组织的反应性降低,应对突发情况能力降低;

3、秋冬季本身就是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疾病高发季节,这也会增加运动损伤的发生几率;

4、衣着、环境(空气、雾霾)、设备等的影响,秋冬季户外运动人们的穿着比较厚,活动灵活性下降,加上道路湿滑,也会促使运动损伤发生。

秋冬季容易出现哪些类型的运动损伤?

温度降低,对人体四肢肌肉软组织以及神经反应性的影响,各种运动损伤都会受到影响,比较直接的是肌肉拉伤、韧带损伤、骨折等,而长期慢性的运动损伤,如网球肘、肩周炎等也会由于温度的影响加重症状,甚至有一些感觉已经治愈的损伤出现复发。

出现这些类型的运动损伤怎么办?

宋斌指出,应对急性运动损伤的发生,通常采用RICE的原则进行处理,具体是指:休息、冰敷、压迫、抬高。

首先是休息,停止运动,减少运动损伤加重。

其次是冰敷,很多人认为在秋冬季温度比较低,受伤后不需要冰敷,而是采用热敷,反倒加重了组织的肿胀。所谓的冰敷其实最理想的也不是用冰来敷,最好是采用冰水混合物;也不要让冰袋直接接触皮肤,可以用毛巾包裹,时间一般在20分钟以内。在冰敷的同时可以结合压迫,用绷带或者衣物包裹固定,当然也不要压迫过紧,要注意观察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情况,如果出现了手指或者脚趾麻木、指甲颜色变白等情况,说明压迫过紧,要尽快松开,没有以上情况的时候也尽量每小时松开一次,以防压迫过紧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在进行压迫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抬高患肢,抬到高于心脏水平可以起到很好的止血、消肿的作用。

在发生运动损伤后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是要尽快到医院就诊,进行科学的评估和治疗,以上的处理方式都是临时紧急处理的方法。

如何防止秋冬季运动损伤?宋斌认为:

1、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选择容易实现、安全、高效的运动,首选一些室内运动项目运动,如羽毛球、篮球、健身房运动等,这些项目受温度影响较小,安全性提高。

2、要注意运动中的陪伴,尤其是中老年人参加体育运动,要选择一些团体的体育项目,可以及时应对一些紧急事件,如有人喜欢登山或者野外跑,就需要一个可靠的伙伴。

3、运动前做好准备,完善必要的穿戴设备、保暖措施等,选择合适的鞋子和透气且保暖的衣服,长距离户外运动需要配备一些手杖等,通讯设备保持通畅。

4、运动前充分热身:热身对于秋冬季更加重要,正常情况下运动前我们推荐10分钟左右的热身时间,而在秋冬季可以适当延长热身运动到20分钟,热身的项目也需要根据要参加的运动项目进行调整,如以下肢运动为主,则要重点对膝关节、踝关节进行专门的拉伸和活动,上肢运动项目则要加加强对肩关节、颈部的活动热身。

5、运动前的饮食调整,运动前不宜过饱,一般餐后30分钟以上再做运动,不宜进食生冷的食物。运动中注意补充水分,很多人以为秋冬季运动出汗比较少,不注意补充水分,也是不正确的。补充水分参照少量、多次、等渗平衡盐溶液的方式进行,切忌大口大口喝高糖的饮料。

6、 随时调整运动强度,出现不适应尽快降低运动强度,再循序渐进增加强度和难度, 相比于其他季节,增加秋冬季运动强度应温和、保守,要明确自己的运动强度和习惯,不宜做超负荷的运动。

(通讯员 张婷婷)

2024-01-15 17:58:44浏览20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妊娠期糖尿病什么症状,会胎停吗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异常变化等症状,若病情控制得当,一般不会引发胎停,但若控制不佳,可能会引发胎停,建议孕妇一旦察觉这些异常,及时前往医院产科进行血糖检测,以便确诊并接受规范治疗。一、症状:1、多饮多尿: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超出肾脏重吸收能力,可能导致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产生渗透性利尿作用,带走大量水分,使得患者尿量增多。体内水分大量丢失,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可能引发口渴中枢兴奋,促使患者频繁饮水。部分患者因夜间多尿影响睡眠,白天精神欠佳,且多饮多尿的症状随血糖升高愈发明显。2、多食:由于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正常进入细胞内被利用,细胞处于饥饿状态。这种信号反馈到大脑,刺激饥饿中枢,导致患者食欲亢进,食量增加。3、体重异常变化:部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作用障碍,机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转而分解脂肪和蛋白质供能,可能出现体重下降;另一方面,一些患者因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脂肪合成,同时患者进食量增多,可能导致体重过度增长。体重异常变化不仅反映病情,还可能对母婴健康造成其他影响,如肥胖增加分娩难度,消瘦影响胎儿发育。二、是否会胎停:妊娠期糖尿病若病情控制得当,胎盘血管能够维持正常的结构与功能,血管壁不会因高糖环境增厚,管腔也不会狭窄,胎盘血流灌注稳定,胎儿能获得充足的氧气与营养,正常生长发育,一般不会引发胎停。然而,若妊娠期糖尿病控制不佳,过高的血糖会损害胎盘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病变。血管管腔变窄后,胎盘的血液供应减少,胎儿在子宫内就会面临营养和氧气匮乏的问题,生长发育受限,严重时可能胎停。而且,高血糖致使胎儿长期处于高渗环境,刺激胎儿胰岛细胞增生,引发高胰岛素血症,容易使胎儿过度生长,增加胎儿窘迫、缺氧风险,这同样可能导致胎停,危及胎儿生命。建议孕妇定期产检,按时进行血糖筛查,密切关注血糖变化。另外,适度运动,如散步、孕期瑜伽,以辅助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控制血糖。若出现胎动异常、腹痛等症状,立即就医。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糖尿病的皮肤痒是什么样的
糖尿病患者出现的皮肤痒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其表现多样,包括瘙痒程度不同、瘙痒范围有别、伴随症状多样等。1、瘙痒程度不同:有的患者瘙痒程度较轻,只是偶尔感觉皮肤有些许发痒,不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而有的患者瘙痒感强烈,会忍不住搔抓,甚至影响到睡眠和日常活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瘙痒范围有别:可能是局部皮肤瘙痒,比如腿部、手臂、背部等某个特定部位,常见于小腿胫前皮肤。也可能是全身性的瘙痒,全身皮肤都有瘙痒感,没有明显的固定区域。3、伴随症状多样:部分患者皮肤瘙痒时,皮肤外观基本正常,没有明显的皮疹、红斑等改变。但也有一些患者除了瘙痒外,还会伴有皮肤干燥、脱屑,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导致皮肤水分流失增加,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还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皮疹,这可能是由于搔抓导致皮肤破损引发了感染,或者是糖尿病性皮肤病的特殊表现,如糖尿病性大疱病等。对于糖尿病患者皮肤痒,建议要严格控制血糖,这是缓解皮肤痒的关键,通过合理饮食和规范用药,使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其次,注意皮肤护理,避免使用过热的水洗澡,洗澡时间不宜过长,使用温和、滋润型的沐浴产品,洗完澡后及时涂抹润肤霜,保持皮肤水分。另外,穿着宽松、纯棉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如果皮肤痒症状严重,不要搔抓,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褥疮最怕的三种药膏,有糖尿病能用吗
通常没有褥疮最怕的三种药膏这一说法,一些药膏对褥疮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包括康复新液、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磺胺嘧啶银乳膏、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等,但使用时应遵循医嘱,避免自行使用。糖尿病患者通常可以使用,但需谨慎,用药期间严密监测,若有不适,应及时联系医生。1、康复新液:康复新液可促进创面愈合,能修复受损组织。对于糖尿病患者,只要对其成分不过敏,一般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但需注意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滋生,会影响创面愈合。2、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能促进表皮细胞增殖,加速创面修复。糖尿病患者使用时要确保局部创面清洁,同时严格控制血糖,以创造有利于药物发挥作用的环境。3、磺胺嘧啶银乳膏:磺胺嘧啶银乳膏有抗菌消炎作用,可预防和控制创面感染。糖尿病患者若有褥疮合并感染,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可遵医嘱使用,使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创面变化及有无不良反应。4、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和血肿吸收。糖尿病患者使用时需注意观察皮肤有无过敏等不适,若有不适需及时停药并告知医生。对于糖尿病合并褥疮的患者,首先要积极控制血糖,这是促进褥疮愈合的关键。同时要定期翻身,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在选择药膏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褥疮的具体情况,如创面大小、有无感染等,合理选用,并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糖尿病足脚趾发黑变硬可以清理吗
糖尿病足脚趾发黑变硬通常可以清理,这通常意味着组织坏死或血运障碍,不清理会致感染扩散。但清理前医生需全面评估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采用清创术等在无菌下操作。患者在清理过程中也要做好脚部护理、控好血糖,避免恶化。糖尿病足脚趾发黑变硬,往往是由于长时间的血糖管理不当,导致足部血管、神经出现病变,进而引发足部供血不足、感觉异常,并可能出现溃烂、感染等症状。当脚趾发黑变硬时,可能意味着局部组织已经出现了坏死或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坏死组织不能得到及时清理,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导致感染扩散,甚至引发全身性感染,危及生命。然而,清理过程并非简单地去除坏死组织。首先,医生需要对患者的整体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血糖控制情况、感染状况、局部血供等。在评估基础上,医生会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控制血糖、抗感染治疗、改善局部血供等措施。对于坏死组织的清理,医生通常会采用清创术等方法,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以避免进一步感染。在清理过程中,建议患者应注意保持脚部清洁卫生,避免感染。可以定期用温水清洗脚部,选择宽松、透气性好的鞋袜,以减少脚部受压和感染的风险。此外,患者还需要注意控制血糖水平,按时用药,定期监测血糖,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如果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