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女性要是没做好这件事,小心打个喷嚏都骨折!

  瘦弱的姜阿姨没想到,自己倒个水就腰椎骨折了,更没想到,做完手术后没几天又骨折了。

  祈福医院骨科中心专家说,姜阿姨这是严重骨质疏松导致的骨质疏松性骨折,65岁以上的女性中,2个人就有1个可能发生。这种骨折并非普通骨折把骨头“接”上那么简单,一定要同时进行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否则有可能多次骨折,甚至咳嗽、打喷嚏都可能导致骨折。

  

女性要是没做好这件事,小心打个喷嚏都骨折!

  骨科中心创伤骨科刘辉亮副主任查房中

  腰痛以为是腰扭了,没想到竟是骨质疏松性骨折

  “就是拿热水壶倒个水,突然就不能动了,以为是腰扭了,没想到是骨折!”74岁的姜阿姨回忆说,当时也没当回事,想着在家休息休息再说,后来儿子见她痛得厉害,不由分说,便把她送到了祈福医院骨科门诊。

  接诊的创伤骨科黄山东主任见姜阿姨身体瘦弱,一问平时也较少运动,右上肢去年曾骨折过,并没有把她当成普通的腰痛患者对待,而是考虑为骨质疏松骨折。果然影像学等检查结果证实了他的判断:骨质疏松型腰椎压缩性骨折。

  9月19日入院后,创伤骨科副主任刘辉亮为姜阿姨完善了相关检查,发现判断骨密度的T值为-4.8(T值≥-1属于正常范围),为严重骨质疏松,立即开始抗骨质疏松治疗。

  9月23日,刘主任为姜阿姨进行了经皮椎体成形术,先行处理已经发生的骨折问题,该手术被称为不用开刀的微创手术,创伤小安全系数高,只需在局部麻醉下不到1小时即可完成。术前姜阿姨上下床都很困难,术后腰痛立即减轻能够下地活动了。

  微创术后再次骨折,脆性骨折治标更要治本!

  尽管手术顺利完成,但刘主任一再叮嘱姜阿姨,脆性骨折的治疗并非“接”上这么简单,还要进行长期正规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否则治标不治本,“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又骨折了。”

  原来,骨质疏松性骨折又称脆性骨折,即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好发部位是椎体、髋部、前臂远端、肱骨近端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椎体骨折、髋部骨折、腕部骨折。“骨质疏松患者别说是摔跤了,就算搬个花盆、提个重物,甚至于打个喷嚏、咳嗽一下都有可能骨折。”刘主任表示。

  果不然,姜阿姨被不幸言中了。

  9月27日,姜阿姨莫名再次出现腰痛,不能下地,医生一查,发现了新的椎体骨折。“之前是第五腰椎,这次是第一腰椎,幸好两次骨折都没有伤到神经。”刘主任说。9月30日,刘主任再次为姜阿姨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目前,姜阿姨康复良好,并且继续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抗骨质疏松治疗至少要进行3个月以上才有效。”刘主任建议姜阿姨出院后也不能放松治疗,“最好连续治疗3年,否则可能再次骨折。”

  

女性要是没做好这件事,小心打个喷嚏都骨折!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姜阿姨康复良好

  50岁以上女性高发骨质疏松,莫名腰痛应考虑脆性骨折

  2018年发布的《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50以上绝经后的中老年女性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50岁以上患病率达32.1%,65岁以上超过50%,80岁以上则高达60%。骨质疏松症的常见后果就是骨折,超过半数50岁以上妇女至少有一次因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

  因此,刘主任说,对于50岁以上的女性出现腰痛,如果患者没有明显外伤史,身体消瘦、饮食营养不平衡、平时缺乏运动,尤其是有骨折史,应高度考虑有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能。

  预防大于治疗,中老年女性宜加强钙剂补充

  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来说,预防效果远远大于治疗。刘主任说,骨骼好比是个房子,需要砖块、水泥来建成。骨头的主要成分钙相当于砖块,促进人体钙吸收的维生素D相当于水泥,当人体骨质流失严重,不能从正常饮食当中获得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时,就需要进行额外的补充。

  我国营养学会制定成人每天钙推荐摄入量为800mg,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1000~1200mg。除了饮食摄入外,建议50岁以上女性每天都能补充钙剂,像钙尔奇D,600mg的,每天可以吃1片,同时加强维生素D的补充。

  40岁后应每年检测骨密度,及时治疗骨质疏松

  刘主任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要进行骨密度检测,尤其是围绝经期女性,一旦出现腰背痛、全身骨痛,甚至没有任何症状,都不要大意,一定要定期去医院找专业医生检测骨密度,若出现骨质疏松就要开始正规的抗骨质疏松治疗,不要等到出现骨折了才处理,即使没有骨质疏松,也要提早开始进行预防。

  他特别提醒大家,钙剂及维生素D要与其他药物联合,单纯补充钙并不能治疗骨质疏松,应在医师指导下,正确服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

  预防骨质疏松,除了保证每日的钙摄入量外,还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停止吸烟,减少饮酒和含咖啡因的饮料,积极运动,尤其是户外运动。

2019-10-27 22:56:32浏览5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肺结核患者有什么症状表现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累及肺部,但也可侵犯其他器官。其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呼吸系统症状、全身中毒症状以及肺外结核症状等。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感染程度、机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1、呼吸系统症状:咳嗽是肺结核最常见的症状,初期多为干咳,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咳痰,痰液可呈黏液脓性或血性。咯血是肺结核的重要特征,可表现为痰中带血或大量咯血。胸痛多与胸膜受累有关,表现为钝痛或刺痛,深呼吸时加重。呼吸困难多见于病变广泛或合并胸腔积液者。2、全身中毒症状:肺结核患者常出现长期低热,以午后潮热为特征,可伴有盗汗。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消耗症状较为常见。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夜间盗汗,严重时可浸湿衣物。这些症状反映了结核病的慢性消耗性特点。3、肺外结核症状: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血行或淋巴播散至其他器官,引起相应症状。常见肺外结核包括结核性脑膜炎、骨关节结核、淋巴结结核、泌尿生殖系统结核等。症状因受累器官而异,如骨关节结核可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结核性脑膜炎可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针对肺结核的症状,建议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和痰涂片抗酸染色检查。其次,确诊后应尽早开始规范的抗结核治疗,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和疗效。密切接触者应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和胸部影像学筛查。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肺结核容不容易传染
肺结核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但并非所有肺结核患者都容易传染他人。其传染性强弱取决于多种因素,了解这些对于预防肺结核传播、保护易感人群以及合理安排患者治疗至关重要。排菌的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尤其是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其痰液中含有大量活跃的结核分枝杆菌。这类患者在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会将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播散到空气中。这些飞沫可长时间悬浮,健康人一旦吸入,就有可能被感染。相比之下,痰涂片阴性的肺结核患者,其传染性相对较低,但部分患者仍可能通过其他途径排出少量结核分枝杆菌,存在一定传染风险。环境因素对肺结核传播影响显著。在人员密集、通风不畅的场所,如拥挤的教室、工厂宿舍等,飞沫传播更为容易,结核菌浓度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容易积聚,大大增加了健康人感染的几率。而在开阔、通风良好的室外环境,飞沫会迅速被稀释,传播结核菌的可能性降低。此外,个体的易感性也至关重要。免疫力低下人群,如HIV感染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老年人、儿童等,对结核菌的抵抗力较弱,接触结核菌后更容易被感染发病。即使接触相同数量的结核菌,免疫力强的人可能只是结核菌潜伏感染,而免疫力低下者则可能迅速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若出现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伴有咯血、低热、盗汗等疑似肺结核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结核菌传播。一旦确诊应立即隔离治疗,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抗结核治疗原则,以尽快控制病情,降低传染性。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肺结核复发后会出现什么症状
肺结核复发后,患者可能出现全身性症状、呼吸系统症状、特殊部位症状等,这些症状的出现通常提示结核病情的再次活跃。在此期间,患者需注意隔离,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佩戴好口罩,防止结核菌传播给他人。1、全身性症状:发热是肺结核复发较为常见的全身性表现。结核菌及其毒素可作为致热原,影响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引发发热症状。多表现为长期低热,体温通常在37.3℃-38℃之间,以午后发热较为典型,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盗汗现象。长期的结核菌感染会消耗机体大量能量,导致患者体重下降,身体日渐消瘦。2、呼吸系统症状:咳嗽是肺结核复发在呼吸系统的突出症状。由于结核病灶累及气管、支气管黏膜,导致黏膜受刺激,引发咳嗽反射。早期可能为干咳,随着病情进展,咳嗽逐渐加重,可伴有咳痰,痰液性质多样,初期可为白色黏液痰,若合并细菌感染,则可能出现黄色脓性痰。当结核病灶侵蚀肺部血管时,会导致咯血症状,咯血量因人而异,轻者仅表现为痰中带血丝,重者则可能出现大口咯血。3、特殊部位症状:若结核菌侵犯喉返神经,可引起声音嘶哑,这是因为喉返神经受到结核菌的侵袭或周围淋巴结肿大压迫,导致神经功能受损。当结核菌侵犯肠道,引发肠结核时,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腹痛多位于右下腹,为隐痛或钝痛,腹泻与便秘可交替出现。当怀疑肺结核复发出现上述症状时,患者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进行胸部X线、CT检查以及痰结核菌涂片、培养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张欣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携带肺结核病毒会不会传染
携带肺结核病菌是否会传染需要依据具体情况判断,不能一概而论。部分携带活跃肺结核病菌的患者具有传染性,而潜伏性肺结核病菌感染者通常不具备传染可能。如果患者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处于活跃增殖状态,并且能够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通常具有传染性。这类携带者往往是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其在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会将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散布到空气中。健康人一旦吸入这些飞沫,就有可能被感染。比如在一些通风不良且人员密集的场所,如拥挤的宿舍、办公室等,开放性肺结核携带者与他人近距离接触,很容易造成结核菌的传播,引发周围人群感染发病。然而,还有一类携带者不具有传染性,即潜伏性结核感染者。其体内携带结核分枝杆菌,但由于自身免疫系统能够有效控制细菌,使其处于休眠状态,并未引发明显的症状,也不会排出结核菌到体外。这类携带者不会通过呼吸道将病菌传播给他人。对于携带肺结核病菌的情况,应积极应对。开放性肺结核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治疗期间要注意隔离,佩戴好口罩,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防止病菌传播。潜伏性结核感染者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定期进行体检,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充足睡眠等,以防结核菌由潜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普通人群则要注意加强防护,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减少与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必要时可遵医嘱接种卡介苗预防感染,共同防控肺结核的传播。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