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人老不中用,多是关节“废”了!医生:换人工关节得新生

林荔军 骨科中心 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三级甲等

关节痛、关节变形、关节不停的嘎达响……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的机能不可避免的出现老化,关节不适的症状越来越多,对于终末期的关节疾病,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但不少患者及家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拒绝”。

“这么大年纪还来做手术,风险太大了!”、“把自己的关节锯掉,换一个人工的,出问题谁负责”、“还是用自己的骨头好,还是忍忍吧。”这些都是患者谈起人工置换时浮现的场景和想法。

老了得关节病,痛不欲生!换个“新关节”你愿意吗?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关节骨病外科副主任林荔军在2018年岭南关节外科高峰论坛上,接受39健康网采访时表示,关节疾病虽不致命,但它却能让患者日日夜夜承受无尽的疼痛,尤其是高龄患者,慢慢的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最后瘫痪在床,严重影响老年生活质量,而及时的进行人工关节置换,不但可以让患者重新正常行走,更能提高预期寿命,所以该做手术时别犹豫。

老龄化趋势下,我国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每年增长20%

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人平均寿命的延长,让关节疾病的发生率直线上升,据统计,目前有1.5亿多患者正经受骨关节炎的折磨,而大量饮酒、滥用药物导致股骨头坏死的比例越来越大,不恰当的体育锻炼则加重了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关节磨损严重后,畸形、僵硬随之而来,疼痛感将持续、不分昼夜的出现,有的患者甚至站立都无法做到,大量的止痛药和非手术治疗方法通通无效,人工关节置换便成了唯一的选择。“目前,人工关节置换技术可用于治疗髋关节、膝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踝关节、和指间关节等疾患,但以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最为普遍。”

林荔军介绍,我国目前每年关节置换手术以20%的速度在增长,每年关节置换的病人达到53万例,但与欧美国家人口比例相比,置换率依然偏低。

老了得关节病,痛不欲生!换个“新关节”你愿意吗?

62岁的彭奶奶就是其中不愿置换的一员。8年前,在家务农的彭奶奶不慎跌倒,导致了右侧的股骨颈骨骨折,因为害怕治疗需要花钱,彭奶奶认为在家休养一段时间够骨折自然会恢复,“虽然有点疼痛,但农村人嘛,这点还是能忍的。”

此后,彭奶奶每人忍受着疼痛生活,走起路来有点跛也忍着,这一忍就是8年,8年来,病情并没有如彭奶奶想象中的好转,而是越来越严重,每晚疼到睡不着觉,“感觉全身骨头都在疼,往外走50米都不行”只能卧病在床。

随着儿子经济条件的变好,彭奶奶被送到了医院就诊,接诊的骨科医生仔细检查后发现,由于病情被拖延8年,骨折长期不愈合,已经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下肢也出现缩短,引发了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等等,若想恢复行走,必须进行关节置换。

一听到要换关节,彭奶奶死活不同意了,拉着儿子的手要回家,经过医生的仔细沟通,彭奶奶才吐露自己的心声;“关节置换,我怕!”

老了得关节病,痛不欲生!换个“新关节”你愿意吗?

听到要换人工关节,你在怕什么?

“要人工关节置换,是把整个关节都换掉吗?”

听到要换关节,很多人会认为要去掉很多根骨头,创伤太大,其实不然,关节置换,只是将受损的关节表面切除掉,换成人工假体,简单理解,就是把磨坏了的软骨去掉,换成了“人造”的,关节两端是合金的人造‘软骨’,中间是特殊塑料制成的耐磨垫片,其它的并不动。

“人工关节置换,听说也有保质期,可能要换几次呢?”

即使有些骨科医生在谈到人工关节置换时,都会说置换最多维持10年,从而使许多本应该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担心需重复置换而放弃手术,其实,随着手术适应症的严谨、假体材料的更新,手术医生的规范化,世界上各国的登记系统均表示,人工关节置换术10年存活率达到93%。

“澳洲的数据显示,30年人工关节的存活率能达到70%”林荔军说道。

老了得关节病,痛不欲生!换个“新关节”你愿意吗?

“人工关节置换后,也会有疼痛表现,是失败了吗?”

一般来说,人工关节置换后,有3个月到半年的恢复期,期间也许会有炎症反应,体温升高,隐隐作痛的感觉,但通过积极的康复训练,则可慢慢恢复正常。

林荔军提醒,术后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尤其重要,此外,术后日常生活的负荷量是可以耐受的,但不建议从事高强度、高负荷的运动、工作,避免关节再次受损。

“年纪大了,再做人工关节风险会不会大?”

据悉,进行人工关节置换的主要人群为60-80岁的老年人,林荔军指出,随着现代人工关节的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年龄并不是关节置换手术首要的考虑问题,而是根据病人自身身体条件和关节病变的程度来决定。

“有的患者拍片显示,关节质量很差,但本人却感觉正常甚至还能踢球等强度运动,这种情况下,其实人工关节置换并非首选。”林荔军指出,选择关节置换是有严格手术指征,当保守治疗无效,有严重影响生活时,则及时听从医生建议。(通讯员:伍晓丹)

2018-11-22 14:30:00浏览8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继舜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成因以及治疗
一、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定义非酒精性脂肪肝顾名思义,即患者很少喝酒,甚至滴酒不沾,但肝脏仍然会囤积过多的脂肪,进而引发脂肪肝。单纯的脂肪肝若未妥善治疗与管理健康状况,可能会导致肝脏产生类似疤痕的纤维组织,甚至造成更多无法复原的伤害。非酒精性脂肪肝也有可能造成类似酗酒对肝脏的伤害,最严重的情况下,有可能演变为肝硬化或肝衰竭。如果病况未改善的话,肝硬化可能导致以下结果:a、腹腔积水b、食管静脉曲张严重者可能破裂出血c、意识混乱、嗜睡、言语不清等肝性脑病变症状d、肝癌e、肝衰竭二、非酒精性脂肪肝有多常见?非酒精性脂肪肝十分普遍,任何年龄层的人都有可能罹患,不过肥胖者、2 型糖尿病患者,以及有心脏病的 40~50 岁人群风险较高。不过只要避开危险因素,还是有机会逆转、降低发作的风险。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症状下列为非酒精性脂肪肝常见的症状,但并没有全部列出,因此,如果您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有任何疑虑,请洽询您的医生。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常见症状:a、肝脏肿大b、倦怠c、右上腹疼痛肝硬化的可能征兆与症状:a、腹部积水b、靠近皮肤表层的血管肿胀c、男性患者可能乳房肿大d、脾脏肿大e、手掌泛红f、皮肤与眼睛发黄(黄疸)四、什么时候应该去看医生?如果您发现自己有上述症状,或者有任何相关疑问,请洽询医生。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与症状不尽相同,如果发现任何异状,最好尽快寻求医生的专业意见,以了解最适合自己的诊疗方式。五、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原因非酒精性脂肪肝是由肝脏的脂肪量过高引起的,而糖尿病、糖尿病前期(胰岛素抵抗)、过重或肥胖、血脂过高(例如胆固醇或甘油三酯过高)、高血压等等,都有可能是引起肝脏囤积脂肪的因素。最近,研究出了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有关的几点因素,包括:a、氧化压力:人体内的促氧化剂与抗氧化不平衡,导致肝脏细胞受损b、患者的炎性细胞、肝脏细胞,或是脂肪细胞制造并释放出有毒的炎性细胞激素c、肝细胞坏死或凋亡d、脂肪组织发炎、白细胞浸润e、肠道微生物也有可能是引起肝脏发炎的原因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因素有许多因素会增加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例如:a、胆固醇过高b、高脂血症c、代谢症候群d、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者e、多囊卵巢综合征f、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g、2 型糖尿病h、甲状腺功能减退i、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j、年纪增长七、如何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无法通过任何单一检测诊断出来,医生会向您询问是否有其他健康问题,有利于进一步诊治。1、血液检查:a、全血细胞计数b、肝功能检查c、慢性病毒性肝炎检查d、血脂检查,测量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肪数值e、空腹血糖测试f、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用以判断血糖的稳定程度2、影像检查:a、超声检查:如果医生怀疑患者有肝脏疾病,通常会最先安排此项检查。b、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或核磁共振:虽然无法通过这两种检查区分出非酒精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炎,不过还是适用于初步的判断。c、肝纤维化扫描:超声检查的进阶形式,用来测量肝脏之硬度,进而判断肝脏纤维化或疤痕组织严重的程度。3、肝脏活组织检查:如果上述检查都无法检测出确切的结果,则医生可能会建议安排肝脏活组织检查,也就是俗称的肝穿刺检查或肝脏切片。医生会利用穿刺针穿过腹腔,取出肝脏的组织样本,而样本将交由实验室分析,以确认是否有发炎或疤痕之征兆。肝脏切片基本上是安全、风险低的检查,且疼痛程度类似于抽血,只有部分患者会在检测中或检测后感到相当疼痛。八、如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可以从管理风险因素、控制症状做起,例如:a、降低总胆固醇b、减重(减去 3%~10% 的体重,就会有显著的差异)c、控制糖尿病d、停止或减少饮酒e、养成运动习惯九、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生活调整与居家疗法下列生活调整及居家疗法可能有助于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a、维持健康体重b、饮食均衡c、养成运动习惯d、限制饮酒量e、只服用必要的药物,并且遵守医生或药师的建议用量
汪国营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肝脏上面有血管瘤要紧吗
肝脏上面有血管瘤是否要紧,取决于多个因素。肝脏血管瘤作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不过,当瘤体大小、生长位置出现特殊情况时,也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多数肝脏血管瘤生长缓慢,且为良性病变。从病理角度看,其由大量增生的血管构成,一般不会恶变,也不会侵犯周围组织和远处转移。在瘤体较小时,通常不会引起任何不适症状,患者往往是在体检做超声、CT等检查时偶然发现。此时无需特殊治疗,只要定期复查,观察其大小变化即可,不会对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明显影响。当肝脏血管瘤体积较大,直径超过10厘米时,就可能带来一些问题。一方面,大的瘤体可能压迫周围的肝脏组织、胆管、血管等结构。压迫胆管会导致胆汁排泄受阻,引发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发黄;压迫血管则可能影响肝脏的血液供应和回流,影响肝脏正常功能。另一方面,肝脏血管瘤虽然破裂风险较低,但当受到外力撞击、外伤,或者瘤体生长迅速时,有破裂出血的可能。一旦破裂,会引发腹腔内大出血,导致剧烈腹痛、休克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发现肝脏血管瘤后,应定期进行腹部超声检查,监测其大小和形态变化。若瘤体较小且无明显症状,每6-12个月复查一次即可。对于较大或有症状的血管瘤,如出现压迫症状、破裂风险高的,可考虑手术切除(如肝部分切除术)、介入治疗等。
汪国营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肝脏多发血管瘤严重吗
肝脏多发血管瘤比较严重。患者要定期进行肝脏超声、CT等检查,密切监测血管瘤的大小、形态变化。肝脏多发血管瘤意味着肝脏内存在多个异常的血管团。这些血管瘤会随着时间逐渐增大,占据肝脏空间,压迫周围正常的肝组织。正常的肝脏组织承担着代谢、解毒、合成等重要功能,当受到压迫后,肝细胞的正常结构被破坏,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比如,肝脏的代谢功能受阻,可能导致体内毒素堆积,影响身体健康。而且,多发血管瘤还会使肝脏的血液供应和回流出现紊乱,进一步损害肝脏功能。肝脏多发血管瘤的一大危险在于有破裂出血的风险。肝脏本身血运丰富,多发血管瘤使得血管壁变得薄弱,在受到外力撞击、剧烈运动或血压突然升高等情况时,容易发生破裂。一旦破裂出血,短时间内会造成大量失血,引发失血性休克,若不及时救治,将危及生命。即使出血得到控制,也可能导致肝脏局部组织坏死,引发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和患者的生活质量。若血管瘤较小且无症状,可暂时观察,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腹部受到外力撞击。当血管瘤较大或出现压迫症状、破裂风险增加时,应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介入治疗等。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情绪激动,控制血压,减少对肝脏的不良刺激。
张继舜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肝脏健康所需的5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什么
在日常饮食和所处环境中,可能存在数百种毒素,而肝脏始终在努力过滤这些物质。更重要的是,肝脏还有助于分解食物,并为其他器官提供能量。为了维持肝脏良好的功能,饮食中应确保含有必要的维生素和营养元素。当无法从饮食中获取足够的量时,可以考虑服用补充剂。以下是维持肝脏健康所需的5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A和铁质】根据2000年发表在《营养》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维生素A和铁质缺乏是全世界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类型之一。一项研究表明,缺乏维生素A可能会降低铁含量,导致贫血,而铁含量低则可能导致肝脏中的维生素A减少。同时补充维生素A和铁,相较于单独补充铁或维生素A,能更有效地改善缺铁性贫血。虽然维生素A对肝病患者有益,但过高的剂量可能对肝脏有毒性。例如,铁质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促进肝脏中瘢痕组织的形成。因此,慢性肝病患者,尤其是患有肝硬化的人,除非医生确认其缺铁,否则应服用不含铁的复合维生素。【维生素D】维生素D被称为“阳光维生素”,因为除了从食物中摄取,还可以通过皮肤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并经肝脏和肾脏的作用转化为活性形式。研究人员一致认为,严重的维生素D缺乏症在肝硬化患者中更容易出现,而肝硬化作为一种晚期肝病,存在发展为肝癌的风险。然而,过量摄取维生素D(通常因服用过多营养补充剂导致),会引发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还会使血液中钙含量升高,影响生长发育。【维生素E】根据2015年11月《国际分子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维生素E是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因其在预防疾病和维持肝脏健康方面的潜在作用而被广泛研究。食物中的抗氧化剂可以中和氧化产生的有害自由基,特别是维生素E在酒精性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中发挥作用。只有在医生认为服用维生素E补充剂的益处超过风险时才可使用,同时鼓励多食用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如菠菜、葵花籽、杏仁、花生酱等。维生素E对肝病患者有益,但过量摄取有害,每日摄取量若超过1200IU,会稀释血液,增加出血风险。【维生素B12】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指出,维生素B12是B族维生素中唯一可溶于水且能在肝脏中储存长达数年的维生素。不过,一般来说,水溶性维生素通常难以在体内大量储存,因此必须每天摄取,以维持足够水平,达到最佳健康状态。【其他重要营养元素】除上述维生素外,还有一些矿物质和营养元素对肝脏健康至关重要。例如,硒是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有助于保护肝脏细胞免受损伤;锌参与肝脏的多种代谢过程,对维持肝脏正常功能不可或缺。良好的饮食和营养补充剂,可以为身体提供各种抗氧化剂,并协助肝脏解毒。然而,慢性肝病患者应当注意维生素E、维生素A和铁质的摄入量。了解所需营养成分,选择合适的复合维生素,有助于更好地控制慢性肝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