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1 引 言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并且是一种致残性疾病。尽管至今RA的病因尚未明确,但在过去10年RA发病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且带动了RA诊断与治疗的进展。除类风湿因子(RF)外,新的RA自身抗体(包括抗角质蛋白抗体、抗核周因子、抗RA33抗体、抗Sa抗体)的检测提高了早期及临床不典型RA的诊断水平。90年代以来,积极的早期、联合治疗明显延缓了关节破坏,降低了致残,使RA患者的预后得以改善。近年抗风湿新药的不断出现更为RA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2 诊 断
RA的诊断目前仍主要依据临床表现、RF检测及关节X线改变综合判断,具体诊断标准均采用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Rheumatism Association,ARA)提出的分类标准。1987年修定后的RA标准较1958年标准特异性提高,但敏感性降低,尤其是早期、不典型病例容易漏诊。该标准对所有RA的敏感性为91%,而对早期RA(病程<1年)的敏感性只有81%。由于RA起病早期关节破坏最明显,而目前的治疗水平还不能逆转已发生的关节破坏,只能在未发生关节破坏前延缓或阻断关节破坏的发生,因此要减少关节破坏,降低致残,改善预后,只有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RA的早期诊断水平是当今面临的重要课题。
RF是ARA分类标准中唯一的血清学指标,但RF对RA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低。早期RA往往RF阴性。在普通人群,仅5%RF阳性者最终发展为RA。近年,除RF外其它RA血清学指标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明显提高了RA早期诊断水平。
抗角质蛋白抗体(antikeratin antibody, AKA)和抗核周因子(antiperinuclear factor, APF)都是针对上皮细胞成分的抗体,有可能是针对瓜氨酸的同一抗体。抗RA33抗体是针对特异性核糖核苷蛋白的抗体。Cordonnier等(1996年)采用前瞻性方法比较了这三种自身抗体与RF对早期RA的诊断价值。69例病程在1年以内的疑诊RA患者,追踪1年~2年,结果49例(71%)确诊为RA(1987年ARA标准),其中RF、AKA、APF及抗RA33阳性率分别为40.8%、36.7%、28.6%和28.6%,并且这些确诊RA的患者在入组时AKA、APF或抗RA33即为阳性,有1例后来转为阳性;RF阴性的RA患者中,AKA、APF及抗RA33阳性率分别为24.1%、17.2%和27.6%,表明这三种抗体对早期RA,尤其是RF阴性者有诊断价值。抗Sa抗体针对非核抗原,存在于人脾和胎盘,它对早期RA诊断的敏感性为19%~68.4%,特异性为98%。对2年内的初发RA,抗Sa阳性率较AKA、APF、抗RA33和RF低,但对病程较长的RA,抗Sa还与关节破坏严重的RA相关(Larsen评分法),也就是说,抗Sa抗体不仅有助于早期RA的诊断,而且还是关节破坏的预后指标。
上述四种抗体的检测有助于RA的早期诊断,可明显地提高对早期RA诊断的特异性,弥补了RF阴性时的漏诊,并且多种抗体的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诊断的阳性率,临床应加快开展上述RA自身抗体谱的检测。
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东山区骨伤科医院 骨伤科
副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骨科Ⅱ
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骨科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骨伤科
主任医师
北京积水潭医院 小儿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