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常被视为老年人常见病,在临床发现,骨质疏松在中青年人群中发病数量也日益增多。
45岁轻微摔伤竟骨折
今年 45 岁的王女士是一外资企业的中层领导,她上班走楼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只是蹭破了点皮,没想到却疼得不敢走路。到医院拍片发现竟然小腿骨折。经检查,她骨小梁稀疏、骨质结构紊乱、骨密度降低,确诊为骨质疏松症,这是致其骨折的“元凶”。她很纳闷:“自己平时饮食很讲究,而且还不算老,怎么就得了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患者年轻化和当前人们生活方式改变有很大关系。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青壮年人群工作忙碌、易忽视对健康“储蓄” ,加之营养失衡、吸烟酗酒、多坐少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骨质疏松发病率增加。从出生后骨骼逐渐生长发育,一般 30--35 岁左右骨量达到最高值,以后骨量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骨微细结构逐渐被破坏、骨脆性增加,易致骨质疏松。骨密度下降后几乎不可恢复,目前医学上也尚无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帮助已疏松骨骼恢复原状。骨质疏松发病之初无明显症状、易被忽视,当发生腰背疼痛乃至骨折后才去诊治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所以也被称为“隐性杀手”。
防骨质疏松坏习惯要改掉
骨质疏松与一些不良习惯有密切关系。不少中青年白领尤其是女性过度追求苗条身材,采取长期不科学节食等方式盲目减肥,造成钙摄入量不够,骨量往往明显偏低,影响骨密度,易致骨质疏松症,一旦发生扭伤、摔倒、挤压等意外时会较他人更易骨折。
长期吸烟会造成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抑制骨形成,从而诱发骨质疏松症。长期大量饮酒可引发机体营养代谢失衡,使维生素 D 合成减少、抑制肠道对钙和维生素 D 的吸收,导致骨骼严重缺钙。
现代生活中,不少青壮年白领都习惯以车代步、电梯代替楼梯、终日面对电脑、缺乏运动与阳光照射, 且不正确的坐姿和长时间保持某种姿势会使骨骼负重过大, 都不利于钙质吸收与保留。
预防骨质疏松尤应避免以下不良生活习惯:食用过多肉类和盐,会促使钙质排出,加速钙流失。而咖啡、可乐中的咖啡因,过量摄入后也抑制骨质对钙盐的摄取利用,导致骨密度降低、引发骨质疏松。
两大补钙误区应避免
76岁的张先生经常腰腿疼痛,到医院检查后发现患了骨质疏松症,医生提醒他以后走路要小心,尽量不要摔跤以免骨折。因对骨质疏松心存恐惧,再加上广告上对补钙作用的宣传,张先生决定多补钙。
在骨科我们认为,钙过量,不但无益反而有害。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大家在认识上存在着误区。
误区一:补钙能治好骨质疏松。不少人提到骨质疏松就想补钙,其实缺钙只是造成骨质疏松的多种因素之一,维生素 D不足、雌激素水平下降等也都可导致该病。因此治疗骨质疏松症不能盲目依赖补钙,摄食过量钙质还会干扰其他营养吸收。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什么有效手段能治愈骨质疏松,能做到的只是预防和减缓。
误区二:钙补得越多越好。如果血液中钙含量过高,可导致高钙血症,并会引起并发症,如肾结石、血管钙化等,危害老人健康。
骨质疏松女性居多
每年10 月 20 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 ,据了解, 60岁以上人群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问题,尤其以女性居多。
骨质疏松被称为慢性病,总是“静悄悄”地发生,很多人都是直到发生骨折了,才出现相应的症状。对一个正常人来说,年龄是发生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所以 60岁以上人群要特别注意,尤其是 60岁以上的女性,绝经前后 10 年左右的女性会有非常快速的骨矿物质流失,因此,女性的骨质疏松可能来得比男性更为普遍,也更容易出现问题。
严重的骨质疏松易导致骨折、驼背等问题。日常生活中,易得骨质疏松的人除了在饮食上要多吃蛋、奶和豆制品等,最好一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测,了解骨骼状况,从而尽早采取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