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愈合过程是骨组织破坏后重新修复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一个逐渐发展和相互交叉的过程。
一,血肿机化期:骨折断端出血后周围组织开始出现血肿,骨折的病灶内出现无菌性炎症反应。新生的毛细血管和吞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侵入血凝块和坏死的组织中,逐步进行清除机化,进而形成肉芽组织,以后转化为纤维组织。骨折断端附近内外骨膜深层的成骨细胞,5天后开始形成与骨平行的骨样组织,并逐渐向骨折处延伸增厚。此阶段一般需要10-15天。
二,原始骨痂形成期:骨折的断端内,外已形成的骨样组织,逐渐钙化成新生骨,即膜内化骨,两者紧贴在骨密质的内外两面,并逐渐向骨折处汇合,不断生长发展为内骨痂和外骨痂。内,外骨痂将两断端的骨密质及其间的纤维组织,像上夹板似的夹在中间固定住;另一方面,断端间和骨髓腔内血肿机化后已形成的纤维组织逐渐转化为软骨组织,然后软骨细胞增生,钙化而骨化,即经软骨内化骨,而分别形成环状骨痂和腔内骨痂。膜内化骨和软骨化骨的相邻部分是相互交叉的,其主体是膜内化骨,其发展过程比软骨内化骨要简易而迅速。为此,临床上为使骨折较快愈合,应防止产生较大的血肿,减少软骨内化骨的范围。在新形成的骨痂中,血管连同成骨细胞与噬骨细胞,都渐渐侵入骨折端坏死的骨组织内,在已形成骨痂夹板的保护下,开始进行清除坏死组织和形成活的骨组织的爬行替代作用。骨折经过骨痂形成和爬行替代作用这两个过程,临床愈合才告完成。这一阶段约需一个月左右。临床特征是局部炎症消散,不肿不痛,骨折端基本稳定,但不够坚固,病肢可稍微负重。
三,骨痂改造塑性期:原始骨痂是由不规则的呈网状编织排列的骨小梁所形成,称网织骨。为了适应生理的需要,随着肢体的运动和负重,,在应力线上的骨痂不断地得到加强和改造。骨小梁逐渐调整而改变成紧密排列成行的,成熟的骨板,同时在应力线以外的骨痂逐步被噬骨细胞清除,使原始骨痂逐渐被改造为永久骨痂。骨髓腔也重新畅通。新骨形成后,骨折的痕迹在组织学或X线摄片上可以完全或接近完全消失(凡局部破坏严重或整复不良的常不能消失),骨结构的外形和功能也得到恢复。骨痂的硬固一般约需3-10周,但完全恢复需要数月至一年,甚至更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