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护理要点有什么

股骨头坏死疾病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疾病,可能我们生活的周围有一些人会患有这样的疾病,尤其是老年人居多,这个疾病患者可以通过日常的护理来改善,那么下面我们就请小编介绍一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护理要点。

1.做好生活护理:关心患者、鼓励患者树立信心,保持 良好的情绪。

2.局部热疗:局部进行热疗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使炎症消散及损伤修复。常用的如TDP治疗机、微波治疗仪等。

3.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 维生素、富含钙质和铁质且易消化的食物,饮食应多样化,保持均衡并富于营养。

4.功能锻炼:应帮助患者进行适当锻炼,减少脊柱、髋关节的畸形程度,如每天 早晚各1次进行脊柱及髋关节的屈曲与伸展锻炼。锻炼前须先按摩松解椎旁的肌肉,减轻疼痛,防止锻炼过程中对肌肉的损伤。每次活动量以不引起第2天的关节症 状加重为限。配合锻炼每天可行水疗和骶髂关节部的超短波、微波、蜡疗等理疗,以起到解除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消炎、止痛等作用。

5.注意休息,局部保暖。

上面文章讲述的就是关于股骨头坏死疾病的护理要点,希望能够帮助到患者,也希望我们患者能够在以后的治疗过程当中既重视配合医生的治疗,又要重视日常的护理,相信这两方面做到了对于疾病的恢复是有很大益处的。

2016-04-27 20:40:04浏览5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杨莹莹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生殖器疱疹怎么治疗
生殖器疱疹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抗病毒药物治疗、免疫调节治疗、中医治疗、心理治疗等,建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循医嘱,积极配合治疗。1、一般治疗:建议患者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患处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清洗,避免细菌滋生引发二次感染。同时,要避免搔抓,防止生殖器疱疹破裂、皮肤破损,以降低感染风险。2、抗病毒药物治疗:如阿昔洛韦,遵医嘱口服能抑制病毒DNA多聚酶,从而阻止病毒的复制。伐昔洛韦是阿昔洛韦的前体药物,在医生指导下口服后能在体内发挥作用,生物利用度较高。另外,泛昔洛韦在体内代谢为喷昔洛韦,对病毒的DNA多聚酶也有抑制作用,可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和减少复发。3、免疫调节治疗:可辅助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常用药物如干扰素、胸腺肽、环孢素等,其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从而帮助机体更好地清除病毒。4、中医治疗:可遵医嘱外用中药如苦参、蛇床子、黄柏等煎水外洗,具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的作用,可缓解局部瘙痒、疼痛等症状。注意这些中药不能直接杀灭病毒,通常仅作为辅助治疗。5、心理治疗:生殖器疱疹容易复发,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如焦虑、抑郁等。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缓解心理压力,对疾病的康复有积极作用。需注意的是,患者在治疗期间应禁止性生活,避免传染给他人。同时性伴侣也应进行检查和治疗,杜绝交叉感染,营造利于康复的环境。
郑跃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生殖器疱疹的症状和表现有哪些
生殖器疱疹症状主要有生殖器部位水疱、疼痛、瘙痒等,若发现自身有这些情况,建议立即前往正规医院皮肤科或性病科进行检查诊断,以便及时治疗。1、生殖器部位水疱:生殖器疱疹是一种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性病,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后,生殖器周围会出现簇集或散在的小水疱,水疱大小不一,疱液清亮,周围皮肤可能伴有轻度红斑。水疱一般在2-4天后会破溃,破溃后形成糜烂面或浅溃疡。2、疼痛:水疱出现后,患者常能感觉到生殖器部位有疼痛症状,疼痛程度因人而异,可为轻微刺痛、灼痛或较为剧烈的疼痛。在排尿时,尿液刺激水疱破溃后的创面,疼痛会加剧,导致患者对排尿产生恐惧心理。而且,疼痛不仅局限于生殖器局部,还可能向腹股沟、臀部等部位放射,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休息。3、瘙痒:单纯疱疹病毒在皮肤细胞内复制、增殖,可能导致炎症反应。组胺等炎症介质释放,作用于神经末梢,可能使其敏感性增强,进而引发瘙痒感。患者可能会感觉到生殖器部位有瘙痒感,这种瘙痒并非持续存在,而是间断发作,瘙痒程度较为明显,患者常常忍不住想要搔抓,但搔抓可能会导致水疱破裂,引起感染,加重病情。建议患者在患病期间要保持生殖器部位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清洗,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另外,避免性行为,防止将病毒传播给他人,同时也避免自身再次感染其他病原体。日常可穿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减少对生殖器部位的摩擦。饮食上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等,以免加重局部症状。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