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骨肉相连、骨头汤真的能补钙吗?

  胃肠道对钙、磷及维生素D等骨代谢所必需物质的吸收不足,导致体内缺乏该类物质,是造成骨质疏松症的基本原因之一。那么补钙就成为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用方法。但在日常生活、饮食中,人们补钙却存在着很多的误区。

  吃骨肉相连能补钙吗?

  人们认为骨肉相连更有营养价值的是软骨部分,就像吃牛板筋、骨髓一样,抱着“以形补形”的心态,误以为这些食物可以长骨或帮助修补关节的磨损。

  但实际效果却并非如此。

  人们吃下去的食物并不是直接被运送到骨骼、关节等形态相似的部位,而是统一被消化系统分解、打碎,转化成人体所需的基础小分子和微量元素,然后再利用。那么软骨被吃下去其实就和牛奶、豆腐一样,被消化成蛋白质、氨基酸、钙等物质。

  软骨的含钙量会比某些蔬菜高一些,但并没有海鲜和奶制品多,因此不能给人体提供更多的钙质。此外,软骨吃多不好消化。所以想通过吃软骨补充体内钙量不足,其实并不明智。

  喝骨头汤能补钙吗?

  很多人认为,用骨头熬汤可以将其中的钙质熬进汤中,进而喝汤补钙。

  但实际上,可溶入骨头汤中的钙量其实是微乎其微的,这是因为骨头中的钙主要以羟磷灰石的结晶存在,它是不溶于水的。

  10千克排骨所熬制猪骨汤的含钙量还不足150毫克。那么要想用骨头汤补充成人每日所需的钙,估计一天要喝300-400碗骨头汤才够。

  那加醋行不行呢?醋酸可以与钙结合生成醋酸钙,使钙溶入汤中。

  有研究证实,在不放水纯用醋煮的情况下,骨头汤中的钙浓度甚至高过牛奶。但都是醋的骨头汤,谁又愿意喝呢?

  酸奶比牛奶的含钙量更高吗?

  酸奶与鲜奶的营养成份相差不多。但是,酸奶中添加了乳酸菌,乳酸菌可以分解奶制品中的乳糖,产生乳酸。乳酸与钙结合后生成的乳酸钙更有利于人体消化系统吸收。

  因此,酸奶中可利于人体使用的钙就更多,但其实酸奶总的含钙量并不比牛奶多。

  比牛奶更补钙的食物你知道吗?

  实际上,在含钙量食物排名中,牛奶只排第三名。

  而补钙的冠军食物应属芝麻酱,亚军则是虾皮。第四至十位的食物分别为乳酪、芥菜、海参、紫菜、黑木耳、海带和黑豆。

  补钙,补钙 你补对了吗?

  人们平时所说的骨质疏松其实并不是病,而是随着年龄增长每个人都会发生的骨骼变化。但骨质疏松症就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了。因此发现“骨质疏松”,不要盲目使用钙补充剂。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张光武表示,补钙首先要必须明确骨质疏松症的原因。对于绝经后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补钙是有效的方法,但也不能完全替代正常、必要的饮食补钙。

  补钙要打“持久战”,要长期、均衡的补钙,既不可突击吃药、突击补钙,也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钙补充剂需要较长期的服用才能有效,所以钙剂要选择对胃肠道刺激小的。

  此外,服用钙剂时要增加饮水量,以增加尿量,减少泌尿系结石形成的机会。

2015-10-22 00:12:26浏览1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孔朝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肉毒素对面肌痉挛有效果吗
肉毒毒素对面肌痉挛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能短期内缓解症状,但效果非永久,需定期重复注射,而且可能引发肌肉力量减弱等不良反应,治疗前应与医生充分沟通。面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患者的面部肌肉会反复发生痉挛或抽搐,给生活带来困扰。肉毒毒素通过局部注射的方式,能够阻断神经肌肉的传导,使肌肉的过度收缩得到抑制,进而缓解面肌痉挛导致的不自主抽搐症状。这种治疗方法相对简单快捷,通常能在较短时间内看到效果,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的效果并非永久性。其疗效通常可以持续数个月,之后症状可能会复发,需要重新注射。随着病程的延长和注射次数的增多,疗效可能会逐渐减退。此外,多次注射肉毒毒素可能会导致局部肌肉力量减弱、面部表情不自然等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面瘫。在选择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对治疗的耐受性以及患者的个人意愿等。对于症状较轻或暂时不适合手术的患者,肉毒毒素注射是一种较为保守的选择,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活质量。然而,对于长期受面肌痉挛困扰且对肉毒毒素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这可能是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建议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充分与专业医生沟通,权衡利弊,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有助于减轻症状。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任何不适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伤寒杆菌产生什么毒素
伤寒杆菌主要产生内毒素,在伤寒杆菌引发的疾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对于伤寒的预防,建议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避免饮用生水,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内毒素是伤寒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当细菌死亡裂解后会释放出来。其化学成分为脂多糖,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首先,内毒素可引起人体发热反应。其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增加,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进而引起发热,这也是伤寒患者出现持续性高热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内毒素能够激活补体系统,产生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起低血压和休克等严重症状。同时,内毒素还会促使白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进一步加重发热反应,并可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发生改变。此外,伤寒杆菌内毒素还会对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产生影响。可刺激巨噬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这些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过度释放也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在伤寒病程中,内毒素还可使肠道淋巴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和坏死,形成特征性的伤寒小结,严重时可引发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对于伤寒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进行隔离治疗,使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杀灭伤寒杆菌。同时要注意对症治疗,如降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以缓解内毒素引起的各种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破伤风杆菌在伤口表面吗
破伤风杆菌在受伤初期,伤口满足窄深、污染重等条件时,可能在伤口表面附着繁殖;但随着时间推移,未妥善处理会侵入深层组织甚至血液。若伤口及时清创,其在伤口表面的存在会减少。破伤风杆菌通常指的是破伤风梭菌,是一种厌氧菌,其生存和繁殖需要特定的条件,包括厌氧环境、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物质等。在受伤初期,特别是当伤口窄而深、创伤坏死组织多,或者伤口被泥土、粪便等污染物污染时,容易形成厌氧微环境。此时,如果伤口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和清洁,破伤风梭菌有可能在伤口表面附着并开始繁殖。这是因为破伤风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土壤、灰尘等,一旦伤口与这些含有破伤风梭菌的物质接触,就增加了感染的风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伤口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破伤风梭菌可能会侵入伤口深层组织,甚至进入人体血液。此时,破伤风梭菌可能不再局限于伤口表面,而是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此外,如果伤口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清创处理,破坏了破伤风梭菌所需的厌氧环境,那么破伤风梭菌在伤口表面的存在也会大大减少。建议在受伤后,如果伤口过大,应尽快前往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规范的清创处理。医生会根据伤口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消毒、清创和缝合措施,以破坏破伤风梭菌的生长环境,减少感染的风险。同时,根据伤口的污染程度和免疫史,医生还可能建议接种破伤风疫苗或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以进一步预防破伤风的发生。
李晖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打破伤风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打破伤风最佳时间一般是受伤后24小时内,可降低感染风险。但影响打破伤风疫苗时间区间的因素有伤口类型、受伤环境、免疫状态及伤口处理情况等。如污染重、深窄伤口等感染风险高的情况,需尽快接种。破伤风梭菌是一种厌氧菌,广泛存在于土壤、灰尘等自然环境中,当人体受到外伤,尤其是伤口较深、污染严重时,破伤风梭菌可能侵入伤口并大量繁殖,产生毒素,从而引发破伤风。因此,在受伤后的24小时内注射破伤风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及时中和可能进入体内的破伤风毒素,最大程度地降低感染破伤风的风险。然而,影响打破伤风疫苗时间区间的因素主要包括伤口类型、受伤环境、患者免疫状态以及伤口处理情况等。污染严重、深而窄的伤口,如生锈铁钉刺伤,感染破伤风的风险较高,应尽快接种疫苗。在土壤、灰尘等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受伤,也需及时接种疫苗。未完成破伤风疫苗全程接种的患者,受伤后更应尽快接种疫苗。同时,及时正确处理伤口,如彻底清创、消毒等,能降低感染风险,但仍需尽早接种疫苗以确保预防效果。针对打破伤风疫苗的时间问题,建议受伤后应尽快就医,由医生根据伤口情况、受伤环境、患者免疫状态等因素综合评估是否需要接种疫苗,并确定最佳的接种时间。平时还应注意避免遭受外伤,尤其是在使用尖锐物品和进行高风险活动时,要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以降低感染破伤风的风险。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