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为什么会患混合型颈椎病

赵文礼 外科 主治医师
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目前临床上将两型或两型颈椎病以上同时存在的症状体征者诊断为混合型颈椎病。

  1、混合型颈椎病发病机理

   (l)因交感神经、神经根、椎动脉等组织在解剖上密切相关,当颈椎间盘向后侧突出,可同时压迫周围两种或两种以上组织,如当同时压迫颈神经根及交感神经,即为神经根交感型颈椎病;若同时压迫颈脊髓和神经根,则为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时,颈椎椎体后缘骨赘可像门槛一样,横贯于椎管的前方,不仅中间可压迫脊髓,而且两端可压迫神经根或椎动脉,临床上即出现截瘫和四肢瘫,以及病变水平的神经根受累症状,并有椎动脉缺血表现。因此,从解剖和病理的观点,多种组织混合受累是绝对的,而单纯的神经根、椎动脉或脊髓受累却是相对的,在临床上,急性期(尤其急性外伤)—般为混合型表现,待出血、水肿消失后,可转为以某一组织受压为主。

   (2)小的骨赘仅压迫一种组织,骨赘增大后可压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所以.临床上常遇到这种病人,初期仅为颈肩臂痛等臂丛神经根受累症状,数年后出现头晕、耳鸣等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受累症状,虽然神经根疼痛症状后期多缓解,但因受损组织增多且较固定,故其症状也随之增多,如由神经根型发展为神经根脊髓型。

   (3)颈椎是经常活动的,颈椎病的骨赘压迫神经根或血管也不是绝对不变的。骨赘与受压组织的解剖关系可以因颈椎的活动而使原来未受压的组织受压,当然,也可以使已受压的组织减轻甚至解除压迫。由于压迫时间较长,可发生变性反应,所以即使压迫解除,其症状也并不完全消失。

   2、混合型颈椎病的特点:

   (1)本型以年青组与老年组为多见,前者主要因颈椎椎节不稳.以致在引起颈椎局部遭受刺激与压力的同时,相邻的钩椎关节亦出现不稳,使脊神经根和椎动脉遭受激惹而同时出现二组或三组症状。老年组则主要由于椎体局部骨质广泛增生,使多处组织受侵犯所致。

   (2)此型不仅在诊断上较为复杂,需与多种疾患鉴别,就是在各型之间,亦需从病理上搞清前后顺序,主次有分。

   (4)本型治疗措施需全面考虑,以防顾此失彼。能够主次兼顾最好,不可能时,则应按轻重缓急依序处理。对年迈、病程长者,由于骨质增生广泛和病理改变复杂,全身状态大多欠佳。所以应禁止任何粗暴操作,手术更应持慎重态度,以防发生意外和并发症。

   (5)本型预后一般较单一型者为差。所有颈椎病的发病原因是颈椎及其邻近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压迫或刺激椎管内的脊髓、椎间孔的脊神经根、横突孔的椎动脉和周围的交感神经和肌肉、筋膜等,产生一系列综合性但各有侧重的临床症状,因为这些组织往往不是单一受累的。

  颈椎病的最初病理变化是颈椎间盘变性,主要包括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增粗、玻璃样变性,乃至破裂或断裂。椎间盘变性以后,其物理性能也发生相应变化,即耐压性和耐牵拉力降低。由于耐压力差,当颈椎间盘受到头颅重力和头胸间肌肉牵拉力作用时,变性的颈椎间盘可能发生局部或大部地向外突出,从而相应地使椎间隙变窄,关节突关节(小关节)错位或重叠,或椎间孔的上下径变小。又因为病变椎间盘耐牵拉性能差,当颈椎作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动作时,相邻椎体间的稳定性减少,可出现椎体半脱位(滑椎)等颈椎不稳现象;继而可发生椎体、小关节、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骨刺),黄韧带、项韧带变性,软骨软化和骨化等改变。这些病理变化,都可以造成不同类型的颈椎病或不同组合的混合型颈椎病。

  值得强调的是骨刺的危害。椎体前缘的骨刺,一般不引起临床症状,但个别位置特殊或体积较大的骨刺,可压迫食道影响吞咽,或压迫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椎体后方的骨刺,则问题大得多,它连同突向椎管的椎间盘、后纵韧带等,是引起颈神经根、颈脊髓受压的主要原因。而颈椎管狭窄脊髓型颈椎病发病诸因素中占重要地位。若椎体侧方的骨刺突人横突孔,钩椎关节的骨刺从前方侵占椎间孔的出路,则也会刺激颈神经根和椎动脉,引起神经根型或椎动脉型颈椎病。

  不管是何种原因引起颈椎及其附属组织发生解剖结构异常或病理改变,最终总是要导致或神经根、或脊髓、或椎动脉、或交感神经等组织的神经性、血运性改变,形成不同类型的颈椎病或不同组合的棍合型颈椎病。

2014-12-06 19:28:48浏览7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黄晓东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女性腰椎间盘突出早期症状是什么
女性腰椎间盘突出早期症状主要包括腰部疼痛、下肢感觉异常、腰部活动受限等方面。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腰椎CT或磁共振成像等,以便明确诊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1、腰部疼痛:这是女性腰椎间盘突出早期最常见的症状。疼痛通常为隐痛、钝痛或酸痛,多在劳累、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腰部正中或两侧,有时可向臀部放射。在晨起时可能会感觉腰部僵硬、疼痛,稍微活动后症状会有所减轻,但活动过多后疼痛又会加剧。2、下肢感觉异常:早期可能会出现下肢的轻微麻木、发凉或蚁行感等异常感觉,一般多发生在小腿外侧、后侧或足部。这是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可能会压迫到神经,影响神经的正常传导功能。但程度相对较轻,且可能是间歇性出现,在行走一段时间或改变体位后可能会有所缓解。3、腰部活动受限:腰椎间盘突出会使腰椎的活动度受到一定影响。在早期,可能表现为弯腰、伸腰、旋转腰部时会有轻微的不适感或疼痛,活动范围较正常略有减小。比如在弯腰捡东西时,会感觉腰部不像以前那么灵活,有紧绷感。对于有上述早期症状的女性,建议及时关注自身腰部状况。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弯腰劳作或久坐久站,定时起身活动,舒展腰部肌肉。选择合适的床垫,不宜过软或过硬,以保持脊柱的生理曲度。
崔尚斌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腰椎间盘突出吃什么食物有帮助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饮食上应注重营养均衡,选择有助于减轻炎症、增强骨骼和肌肉健康的食物,如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等。1、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是肌肉和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增强腰椎周围的肌肉力量和稳定性。建议多食用瘦肉、鱼、蛋、豆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另外,鸡蛋、鸭蛋、牛奶、酸奶等含有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还能为肌肉修复和生长提供原料。2、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钙和维生素D对骨骼健康至关重要,有助于维持椎间盘的稳定性和强度。建议多食用牛奶、奶酪、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以及蛋黄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这些食物有助于增强骨骼密度,辅助减缓腰椎退变。3、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维生素C有助于减轻炎症,促进胶原蛋白合成,适合增强腰椎间盘人群食用。建议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菠菜、西兰花、桃子、柠檬、柚子、草莓、西红柿等。4、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膳食纤维有助于保持肠道健康,预防便秘,避免因用力排便加重腰椎负担。建议多食用粗粮、糙米、天然麦、黑木耳等。这些食物可以保持肠道内有较多纤维素,有助于肠道蠕动。建议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增加上述食物的摄入,同时避免高糖、高脂肪、高盐和油炸食品。这些食物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加重腰椎负担,影响病情恢复。此外,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量运动、避免久坐久站、保持腰部保暖等,以进一步维护腰椎健康。
侯东生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受伤了之后吃点什么能加快伤口的愈合
受伤时,我们需要妥善护理伤口,以减轻疼痛和受伤带来的不适。除了涂抹药膏,多吃一些健康食物也能加速伤口愈合。如果营养摄入不足或饮食不均衡,会影响伤口的愈合速度。下面为大家介绍哪些食物能加速伤口愈合。【加速伤口愈合吃这些,补足热量、养好伤口】营养摄入不足会降低伤口愈合速度,甚至使伤口愈发严重。哪些营养物质能帮助加速伤口愈合呢?1、蛋白质:蛋白质是促进人体发育、修补身体组织的重要物质,同时能维持体内血液、肌肉与水分的平衡。若蛋白质补充不足,伤口会持续恶化,还会导致肌肉流失。想要加快伤口复原速度,需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鸡胸肉、海鲜、豆浆、豆腐等,每天大约摄取5-6份。2、足量的维生素:维生素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C尤为重要。a、维生素A:能维持上皮组织的完整性,激活免疫功能。可从鱼肝油、肝脏、深绿色蔬菜、黄色蔬果中获取维生素A,比如花椰菜、菠菜、胡萝卜、鸡蛋、芒果、红薯。b、维生素C:可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帮助伤口愈合,还具有抗氧化、淡化斑点的功效。想补充维生素C,可以多吃番石榴、柑橘类、猕猴桃、凤梨。3、适量的矿物质:矿物质也是伤口愈合的重要助力,以下4种矿物质不可或缺:a、镁:镁能帮助生成蛋白质与胶质,是酶的辅助矿物质之一。此外,镁还能调节焦虑情绪,稳定神经系统。常见的含镁食物有坚果类、深绿色蔬菜、乳制品。b、锌:锌是能量代谢以及合成蛋白质的辅助因子,能促进伤口愈合。深绿色蔬菜、黄红色蔬果、甲壳类海鲜、坚果中都富含锌,例如橘子、柠檬、番石榴、青椒、牡蛎等。c、钾:钾有助于人体细胞组织的正常运作,还能调节血压。常见含钾食物有香蕉、瓜类、马铃薯。d、铁:可以补充较大伤口所流失的血液,助力身体造血。常见含铁食物有猪肝、海鲜、深绿色蔬菜。
曾钢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脚扭伤了怎么消肿止痛
脚扭伤后可通过多种方法消肿止痛,包括紧急处理、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以及适当的康复措施等。1、紧急处理:脚扭伤后应立即停止行走、运动等活动,避免受伤部位进一步损伤。同时将脚抬高,使其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还可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扭伤部位,冰敷可以刺激皮下肌肉和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渗出,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每次冰敷建议持续10-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2、物理治疗:在脚扭伤48小时后,可以根据恢复情况选择热敷、按摩、超声波等物理治疗方法。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适度按摩可以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营养供应;超声波则有助于促进组织再生和修复。3、药物治疗:可遵医嘱使用一些外用药物如云南白药气雾剂、红花油等,以起到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若疼痛较严重,也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等,来减轻炎症和疼痛。4、康复措施:在肿胀和疼痛缓解后,可逐渐进行康复锻炼,如进行脚踝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以恢复关节的活动度和肌肉力量,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需要注意的是,脚扭伤后患者要密切关注受伤部位的症状变化,包括肿胀程度、疼痛是否加重、皮肤颜色有无改变等。如果出现肿胀持续不消退、疼痛剧烈难以忍受、皮肤出现瘀斑或感觉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就医,以排除骨折、韧带断裂等严重损伤的可能。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