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足跟痛?慢跑鞋是不错的选择

  最近有网友咨询39健康网,脚后跟疼痛是什么原因?拍片发现长了骨刺,是不是就是骨刺引起呢?脚跟痛,该怎么预防保健呢?39健康网邀请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康复医学科主治中医师张娥铿为我们做专业解析。

  足跟痛?不妨选择慢跑鞋

  专家介绍:张娥铿,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康复医学科主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对内外科常见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颈椎病等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一定经验,尤精于颈肩腰腿痛关节炎中风偏瘫、颅脑外伤面神经炎、周围性神经损伤、骨折和关节创伤术后等疾病的中西医康复治疗。

  出诊时间:周一到周六全天

  骨刺并非老人的专利

  骨刺,即骨质增生的俗称,医学上的正确名称应该是骨疣,它是关节因种种原因造成软骨的磨损、破坏,并促成骨头本身的修补、硬化与增生,是一种自然的老化现象,一般长骨刺就表示此人的骨骼进入老化阶段,它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最常见于膝、髋、腰椎、颈椎、肘、足跟等关节。

  张医生指出,骨刺并非老人家的专利,由于工作型态改变,许多人必须久坐、久站,若是加上姿势不正确,很容易年纪轻轻就使脊椎提早发生退化现象,从而诱发骨刺的发生。

  单纯的跟骨骨刺并不能引起疼痛

  脚跟痛是不是就是由骨刺引起的呢?张医生指出,跟骨骨刺症状为足跟压痛,走路时脚跟不敢用力,有石硌、针刺的感觉,多与足跟长时间负重和磨损有关,一般在X线片可见增生,当足跟关节出现磨损、破坏后,人体自身会进行自我修复,硬化与增长,从而形成足跟骨刺,它是一种自然的老化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骨刺较大时还可摸到骨性隆起,跟骨骨刺不是跟痛症的常见病因,只是一个X线片表现。骨刺脚上长骨刺可有症状亦可无症状,单纯的跟骨骨刺并不能引起疼痛,只有当骨刺方向与着力点成斜角时,或当骨刺合并了无菌性炎症刺激了局部的神经,甚至影响到跟骨的负重时,才会出现足跟痛。而且临床发现,跟痛症病人疼痛的程度与骨刺的大小不成正比。

  还有哪些情况会造成足跟痛?

  据张医生介绍,足跟痛也称为跟痛症,人的脚后跟由33个关节和100多块肌腱和韧带组成,脚底的韧带紧连着跟骨的底端,当人行走时,巨大的牵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韧带上一个狭窄的区域内,反复牵拉摩擦容易导致韧带和骨骼结合部位发炎,造成疼痛。跟痛症原因一般有跟下脂肪垫炎、跖筋膜炎、跟骨骨刺、跟腱止点滑囊炎、跟骨骨骺炎等。

  与跟骨骨刺引起脚后跟痛不用的是,跖筋膜炎表现为站立或走路时,足底或/和跟骨前下方疼痛,尤其在早晨起床以后或休息后刚开始走路时疼痛明显,检查时跟骨结节前下方压痛明显,牵扯患者跖筋膜可使其疼痛加重。

  跟痛症如何与痛风鉴别?

  痛风也会引起脚跟痛,如何鉴别呢?张医生指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尿酸钠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周围组织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最好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大拇指),高达90%,而且是60%~70%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首次发作部位。假如还怀疑是痛风,可测尿酸,因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疾病,正常男性血尿酸为150~380umol/L,正常女性血尿酸水平为100~300umol/L,当血清尿酸钠浓度超过420umol/L时即才怀疑是通风。

  如何预防跟痛症?慢跑鞋是不错的选择

  在生活中如何预防呢?张医生建议,平时尽量避免久站、久坐、长时间行走,坚持适量的足部锻炼,以增强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性,日常多做促进腿部血液循环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对于老年人,还注意补钙,防止骨质疏松。

  在穿鞋时要注意选择软硬适中的鞋子,橡皮底的鞋子对足部较好,或使用海绵跟垫,可减轻足跟压力,防止跟骨损伤,要保持“穿得舒适比穿得好看重要”的原则,其中慢跑鞋是不错的选择。

  哪些不要做呢?

  一:不要做严重加重脚跟部负荷的运动,比如爬坡、搬重物等,以防加重病情,增加治疗难度。

  二:避免走在坚硬的表面上,例如水泥地、木板、或无地毯的地板。

  三:避免肥胖,要避免糖、酒、咖啡,这些物质将阻挠复原过程,并扰乱体内的矿物质平衡。四:避免脚外伤。

  跟痛症 在家学做四个简单小动作

  有没有简单的锻炼法可以在家操作?张医生介绍了四种简单小动作,供大家在家练习:

  动作一:毛巾拉伸

  1、坐位,将患侧腿伸直,用毛巾经前脚掌环绕足底,双手握住毛巾两端,

  2、双手用力拉毛巾,使踝关节背伸(钩脚),并维持姿势不动,

  3、注意保持膝关节伸直,

  4、练习时,每天3组,每组3次,每次坚持15-30秒钟。

  动作二:站立位牵拉

  1、站立位,面对墙壁,手臂抬高与肩同宽,身体前倾,手掌撑住墙,

  2、健侧腿在前呈弓步,患侧腿在后绷直,脚跟不离地,

  3、将患侧腿脚跟轻轻向外旋,同时身体前倾压向墙壁,感觉小腿后方有牵拉感,维持姿势不动,

  4、注意保持患侧腿膝关节伸直,

  5、练习时,每天3组,每组3次,每次坚持15-30秒钟。

  动作三:冰镇滚筒

  1、坐位,光脚踩在冰镇的易拉罐(凉茶、可乐)上,

  2、前后平移脚掌,使易拉罐在足心与足跟之间滑动,

  3、练习时,每天1次,每次3-5分钟,特别是在晨起时做效果最好。

  动作四:提踵

  1、站立位,手扶椅背维持平衡,

  2、双脚脚跟抬起,脚尖抓地,维持姿势5秒钟,然后松开双手,缓慢方向双脚脚跟,

  3、如果双脚练习比较轻松,可以以患侧腿负重进行单脚提踵练习,

  4、练习时,每天3组,每组10次。(通讯员:陈瑶璇)

  相关阅读:天冷膝盖痛?专家教你四招对付骨性关节炎

2014-12-11 00:42:16浏览6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党华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急性扁桃体炎发高烧
发高烧一般是指高热,急性扁桃体炎患者高热,可能是由于病原体感染、身体免疫力低下、治疗不当、并发症的原因导致的,患者需要根据病因进行治疗。1、病原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通常会导致患者出现咽喉疼痛、发热、吞咽困难等症状。如果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可能会出现高热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呋辛钠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进行治疗。2、身体免疫力低下如果患者身体免疫力低下,可能会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感染,从而诱发急性扁桃体炎导致高热。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增强抵抗力。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转移因子口服溶液、胸腺肽肠溶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3、治疗不当如果患者在治疗期间没有遵医嘱按时用药,或者是私自更改药物剂量,可能会影响药物治疗疾病的效果,从而导致病情加重,出现高热的情况。建议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按时用药,不可私自用药,以免因用药不当引起不良后果。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呋辛钠胶囊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4、并发症急性扁桃体炎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能会导致炎症加重,容易引起扁桃体周围脓肿、急性中耳炎、急性鼻窦炎等并发症。其中急性扁桃体周围脓肿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患者会出现咽痛、发热、吞咽困难等症状。急性中耳炎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患者会出现耳痛、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急性鼻窦炎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患者会出现鼻塞、流脓涕、头痛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呋辛酯片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同时需要注意保持营养的均衡,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西红柿等,有助于增强抵抗力,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党华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急性隐窝性扁桃体炎怎么回事,怎么办
隐窝性扁桃体炎一般是指急性隐窝性扁桃体炎,急性隐窝性扁桃体炎是指发生在扁桃体隐窝的急性炎症,可能是由饮食不当、长期吸烟饮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未彻底治愈等原因引起的,患者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治疗。1、饮食不当如果患者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可能会刺激扁桃体,导致扁桃体隐窝出现炎症反应,引起咽喉疼痛、异物感等不适症状。建议患者需要及时调整不良的饮食习惯,可以适当食用清淡的食物,如小米粥、面条等。2、长期吸烟饮酒如果患者长期吸烟、饮酒,可能会导致扁桃体部位受到刺激,从而引起急性隐窝性扁桃体炎的情况。建议患者需要及时戒烟、戒酒,还要注意多喝水,缓解不适症状。3、上呼吸道感染如果患者身体抵抗力下降,可能会导致上呼吸道感染,从而诱发急性隐窝性扁桃体炎。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清开灵口服液、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等药物缓解不适症状。4、急性咽炎急性咽炎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的咽喉黏膜、黏膜下组织以及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患者一般会表现为咽喉疼痛、吞咽困难、发热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呋辛酯片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5、急性扁桃体炎未彻底治愈如果患者在患病期间没有遵医嘱按时用药,可能会导致病情反复发作,从而引起急性隐窝性扁桃体炎。建议患者遵医嘱使用复方硼砂溶液、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等进行漱口,保持口腔清洁,缓解不适症状。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保证足够的睡眠,避免熬夜,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如辣椒、炸鸡、烤鸭等。如果患者不适症状加重或是出现其他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