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专家访谈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骨科 > 骨科专家访谈

不花钱治腰突?有些动作别轻易尝试

举报/反馈
2014-11-27 00:32:0439健康网

  近日,微信朋友圈疯狂转载一篇名为《腰间盘突出症不花钱、最简单的治疗方式,转给亲朋好友》,文章称“北京国都尚医研究院的大夫,设计了一种沉腰斜板组合手法。此法对治疗腰椎间突出症有很好的疗效,它的优点是病人治疗时基本没有痛感,见效快,方法简便,宜于推广,轻的几次就能使症状消失”。里面说的方法到底可不可信呢?我们邀请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针灸推拿科主治医生杨榕进行专业点评。

  杨榕医生认为全文有两点需要腰突患者引起注意:

  第一,该文提到的方法不适合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以下简称“腰突”)患者,腰突在临床上有很多种分法,按突出物的大小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根据髓核突出的形态可分为隆起型、破裂型、游离型。不同分型、不同程度的康复处理的方式都有所不同,这篇文章提到的功能锻炼对“纤维环尚未破裂且处于轻中度”的腰突患者用起来更恰当,如果纤维环已破裂甚至游离,以及重型腰突患者最好不要尝试文章内的动作。

  第二,文中几次提到这些方法的效果是能“把突出的髓核推入椎间盘间隙内”,这种说法不正确。腰椎间盘是由透明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组成,分布在腰椎骨之间,如果纤维环已经破裂,突出的髓核无法推入椎间盘间隙内。即使纤维环没有破裂,也只能意图回纳到纤维环内,“椎间盘间隙”指示不明确,因此,不要过于相信这些动作的疗效,以免耽误病情。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文章中具体哪些动作可以做,哪些不能做。

  微信文摘一:

  俯卧沉腰法:病人俯卧在胸前三个枕头与大腿部三个枕头上,腰部不加任何压力自然下沉十至十五分钟,这种姿势可以使腰椎后缘间隙变小,把突出的髓核推入椎间盘间隙内。  

资料图片

  (2)仰卧沉腰法:病人仰卧在高枕上,臀尾骨部垫一个枕头,双腿屈在胸前,双手抱住,腰部自然下沉十五分钟以上。这种姿势可以使腰椎后缘间隙增大,利用韧带的动力,把突出的骸核推入椎间盘间隙内。  

资料图片

  上述两种姿势作为主要锻炼方法,一天至少两次,每次做一至二势。

  专家点评:对于腰突的康复训练,其中第一种俯卧沉腰法有临床依据,而第二种仰卧沉腰法就有待商榷。仔细看这两张图,对于椎间盘的康复效果是有矛盾的,做俯卧沉腰法这个动作的目的是让腰背拉伸,在临床上常用到,效果不错,可以在家练习;但如果按照第二种仰卧沉腰法的动作来做,会使患者的腰前屈,这样对椎间盘的恢复效果并不好,不建议做。

  微信文摘二:

  加强腰背肌功能的两种姿势

  (1)俯卧鱼跃势:病人俯卧在平板床上,腰部挺在板床上,头、足两头向上翘起十次以上。

  (2)站立搁腿:站立势(手可扶杆),患腿伸直搁起五分钟以上。

  专家点评:俯卧鱼跃势有助于加强腰背肌功能。而站立搁腿法,放在腰背肌功能锻炼里不是很恰当。这个姿势对腰背肌的功能锻炼并没有太大帮助,在康复里面,有一种训练方法,要求患者平卧时把抬高做牵伸,但是在中医里并没有这种提法。

  微信文摘三:

  对于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做完俯卧腰法和仰卧腰法以后,请别人帮助,再做一次“斜版”使椎体旋转,更有助于突出的髓核回纳到椎间盘内。  

资料图片

  专家点评:对于斜版(应该是斜扳),即使学过推拿的人做也要有技巧才能扳得动,比如卧位腰部定点斜扳法,就很需要技巧,没有学过推拿的人是无法进行斜扳,因此文中提到的斜版应该是一些简单的腰部牵伸,不要轻易尝试,以免适得其反。

  微信文摘四:

  对于无法做沉腰者或中老年人,可采仰卧在高枕上,臀尾骨部垫一个枕头,使腰部自然下沉的方法进行治疗,也能收效。  

资料图片

  沉腰锻炼法能有效地防止久坐造成的腰部损伤。

  专家点评:这个动作和前面谈到的仰卧沉腰法一样,都相当于是弯腰前屈动作,不利于椎间盘的恢复。一般建议患者在做康复训练时,要把枕头垫在腰处,而非骶骨处。

  杨医生特别提醒到,很多中老年患者尤其是肥胖的中老年女性患者,大多是腰突伴有椎体不稳,若是伴有椎体不稳,其功能锻炼需遵医嘱,不要盲目学习这些动作。

  39健康网提醒:如今微信养生的文章鱼龙混杂,大家要保持一种怀疑的态度看待这些观点,切不可贸贸然亲身示范,最好在咨询专科医生后再做尝试。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