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足跟痛是骨质增生的表现吗?

  最近有网友咨询39健康网,跳了一段时间的广场舞却出现了足跟痛,不红不肿,就是一走一跳就疼痛难忍。这时候去医院一拍片,哦,原来是足跟长了“骨刺”(骨质增生)了。足跟痛是因为骨质增生引起的吗?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跟痛症。

  跟痛症以跟下痛最常见

  跟痛症以中老年人及体重较胖者多发,是足底进筋膜受到长期、持续、过大地牵拉而在足跟处发生慢性劳损,导致慢性炎症,出现疼痛。跟痛症的特点是起病缓慢,行走之初局部疼痛,行走困难,坚持短距离行走数分钟后疼痛缓解,长距离行走后疼痛加重。可一侧或两侧发病,可分为跟内痛、跟后痛、跟下痛,以跟下痛最常见。跟骨侧位X 线片可能看见跟骨底面结节前缘有大小不等骨质增生,即骨刺。

足跟痛是骨质增生的表现吗?

  跟痛症与骨质增生没必然联系

  劳动强度大、走路较多、体重过重、足超负荷负重,足底筋膜劳损机会也就会相应增多,跟痛症较易发生。现在普遍认为跟骨骨刺只是跟痛症的可能原因,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关系,不能错误地认为跟骨骨刺等同于跟痛症。但是跟骨骨刺一旦形成势必对周围腱膜、足跟脂肪垫形成潜在刺激,累积性刺激造成跟骨骨刺周围组织水肿增生增厚,进而刺激神经成为跟痛潜在致病因素。

  西医治疗跟痛症

  1 肢体锻炼:主要包括足底筋膜牵拉和跟腱牵拉锻炼。由于足底筋膜牵拉有助于炎症的消退,每天反复的牵拉跟腱、足底筋膜是减轻跟痛症患者疼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 使用足底垫、跟骨垫,能减少或分散跟骨撞击的应力,缓冲和支撑跟下的纤维脂肪组织从而起到治疗跟痛的效果。

  3 肢体固定:疼痛严重时,可用夜间夹板或石膏托固定踝关节背伸5°~10°,以免使足底筋膜在夜间痉挛,晨起活动时引起疼痛。

  4 体外震波治疗:此疗法可促进足跟处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了局部炎症的减退,是治疗此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5消炎镇痛药物:主要是非甾体消炎药,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对大多数跟痛症的急性疼痛发作和长期疼痛是有效的。但是此类药物胃肠道反应比较强烈,既往有消化疾病病史患者慎用。

  6 局部封闭:当大多数保守疗法失败时,许多临床医生借助于此疗法。本疗法短期内的疗效是肯定的,但可能引起足底腱膜、跟腱断裂及足跟脂肪垫的退化,所以需慎重使用。

  7 手术疗法,极少数患者经过6 个月以上的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采用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方法主要有软组织松解、跟骨骨刺切除。骨刺切除不是手术治疗的首要目的,但是在做软组织松解手术同时将跟骨骨刺一并切除还是有必要的。

  中医治疗跟痛症

  足跟痛又称跟骨骨刺或跟骨骨质增生。在中医学属于“骨痹”范畴,发病原因多与老年肾亏劳损,外伤和感受寒湿有关。

  传统中医对足跟痛之症早有研究,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称足跟痛为“脚根颓”,书云:“脚根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大医学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称之为“足跟痛”。

  中医分析类型

  一、气滞血瘀型: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血行缓慢、瘀血阻滞,脉络被阻,则气血运行不畅而痛,且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二、肝肾亏虚型:肝肾及其分支别络绕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肾主骨、主藏精、精生髓。年老之体,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经脉失充,则筋失所养,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时跟部酸痛、隐痛、乏力,疼痛喜按,触之痛减。

  三、寒凝血瘀型:气血运行缓慢,复感寒邪,寒主凝滞、主收引,致使经络被阻、气血凝滞不通而痛,疼痛拒按,喜热怕凉。

  肾精亏虚也可导致足跟痛,称为肾虚性跟痛症。平时注意调节饮食和生活方式,调节情志,补肝肾、壮骨舒筋。中医膏药足跟痛安.康.膏法,可滋养脾胃,活络经络,消炎镇痛,消除无菌验证的作用,成为目前较多的选择。为治疗日久或初起之足跟痛,选择众多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软坚消肿、活血镇痛的中药浸泡或者是外敷足部,不损伤皮肤、无毒副反应。

63
2014-09-30 14:48:19浏览50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