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专家教你如何应对腰肌劳损

  随着电脑办公的普及,许多白领面对电脑的时间越来越长,而长期的伏案工作或是不正确的坐姿导致一部分人出现了腰部肌肉的酸胀,疼痛。严重的还会出现法正常站立的情况。医学上将这种情况称之为“腰肌劳损”。

  慢性腰肌劳损主要指腰骶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导致局部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腰骶部一侧或两侧的弥漫性疼痛。这种疾病的发生常与职业和工作环境有一定关系。

  不正确的坐姿,疾病的主要原因

  20年前,患腰肌劳损的大多是些四五十岁的搬运工人或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他们的工作多以腰部力量为主,所以易发生劳损;而如今,腰肌劳损并非是中老年人和体力劳动者的“专利”。来看病的患者中多了许多30来岁的公司白领,他们大部分时间保持坐姿,即“三坐”人群:上下班路上坐车;上班时坐办公室;下班久坐看电视、上网。正是由于这种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上不良坐姿等原因,使腰肌劳损具有了高发性和年轻化的特点。

  许多白领会问,我这么年轻,总是坐着,腰部又不用力,怎么会得腰肌劳损呢?据介绍,腰肌劳损是一种慢性的腰部软组织疼痛的总称,可分为急慢性两类,慢性劳损更为常见,腰痛多为腰或腰骶部隐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久坐或天气变化后加重。

  长期坐着办公、学习的人,可因姿势不良而引起腰肌劳损的发病率增加。有研究表明,坐着不动并不能使得腰部肌肉放松,反而造成腰部肌肉处于一定的紧张状态。坐着不动还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弯腰,而弯腰将加重腰部肌肉的紧张度。长时间紧张状态不仅导致腰部肌肉易于疲劳,出现酸胀感和疼痛不适感,并且使得腰部的支撑力和稳定性降低,容易受到损伤而产生急性腰痛发作,且迁延而成慢性腰痛的可能较大。总之,久坐不动必然引起腰肌劳损的发病率增加。

  腰肌劳损的主要表现

  我们常常在久坐后出现的腰部疼痛或是觉得腰部肌肉有什么东西牵拉,就是腰肌劳损的主要表现。其中以腰部疼痛为最主要的表现。

  腰部疼痛的主要症状是:长期反复发作的腰背部疼痛,呈钝性胀痛或酸痛不适,时轻时重,迁延难愈。休息、适当活动或经常改变体位姿势可使症状减轻。劳累、阴雨天气、受风寒湿影响则症状加重。余主任介绍到。

  另外一部分患者疼痛状况不是很明显,主要表现为活动时有牵拉感。不能忍受长久的站立或是端坐,不能胜任弯腰工作。弯腰稍久,便直腰困难。常喜双手捶击,以减轻疼痛。

  当该病由于气候的变化或是其他原因出现急性发作时,患者则会感到诸症明显加重,可有明显的肌痉挛,甚至出现腰脊柱侧弯,下肢牵掣作痛等症状。

  为什么会发生腰肌劳损的腰痛呢?

  腰部是人体的中点,腰骶关节是人体唯一承受身体重力的大关节,是腰部活动的枢纽,前俯、后仰、左右侧弯、转身都有牵涉,论运动还是活动,这里的关节比全身哪个关节承受的力量都大。劳动强度大或活动量大,关节活动就多。关节的活动,都有肌肉的参与,所以这里的肌肉容易发生疲劳和损伤。腰肌劳损就有腰部肌肉积劳成疾的意思。有些人即使体力活动不大,劳动强度也不大,但由于姿势不对,脊柱处于半弯状态,腰背肌肉一直紧绷着,日积月累 ,也就产生劳损,进一步发展形成菌性炎症,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于是腰痛就发生了。

  腰肌劳损的运动疗法

  腰肌劳损其主要症状是腰部酸困和疼痛,腰痛较重者常伴有腰肌紧张性痉挛,腰部活动性受限,弯腰困难。严重者可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实践证明,运动疗法对其有较好的效果。

  1、仰卧保健法:患者取仰卧位,首先双脚、双肘和头部五点,支撑于床上,将腰、背、臀和下肢用力挺起稍离开床面,维持感到疲劳时,再恢复平静的仰卧位休息。按此法反复进10分钟左右,每天早晚各锻炼一次。

  2、俯卧保健法:患者采取俯卧位,将双上肢反放在背后,然后用力将头胸部和双腿用力挺起离开床面,使身体呈反弓型,坚持至稍感疲劳为止。依此法反复锻炼10分钟左右,每天早晚各一次。如果长期坚持锻炼,可预防和治疗腰肌劳损和低头综合症的发生和发展。

  3、腰背部叩击按摩保健法:患者采用端坐位,先用左手握空拳,用左拳在左侧腰部自上而下。轻轻叩击10分钟后,再用左手掌上下按摩或揉 5分钟左右,一日两次。然后反过来用右手同左手运动法。自己感到按摩区有灼热感,则效果更好,运动后自觉舒服无比。此运动法能促使腰部血液循环,能解除腰肌的痉挛和疲劳,对防治中老年性腰肌劳损效果良好。

  4、热敷或理疗:每天晚上可用热水袋或热疗灵在疼痛部位热敷,也可用麸皮1.5公斤,在锅内炒糊后,再加食醋0.25公斤速搅拌均匀后,装入自制布袋内,然后放置在腰痛部位用被子盖好保暖热敷。有条件的家庭可自购远红外线热疗器或周林频谱仪等理疗。此法能促进腰部血液循环,还能祛风湿、活血通络,对治疗腰肌劳损患者效果良好。

  5、药物疗法:对腰肌劳损患者,有明显压痛点者可用强的松龙针1毫升加1%普鲁卡因5毫升,作压痛点封闭,每周一次,3次为一疗程。待腰痛减轻后即可开始进行腰锻炼。也可口服药物通痹壮骨关节丸、肠溶阿司匹林消炎痛等治疗,以巩固治疗效果和防止腰痛再发。

2013-10-18 04:46:22浏览7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霉菌性阴道炎口服什么药
霉菌性阴道炎一般指的是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一般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氟康唑片、伊曲康唑胶囊、硝呋太尔片、盐酸特比萘芬片、甲硝唑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1、氟康唑片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可以遵医嘱口服氟康唑片进行治疗,能够起到抗菌的作用,从而缓解不适症状。 2、伊曲康唑胶囊 伊曲康唑胶囊属于抗真菌药物,能够起到广谱抗真菌的作用,也可以用来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这种药物治疗。 3、硝呋太尔片 硝呋太尔片属于一种抗菌药物,一般用来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妇科疾病,也可以用来治疗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如果患者出现了明显的不适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这种药物进行治疗。 4、盐酸特比萘芬片 盐酸特比萘芬片是一种抗真菌的药物,能够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从而达到杀灭真菌的效果,也能够用来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5、甲硝唑片 甲硝唑片属于抗厌氧菌的药物,通常用来治疗厌氧菌感染引起的妇科疾病,比如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等,也可以用来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合并细菌感染的情况。 此外,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裤,避免不洁的性生活。
郭志强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三甲
霉菌性阴道炎能吃凉的东西吗
霉菌性阴道炎是指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通常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可以适量吃凉的东西,但是不可以吃甜食。 1、凉的东西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诱发途径有很多,比如机体存在疾病导致阴道抵抗力低下、性传染、糖尿病等因素所致,由于阴道内本身就存在一定数量的细菌,但是由于以上因素的刺激,细菌会在患者体内迅速繁殖、大量生长,使阴道菌群失调,从而诱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可以适当吃一些比较凉的东西,并不会影响病情痊愈,但是避免引起肠胃不适,所以可以适量服用。 2、甜食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没有什么食物的禁忌,但是需要特别注意,不可以吃甜食,因为血糖增高后阴道内的含糖量也会有所增加,容易导致患者体内的糖代谢出现紊乱,从而使假丝酵母菌在阴道内大量生长迅速繁殖,会使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久治不愈或是频繁复发。 建议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禁止性生活,因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会将霉菌传染给另一半,同时需要每天使用温水清洗阴道部位,并且及时换洗内裤,避免滋生细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将内裤进行杀菌,有利于病情恢复。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霉菌性阴道炎除了塞药还可以怎么治疗
霉菌性阴道炎一般指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除了塞药还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治疗、微波治疗、改良微波治疗、中药坐浴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 1、口服药物治疗 如果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氟康唑片、伊曲康唑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杀灭真菌,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2、微波治疗 微波治疗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主要是利用特定波长的微波,促进局部组织的升温,从而使蛋白质发生变性,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各种阴道炎症。建议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同时,在进行微波治疗后需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卫生,以免引起感染的情况。 3、改良微波治疗 改良微波治疗是使用特殊装置将宫颈放置在使用探针的部位,然后用特殊的微波照射探针部位,可以有效地对病变的组织进行治疗。该治疗方法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而且术后恢复快。但是需要注意,进行改良微波治疗的医生需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4、中药坐浴治疗 患者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洁尔阴洗液坐浴清洗患处来缓解症状,同时也可以遵医嘱使用苦参、黄柏等中药熬水清洗患处来改善症状。 5、物理治疗 如果上述方式效果不佳,患者可以通过激光、冷冻等物理治疗的方式进行改善。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裤。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避免着凉,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在饮食上患者可以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例如苹果、葡萄等;可以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比如牛奶、鸡蛋等;也可以适量做体育锻炼,比如打太极、慢跑等。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