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切莫轻信“特效药”

古洁若 风湿免疫科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级甲等

  45岁的李阿姨两年前因多关节肿痛、双手关节畸形、走路困难被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并住院治疗。出院后一直按照医生的嘱咐规律服用抗风湿药物,关节疼痛已不明显。可是只能延缓病情无法治愈成为了李阿姨的“心病”,某日,她突然听说有某种“特效药”能彻底治愈类风湿关节炎,于是花高价买来,刚开始服用时确实有效,于是李阿姨也停用了所有的抗风湿药物,可不久后,关节肿痛越来越重,还出现了月经停止、卵巢早衰等症状。结果,最后只得再次就诊。

300x300_001

古洁若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科主任古洁若表示,临床上很多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都很焦急,一方面是因为全身关节肿痛以及变形带来的困扰,另一方面由于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慢性病,尚不能彻底根治,所以不少病人都私下寻求“特效药”,对于前一种,目前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已经能够做到缓解、控制病情,而后一种来说,我们常告诫患者,类风湿关节炎没有“特效药”。

  中青年女性成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发病人群

  类风湿性关节炎女性患者约是男性患者的3倍以上。多数类风湿性关节炎一般在5年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残疾。对此,古主任指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极为重要。专家提醒如果有类风湿疾病家族史、关节出现晨僵、疼痛、肿胀6周以上,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别当做普通关节炎而耽误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存在着众多误区待“纠正”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大多数中国人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认知程度较低,由此造成的诊断延误、治疗不当等现象十分常见。“很多人一出现关节痛,首先想到的是去看骨科,或者自己买些止痛药吃,极少人会将此类现象与风湿性疾病联系在一起。”专家说,而在治疗上,患者也存在众多误区待纠正。

  误区一:自选风湿药

  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慢性病,尚不能彻底根治。不少风湿病患者久病成医,经常自己选购药物,或者是托亲朋好友从港澳或国外买一些所谓特效药物治疗。这些药的组成仅仅是地塞米松(一种不宜长期服用的长效激素)、消炎痛和维生素。而中文说明书上却写着,“本品全部由草药配方和维生素构成”,是风湿病的特效药。

  确实,患者在服药的早期感觉非常止痛,但这些药物不可能真正缓解病情,长期使用关节照样严重变形,且可能带来胃肠损害(甚至消化道出血、穿孔)、骨质疏松、感染、糖尿病等不良反应。因此,自选风湿药非常容易出现危险,而且会使原本简单的病情变得复杂。

  误区二:擅自换药、停药

  “我都吃药两周了,关节怎么还是疼,是不是这药没用啊?大夫,你给我换药吧!”古主任解释,二线药分为传统的改变病情抗风湿药和生物制剂。传统的抗风湿药临床症状的明显改善大约需要1~6个月,故又称慢作用药,在药物未发生作用之际,过早换药是延误自己的病情。

  此外有的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发觉症状减轻了,就自己停药,不再治疗。其实,临床症状改善与病情完全缓解并不等同,不痛可能只是表面现象,随意停用缓解病情的药物,病变就会继续向前发展。

  误区三、止住痛就好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炎症、缓解疼痛、减少残疾、提高生活质量。非甾体抗炎药只能缓解疼痛,不能控制病情,如不辅助其他药物,关节病变会持续发展。所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不能“为痛止痛”,在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同时要配合使用慢作用抗风湿药,这些慢作用药可减缓骨质被进一步破坏,阻止病情发展。

  另外,虽然近年来已经较少使用激素作类风湿关节炎首选治疗药物,但是如果关节症状严重、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及内脏损害,需应用激素治疗。2002年发表在美国《内科学年鉴》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让一半病人吃小剂量激素(每人每天10毫克),一半病人吃安慰剂,结果发现服用激素的病人病情进展明显慢于服用安慰剂的病人,“小剂量激素有阻止病情进展的作用”。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一般不存在严格“忌口”

  要保持均衡的饮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大部分都有贫血,更要加强营养。多摄入含钙、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D较高的主食。食用含钙高的食物比补充钙剂效果要好,因为人体对补钙片的吸收不是很好。此外,患有高压血,高血脂,糖尿病,尤其是高尿酸(痛风)的病人,服上述药物时要征询医生意见。

  此外,平时适当增加活动。但性关节剧烈疼痛、肿胀和伴有全身症状者应卧床休息,并注意体位,尽量避免关节受压,保持关节功能,以防畸形。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在床上做髋、膝、踝关节的屈伸运动,逐渐增加穿衣、吃饭、洗澡等生活能力的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在缓解期,多进行运动锻炼,恢复体力。(通讯员:江澜)

2013-10-14 01:41:33浏览8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吴鹏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青少年恶心想吐吃什么药
青少年恶心想吐,通常可遵医嘱使用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双歧杆菌等药物进行治疗。1.甲氧氯普胺首先,甲氧氯普胺具有中枢性镇吐、促胃肠动力的作用,不仅可以抑制呕吐中枢的兴奋性,还能促进胃肠蠕动。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恶心、呕吐症状,常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但机械性肠梗阻、胃肠道出血、嗜铬细胞瘤患者,需要禁用此药。2.多潘立酮其次,青少年恶心想吐可能与胃肠动力不足有关。多潘立酮不仅能通过拮抗多巴胺受体,来促进胃肠蠕动,还能协调幽门收缩,来缓解恶心呕吐的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该药不建议与酮康唑、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以及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合用。3.双歧杆菌最后,肠道菌群失调也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出现恶心想吐的症状。双歧杆菌通过直接补充肠道有益菌,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胃肠消化功能,以此来缓解肠道菌群失调引发的恶心想吐症状。但由于该药属于活菌制剂,因此常需要使用40℃以下的温开水送服。此外,顺时针按摩腹部、暖水袋热敷腹部、适当进行户外活动等方式,对于改善恶心想吐的症状,也常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同时,建议患者清淡饮食、规律作息,并定期进行体检,以排除其他可能潜在的消化系统问题。
吴鹏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青少年经常恶心反胃可以做什么检查
青少年经常恶心反胃,通常需要按照医生建议,通过大便常规、腹部超声、胃镜检查等项目来明确具体病因。1.大便常规首先,大便常规可以检测大便中是否存在异常成分,如白细胞、红细胞、虫卵等。这些异常成分可能提示存在肠道感染、寄生虫病或消化道出血等问题。如果大便中出现白细胞,可能提示肠道有病原体感染;如果发现红细胞,则可能提示消化道出血;如果发现虫卵,则可提示存在寄生虫感染。通过大便常规检查,可以帮助初步判断恶心反胃是否与肠道感染或寄生虫病等原因有关。2.腹部超声其次,腹部超声可以观察腹部脏器的形态和结构,用于辅助诊断胆囊炎、胆结石、阑尾炎、肠梗阻等可能引起上述症状的疾病。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常会出现右上腹疼痛、恶心反胃的症状,阑尾炎可能引起右下腹疼痛和恶心呕吐,而肠梗阻则可能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反胃等症状。通过腹部超声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这些潜在问题,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3.胃镜检查最后,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内壁情况,多用于诊断慢性胃炎、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息肉、胃息肉等消化系统疾病。针对不明原因的上腹部隐痛、反酸嗳气、恶心反胃、食欲减退等症状,常可通过胃镜检查以明确诊断。综上所述,青少年经常恶心反胃,常需要尽快完善大便常规、腹部超声、胃镜检查等项目,来明确诊断并遵医嘱积极治疗。
吴鹏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青少年经常恶心反胃可以做什么检查
青少年经常出现恶心、反胃的情况,可能涉及多种原因,因此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等项目,来进行专业诊断并进行治疗。1.实验室检查首先,实验室检查是初步筛查各项原因的重要手段,检查项目主要包括血常规、呼气试验、大便常规等。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恶心反胃的症状,是否与病原体感染有关。通过呼气试验,则可评估上述症状是否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同时,大便常规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大便的性状、颜色等情况,并通过相应指标来判断是否有消化道感染、出血等问题存在。2.影像学检查其次,腹部超声、消化道造影等影像学检查,也可以对青少年出现的恶心反胃症状,进行具体病因的辅助诊断。腹部超声主要是通过向腹部器官发射超声波,并将器官反射回来的声波转化为图像的方式,来评估肝胆、胰脾、胃肠等器官是否存在结构形态异常或炎症、占位性病变等问题。而消化道造影则是通过吞食硫酸钡等显影剂后,通过钡剂在经过消化道的显影过程,来评估恶心反胃的症状与何种消化道疾病有关。3.内镜检查最后,胃镜检查、肠镜检查等内镜检查,也可以用于诊断青少年经常出现的恶心反胃症状,具体与何种消化系统疾病有关。胃镜检查多用于食管、胃及十二指肠部位的疾病诊断,如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而肠镜检查可以直观地看到肠道内部是否有溃疡、炎症等问题存在。综上所述,青少年经常恶心反胃,通常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等项目的检查结果,来明确具体致病原因,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青少年平时也应养成清淡饮食、规律作息的习惯,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来改善上述不适症状。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