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你是哪种颈椎病?

  广义和狭义颈椎病

  颈椎疾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发生在颈椎脊柱段上的任何疾病,包括结核、肿瘤、风湿等引起的疾病;狭义,即指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

  颈椎病患者多数开始症状较轻,以后逐渐加重,也有部分症状较重者。这是与所患颈椎病的类型有关。

  颈椎病可以分为颈型(又称软组织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混合型、其他型(主要指食道压迫型)。

  那么,每种颈椎病的症状如何呢?该如何从不同的症状来判断自己究竟是哪一种类型的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的主要表现有:

  1.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点头、摇头、转头;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

  2.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涨、麻。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不加重。

  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骨质增生的刺激,压迫脊神经根,引起上肢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神经根型颈椎病在所有颈椎病中发病最高、最常见,约占颈椎病的60%左右。

  1.颈痛和颈部发僵。常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有些患者在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

  2.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疼痛或麻木可以偶尔发作,也可是持续性的。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3.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晚期可出现肌肉萎缩。

  神经根型颈椎病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多见于30~50岁,近年发病年龄更趋年轻化。一般起病缓慢。男性多于女性。

  椎动脉型颈椎病

  由于钩椎关节退行性改变的刺激,压迫椎动脉,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1.眩晕。几乎每位患者都有轻重不一的眩晕感觉,多伴有复视、眼震、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等症状。发作时,患者感到头重脚轻,站立不稳,好像自身和周围景物都沿着一定方向旋转;也有的患者感到自身和地面有移动、倾斜及摇摆感。

  2.猝倒。猝倒是本型特有的症状。有的在眩晕剧烈或颈部活动时发生,患者可突然感到四肢麻木、软弱无力而跌倒,但神志清楚,多能自己起来。

  3.血管性头痛。动脉供血不足导致侧支循环血管扩张而引起血管性头痛,呈发作性出现,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甚至数日。疼痛呈持续性,往往在晨起、头部活动、乘车颠簸时出现或加重。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椎体退化及相邻软组织(如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刺、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或钙化、椎管狭窄等)的退变造成了对脊髓的直接压迫,加上剧烈的运动或长期的不良姿势等动态因素的影响,导致脊髓受压或脊髓缺血,继而出现脊髓的功能障碍。脊髓型颈椎病虽较为少见,但症状严重,多可造成肢体瘫痪,致残率高。

  1.下肢麻木、沉重感。多数患者首先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患者双脚有踩棉花感,行走困难。

  2.上肢麻木、疼痛。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双手无力、不灵活,写字、系扣、持筷等精细动作难以完成,持物易落。

  3.捆绑感。患者常感觉在胸部、腹部或下肢有捆绑感。

  4.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出现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如排尿无力、尿频、尿急、尿不尽、尿失禁或尿潴留等排尿障碍,大便秘结,性功能减退,直至出现双下肢呈痉挛性瘫痪,生活不能自理。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常常伴有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1.头部症状。如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偶有因头晕而跌倒者。

  2.眼耳鼻喉部症状。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眼前好像有雾等;耳鸣、耳堵、听力下降;鼻塞、“过敏性鼻炎”,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味觉改变等。

  3.胃肠道症状。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气以及咽部异物感等。

  4.心血管症状。心悸、胸闷、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

  5.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或发热。有时感觉疼痛、麻木但是又不按神经节段或走行分布。

  以上症状往往与颈部活动有明显关系,坐位或站立时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颈部活动多、长时间低头、在电脑前工作时间过长或劳累时明显,休息后好转。

2013-08-27 16:43:12浏览4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男人梅毒10个征兆
男性梅毒的征兆并非固定为10个,但确实存在多种临床表现。男性梅毒可能出现的征兆通常包括硬下疳、梅毒疹、淋巴结肿大、黏膜损伤、脱发、神经系统症状等。1、硬下疳:硬下疳是梅毒早期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在感染部位,如生殖器、口唇、舌头等出现无痛性红色硬结。这些硬结质硬如软骨,周边坚硬,表面可能迅速糜烂、溃疡,但通常不伴随瘙痒或疼痛感。2、梅毒疹:随着梅毒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在全身皮肤黏膜上出现丘疹、斑丘疹、脓疱疹等梅毒疹表现。这些皮疹通常质地较硬,无明显瘙痒或疼痛感,分布范围较广。3、淋巴结肿大:梅毒患者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尤其是感染部位附近的淋巴结。这些淋巴结通常可移动、无压痛,并需要较长时间自行消退。4、黏膜损伤:因病毒感染,身体多个器官或组织的黏膜可能遭受损伤,比如口腔、呼吸道、扁桃体等。5、脱发:如果梅毒螺旋体侵犯毛囊,可能会导致头发呈虫蚀状脱落,多发生于颞部、顶部。6、神经系统症状:梅毒还可能累及神经系统,导致头痛、认知下降、记忆力下降、肢体不协调、感觉异常等症状。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症状并非男性梅毒的必然表现,且不同阶段的梅毒症状有所不同。若怀疑感染梅毒,建议务必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按时服药,不随意更改治疗方案或停药。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感染梅毒有什么症状应该如何预防
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主要包括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和潜伏期,症状主要有硬下疳、皮疹、痴呆等。一、梅毒的症状1.第一期(硬下疳期)感染后1-4周,会在感染部位(通常是生殖器、口腔或肛门)出现一个无痛的溃疡,即硬下疳。图片中,硬下疳通常为圆形,边缘清晰,底部平坦,表面干净,周围红肿。2.第二期(皮疹期)硬下疳消退后,约3-6周,梅毒进入第二阶段,出现全身性皮疹,图片中皮疹多为红色,不痛不痒,广泛分布于躯干、四肢,手掌和脚底也可能出现。3.第三期(晚期)若未治疗,梅毒可能进入晚期,影响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甚至导致视力障碍、麻痹、痴呆等严重后果。4.潜伏期皮疹消退后,梅毒进入潜伏期,可能数月甚至数年无症状,但病原体仍然存在,具有传染性。二、梅毒的预防与治疗1.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使用安全套。2.定期进行性病检查,尤其是有多个性伴侣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3.若确诊梅毒,应遵医嘱接受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治疗期间避免性接触,以防传播。4.完成全程治疗后,定期复查以确保疾病已完全治愈。如果你发现身体有上述症状,或者担心自己可能接触过梅毒,不要拖延,及时去医院进行专业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梅毒,可以有效避免并发症,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王霞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梅毒疹长什么样有哪些特征怎么治疗
在现代社会,梅毒作为一种性传播疾病,由于其初期症状不明显,可能被忽视,而梅毒疹的出现往往是患者寻求医疗帮助的触发点。让我们通过梅毒疹图片来了解这一病症。梅毒疹,是梅毒螺旋体在体内扩散引发的皮肤病变,通常在感染后6-8周至1年内出现。梅毒疹多为无痛性,可以出现在身体任何部位,常见于手掌、脚底、躯干和四肢,多呈对称分布。疹子主要包括:1.斑疹型梅毒疹:为红色、棕色或色素沉着玫瑰疹,红斑呈圆形,有时边缘可见领圈状脱屑;2.丘疹型梅毒疹:斑疹角质层增厚,向上凸起,表面粗糙,可伴有脱屑,表现有斑丘疹、丘疹、丘疹鳞屑性、环状、牛皮癣样等损害;3.黏膜斑:为黏膜损害,表现为光滑、肥厚、扁平,表面有轻度破损损害,覆有灰色薄膜,内含有大量梅毒螺旋体。梅毒疹的形态多样,可能与其它皮肤病如玫瑰糠疹、药物疹等混淆。因此,仅凭外观不能确定是否为梅毒,必须结合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避免性行为传播疾病,定期进行性病检查。如果你发现自己或伴侣出现疑似梅毒疹的皮肤变化,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详细检查和实验室检测,如血清学检测和暗视野显微镜检查。一旦确诊为梅毒,应遵医嘱进行规范的抗生素治疗,同时通知并检查性伴侣,以防止疾病传播。治疗期间应避免性行为,直到医生确认已完全治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量运动,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