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脖子又响了,元芳你怎么看?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功夫电影中,总有一个场景是要经常出现的:当两个高手要进行PK的时候,总会把拳头使劲握一握,攥一攥,弄出“咔哧咔哧”的声音,让观众们感觉此人功夫了得。时隔数十年,好多当时的观众突然发现,自己好像也不自觉地变成了“高手”,只不过不是用手攥握出“咔哧咔哧”的声音,而是在转动脖子的时候,发出“高手”的声音,但在脖子响过以后,感觉会轻松一些。很多人对此不明就理。那么脖子响到底是什么原因,“元芳”你怎么看?

  脖子响的两种情况

  一般来说,脖子响有两种情况:

  1.颈椎关节响

  颈椎关节响,又称颈椎“弹响”。根据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显示,颈椎关节响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

  ① 气体逃逸。科学家们认为,在我们人体的关节间,有一种叫做滑液的液体,是用来润滑关节的。这种滑液内含有一些气体,譬如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等。这些气体在滑液中形成气泡,当我们拉伸关节时,滑液中的气体急速跑掉,气泡破裂,就造成嗝嗝响。

  ② 关节移位。当我们移动关节时,肌腱韧带移位;当肌腱韧带回复到原来的位置时,有时就会听到嗝嗝响。这种情形以膝关节和足踝为多。

  ③ 关节炎造成的粗糙关节接触面。关节炎会破坏关节间的软骨组织,造成关节接触面不再平滑。这种状况下,关节磨擦就会产生响声。

  一般来说,仅有弹响、外表不红不肿,也不感到疼痛,并不伴有活动障碍者,属于生理性弹响,不需要特别处理,也不必为此过于惶恐不安;因为关节活动时,关节面之间、软骨垫与关节面之间、肌腱和关节囊之间等,总会发生摩擦,进而发出声音。但如果弹响的同时还伴有疼痛或关节活动受限时,就需要到医院就诊,以确定是否为关节错位或关节受损。

  2.颈部软组织或韧带相互摩擦发声

  我们颈部的肌肉其实分好多好多层。当我们在活动的时候,各层之间是相互滑动的,当出现肌肉劳损的时候,局部就有一些炎症的反应,炎症反应会使肌肉之间的滑动不再像以前那么光滑。此时,在活动的时候,就会出现响声。响声之后,原来出现劳损的部位得到放松,所以有时候会感觉“响两声以后特别舒服”;但是好景不长,舒服一会儿以后,症状还会回来,因为主要的原因还是软组织劳损。

  如何解决脖子响

  以上两种情况都说明,脖子响的外在因素无非就是久坐、长时间保持一种错误的姿势缺乏运动,导致颈部肌肉劳损,或关节活动性减弱,或者炎症的发生。其实,这些都是早期颈椎病的症状。因此,务必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包括正确的工作姿势、适当的运动、以及选取合适的枕头,使颈椎得到良好的休息,才能远离颈椎病。

  下面“元芳”再给大家说一说如何解决脖子响的问题:

  1.多多活动。经常久坐、使用电脑,或开车的朋友,一定要注意每持续使用电脑或开车1个小时左右,就要起身活动一下,同时活动一下脖子。最好是做米字颈椎运动,切记不要做360度的圆周运动,因为那样会很容易伤到我们脆弱的颈椎。

  2.减少碳酸类饮料的摄入。因为碳酸类饮料中含有磷酸,大量磷酸的摄入会严重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缺钙无疑会提高骨质疏松患病的几率和进程。

  3.远离空调。尤其是不要让空调正对着吹。因为人的汗毛孔在夏天是张着的,空调一吹,寒湿很容易进入体内,会加重韧带的钙化。

  4.补充营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通过食物或者保健食品改善自身不足的营养成分,提高生活质量。

2013-08-27 14:41:50浏览5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孕中期胎停了有什么明显症状
孕中期胎停可能会出现胎动消失、阴道出血、腹痛等症状。为了及时发现胎儿异常情况,建议定期进行产检,包括超声检查和胎心监护等,以便密切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1、胎动消失:胎动是胎儿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孕中期孕妇通常能明显感觉到胎动。如果原本规律的胎动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失,这可能是胎停的一个重要信号。一般来说,孕妇在胎停后1-2天内就可能察觉不到胎动,但也有个体差异,有些孕妇可能较晚才发现。2、阴道出血:胎停后,胎盘与子宫壁可能会发生剥离,从而导致阴道出血。出血的颜色可能是暗红色或鲜红色,出血量也因人而异,少则少量点滴出血,多则可能类似月经量甚至更多。阴道出血可能是持续性的,也可能是间歇性的。3、腹痛:部分孕妇在胎停后会出现腹痛症状。腹痛的程度和性质有所不同,可能是轻微的隐痛、胀痛,也可能是较为剧烈的绞痛。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可能是整个下腹部疼痛,也可能是局部疼痛,这与胎盘剥离的位置和程度有关。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和放射性物质。一旦出现上述疑似胎停的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周中银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孕中期孕妇便秘使劲拉屎会不会伤到孩子
孕中期孕妇便秘使劲拉屎可能会伤到孩子,会增腹腔压力压迫子宫、刺激宫缩、影响胎盘血供,增加早产风险。但因子宫和羊水保护及个体差异等,也并非都会造成伤害。孕妇应调整饮食,多喝水、适度运动、养成良好排便习惯,便秘严重及时就医,降低风险。孕妇在便秘时使劲拉屎,会导致腹腔压力显著升高。这种压力的增加可能会对子宫造成一定的压迫,特别是在长时间或频繁用力的情况下,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环境。过高的腹腔压力还可能刺激子宫收缩,虽然偶尔的、不规律的宫缩一般不会对胎儿造成严重危害,但如果宫缩变得频繁或强烈,就有可能增加早产的风险。此外,持续过高的腹腔压力还可能影响胎盘的血液循环,导致胎儿供血供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不利于胎儿的健康发育。然而,并非所有孕妇在便秘时使劲拉屎都会对胎儿造成直接伤害。子宫和羊水对胎儿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缓冲外部的压力和冲击。此外,孕妇的个体差异、便秘的严重程度以及使劲拉屎的频率和强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对胎儿的实际影响程度。为了降低孕中期孕妇便秘使劲拉屎对胎儿可能造成的风险,孕妇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这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芹菜、香蕉、燕麦等,多喝水,适度进行散步、瑜伽等运动以促进肠道蠕动;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长时间憋便。如果便秘症状持续家长,应及时就医。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孕中期胎盘早剥会一直流血吗
对于孕中期孕妇,如果胎盘早剥情况严重或孕妇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时,则可能会出现一直流血的现象;若是胎盘早剥的情况较轻或为隐性剥离,则可能不会出现一直流血的情况。对于孕中期出现胎盘早剥的孕妇,建议立即就医并住院治疗。要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左侧卧位,以增加子宫胎盘的血液灌注。如果是重度胎盘早剥,胎盘剥离面超过胎盘面积的一半,此时会有大量的血管破裂,出血难以控制。因为大面积的胎盘与子宫壁分离,会导致众多血管断裂,子宫无法有效收缩以压迫这些破裂的血管来止血。同时,剥离面还可能持续扩大,使得更多的血管受损,进而导致出血持续不止。而且,当孕妇本身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时,身体无法正常启动凝血机制来止血,即使是相对较轻的胎盘早剥,也可能会出现一直流血的现象,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出血性休克,危及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如果是轻度胎盘早剥,剥离面积较小,一般小于胎盘面积的三分之一,受损的血管相对较少,出血总量有限。此时,子宫的收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压迫血管,促使局部形成凝血块,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另外,若为隐性剥离,即胎盘剥离后血液积聚在胎盘与子宫壁之间,没有外流,随着血液的积聚,局部压力升高,可能会压迫破裂的血管,使出血逐渐停止。但这种情况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积聚的血液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在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保障母婴安全。同时,要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因为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身体的内环境,不利于病情的稳定。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孕中期胎盘早剥怎么保胎
孕中期胎盘早剥的保胎方法主要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终止妊娠决策等。1、一般治疗:绝对卧床休息是关键,取左侧卧位,可减少增大的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增加子宫胎盘的血液灌注量。这是因为孕中期子宫多呈右旋状态,压迫下腔静脉会导致回心血量减少,进而影响子宫胎盘的血供,左侧卧位能有效改善这种情况。同时,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减少孕妇的紧张情绪,因为精神紧张可使体内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等物质,引起血管收缩,进一步影响胎盘血供。2、药物治疗:宫缩抑制剂的使用旨在抑制子宫收缩,减少因宫缩导致的胎盘进一步剥离。硫酸镁是常用的宫缩抑制剂,其机制是通过镁离子作用于子宫平滑肌细胞,抑制钙离子内流,从而使子宫平滑肌松弛,降低子宫收缩的频率和强度。使用时需严格控制剂量和滴速,根据孕妇的反应和宫缩情况进行调整,避免因用药不当引起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心跳骤停等。3、终止妊娠决策:若胎盘早剥病情较轻,胎儿情况良好,且孕周较小,可在严密监测下继续保胎治疗。但如果胎盘早剥面积较大,孕妇出现休克症状,或胎儿出现窘迫且经治疗无改善,应及时终止妊娠。终止妊娠的方式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选择,如宫口已开全,可考虑经阴道分娩;若存在剖宫产指征,如重型胎盘早剥、胎儿窘迫严重、短时间内不能经阴道分娩等,则应立即行剖宫产术。建议孕中期一旦怀疑胎盘早剥,应立即就医,进行全面检查,明确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在保胎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循医嘱,绝对卧床休息,按时按量使用药物,不得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各项监测,如实告知自身症状变化。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