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运动后洗澡会增加身体负担

  健身的目的是“强健身体”,但是有些人由于对运动项目、锻炼方法及自身状况缺乏足够了解,长期坚持错误的运动习惯和动作。

  人们在锻炼中存在的主要错误有:

  错误一:认为晨练最好。

  很多人喜欢早晨锻炼,以为早上空气清新,其实不然。早上的空气污染最严重。并且,早晨人的血液黏稠度高,容易形成血栓。其实,黄昏时心跳、血压最平稳,更适合健身。

  错误二:忽视热身。

  准备活动是健身的必要步骤。活动前热身,可以提高身体兴奋度,减小肌肉黏滞性,增加关节的灵活性,避免运动损伤。

  错误三:带病坚持锻炼。

  这是最危险的。身体感到不适,应暂停运动或减少运动,否则会加重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特别是老人,本身免疫力就差,身体处于异常状态时,一定要停止健身活动。

  错误四:空腹活动。

  很多人(特别是早上)喜欢空腹锻炼,这是非常错误的。运动需要能量,缺少能量会造成头晕、心跳加速、出冷汗等问题,严重的可能会发生猝死

  错误五:运动量越大越好。

  超负荷运动会导致过度疲劳、浑身酸痛等不适,甚至引起肌腱、肌肉拉伤。正确的锻炼方法是:从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

  错误六:盲目运动。

  运动既有益处也有风险。体弱者运动前一定要做医疗评价,选择适宜的项目。运动中还要加强医务监督,以确保安全。

  错误七:运动中大量饮水。

  运动中常觉口渴,但要避免大量饮水。正确的方法是小口缓咽,每次补水不宜太多,能缓解口渴症状就好。运动完1小时后,再补足身体缺失的水分。

  错误八:剧烈运动后骤停。

  剧烈运动时,心跳加快,肌肉、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如果突然停下来休息,肌肉收缩停止,肌肉中的血液不能顺利流回心脏,会造成血压降低、脑部暂时缺血,可能导致心慌气短、头晕眼花,甚至休克

  错误九:运动后不做整理。

  运动后身体会很兴奋,若等待自然放松,速度较慢。做整理活动能帮助身体逐渐缓和压力,避免出现肌肉酸痛等不适。

  错误十:运动后马上吃饭、洗澡

  立刻吃饭或洗澡会增加身体负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013-08-20 02:08:20浏览6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王霞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运动后皮肤出现密密麻麻的小红点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运动后皮肤出现密密麻麻的小红点可能是毛细血管破裂、角质层损伤、日光性荨麻疹、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表现。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皮肤异常反应,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确定具体原因并接受适当治疗。 1.毛细血管破裂 毛细血管破裂是指微小的血管壁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破裂,导致血液渗出到周围组织中。这会导致皮肤上出现红色血点。轻度的毛细血管破裂可通过冷敷缓解,严重时可能需要医生介入,如激光治疗。 2.角质层损伤 角质层损伤可能导致表皮屏障受损,使皮肤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和伤害,进而引发炎症反应和红点形成。轻微的角质层损伤可以通过使用保湿护肤品来修复,重度则需就医进行相应处理。 3.日光性荨麻疹 日光性荨麻疹是一种对紫外线过敏的免疫应答反应,在皮肤在暴露于日光或人工光源后数秒至数分钟内,会引起局部水肿、红斑和瘙痒等症状。发生部位主要为面部、颈前“V”形区、上肢及手,其次为肩、躯干等暴露部位。患者可遵医嘱口服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药物以减轻症状。患者要避免日晒,可以通过物理性防护,如用衣物、帽子等遮挡皮肤暴露部位,也可以在皮肤暴露部分涂抹防晒品。 4.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先天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上的动静脉瘘管,容易出血。儿童期多见鼻出血,青少年期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逐渐增加,表现为呕血、黑便、便血等。对于皮肤表面的病变,可以考虑使用硬化剂注射、激光治疗等方式进行处理。避免长时间处于过冷或过热的环境中,以免加重血管扩张的程度。 5.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当病情活动时,体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其中抗DNA抗体与皮肤中的DNA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真皮-表皮交界处,导致皮肤出现红斑。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钠等药物以缓解不适症状。要注意保持患者衣物干燥、柔软、舒适,以减少皮肤、呼吸系统感染风险。 针对运动后皮肤出现小红点的情况,建议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强烈阳光下,减少紫外线照射。必要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尿液分析以及全血细胞计数等检查,以排除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
方霖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运动后肠子里有气是什么原因
通常情况下,运动后肠子里有气一般是指腹胀,可能是由饮食不当、肠道菌群失调、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肠梗阻等原因导致的。1、饮食不当如果患者在运动前吃了比较多的产气食物,比如红薯、大豆等,可能会使肠道内的气体增多,从而出现腹胀的现象。患者可以通过适当运动进行缓解,也可以通过适当喝温水进行改善。2、肠道菌群失调如果患者在平时不注意饮食健康,经常吃难消化的食物,可能会使肠道菌群发生紊乱,从而出现肠道内气体增多的情况。患者可以吃清淡的食物进行改善,比如小米粥、玉米粥等,也可以遵医嘱配合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乳酸菌素片等药物进行治疗。3、消化不良如果患者运动量过大,可能会使胃肠器官受到牵拉,从而出现胃肠蠕动减慢,食物堆积在肠道内,会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患者可以通过适当运动进行缓解,也可以遵医嘱配合使用健胃消食片、乳酸菌素片等药物进行治疗。4、急性胃肠炎如果患者食用了不洁净的食物,可能会使胃肠器官受到细菌的感染,从而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甚至还会伴有上述现象。患者可以遵医嘱配合使用蒙脱石混悬液、阿莫西林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5、肠梗阻肠梗阻是指肠道的内容物排出受阻,可能与肠粘连、肠道炎症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甘油灌肠剂、开塞露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肠粘连松解术进行手术治疗。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避免吸烟,同时还需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健康。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查明具体病因后对症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闫振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运动后抽搐应该怎么处理
运动后抽搐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也可能是由于过度劳累、肌肉损伤、缺钙、癫痫等因素所引起,建议患者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明确原因后给予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1、正常的生理现象运动后会导致肌肉收缩,从而出现抽搐的现象。一般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特殊治疗,建议患者可以通过热敷、按摩等方式缓解不适症状。2、过度劳累长时间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肌肉疲劳,从而引起局部肌肉抽搐、酸胀等症状。患者平时应注意休息,可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游泳、散步等,但应注意避免过度劳累。3、肌肉损伤运动量过大可能会导致肌肉损伤,从而引起抽搐的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布洛芬片、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来缓解疼痛,还可以遵医嘱外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等药物来治疗。4、缺钙如果患者长期挑食、偏食,可能会导致身体缺乏钙元素,从而引起肌肉痉挛、手足抽搐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在饮食上建议患者可以适当进食富含钙元素的食物,如牛奶、虾皮等。5、癫痫癫痫主要是由于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疾病,临床上一般会表现为全身抽搐、口吐白沫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出现上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到医院通过检查明确病因后就诊治疗。
曾洁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三甲
运动后鼻子疼怎么回事
运动后鼻子疼可能是由于运动过度、环境因素、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原因所引起的。 1、运动过度 如果患者在运动时运动过度,可能会导致体内产生大量的热量,使鼻腔黏膜处于充血的状态,从而引起运动后鼻子疼的症状。通常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特殊治疗,建议患者可以适当休息,一般在一段时间后即可缓解。 2、环境因素 如果患者在运动时,吸入过多的冷空气,可能会刺激鼻腔黏膜,从而引起上述症状。建议患者可以适当增添衣物,或者使用热毛巾热敷鼻部,缓解不适症状。 3、鼻炎 鼻炎通常是由于病毒、细菌、过敏原等原因所引起的鼻腔黏膜炎症,临床上一般会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患者在运动后可能会导致鼻腔黏膜充血的情况加重,进而引起上述现象。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羟甲唑啉滴鼻液、盐酸麻黄碱滴鼻液等药物进行治疗。 4、鼻窦炎 鼻窦炎通常是由于上呼吸道感染、过敏反应等原因所引起的鼻窦黏膜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一般会表现为鼻塞、流脓涕、头痛等症状。患者在运动后可能会导致鼻腔黏膜充血的情况加重,导致上述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呋辛酯片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5、过敏性鼻炎 如果患者属于易过敏体质,在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后,可能会诱发过敏性鼻炎,从而出现鼻痒、打喷嚏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表现为鼻子疼的现象。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氯雷他定、盐酸西替利嗪等药物进行抗过敏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有助于保持鼻腔清洁卫生,缓解鼻子疼的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比如慢跑、游泳、打羽毛球等,对提高自身免疫力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若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