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风湿性关节炎”不是一种病

  传统中医和国际上均不存在“风湿性关节炎

  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杨岫岩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风湿性关节炎是个不规范的病名,甚至可以说一种错误的说法。理由主要有两个:

  首先,在我国传统的中医中,关节疼痛称为痹症,有热痹、痛痹、风痹痹证,无论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还是从《神农本草经》到《医林改错》均未出现过“风湿性关节炎”这个词,可见它不是中医学的病名;

  此外,在现代的西医中,国际上疾病分类中没有“风湿性关节炎”一说,而无论国际医学文献、医学教科书、科普文章,还是医学辞典也均未出现过这个名词,说明“风湿性关节炎”不是一个规范的病名。

  “可以说,这个病名是西医传入中国以来的长期的误区,可能长达几百年。”杨岫岩主任说。

  “风湿性关节炎”是对风湿热的误读

  既然不存在“风湿性关节炎”这样一种病,那么,我们通常所描述的“风湿性关节炎”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呢?据杨岫岩教授介绍,事实上,很多百姓和医生所描述的“风湿性关节炎”特征是套用了风湿热的关节炎特征。

  风湿热是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常见症状是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心脏炎、皮下结节、环形红斑和舞蹈病,而其出现的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即被中国人称为“风湿性关节炎”,而西方国家的风湿科医生并不称其为“风湿性关节炎”,因为风湿热的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只是短暂的症状,而不是长期的慢性关节炎。有一种链球菌感染后出现的慢性关节炎,在医学上被称为“链球菌感染后反应性关节炎”,也不是称为“风湿性关节炎”。

  杨岫岩指出,风湿热的主要危害在于损伤心脏和大脑,特别是引起青少年的风湿性心脏病,而如果把有关节炎而不具心脏炎、舞蹈病、环形红斑、皮下结节的临床表现的风湿热称为“风湿性关节炎”,把它当关节炎来治疗,那显然是不正确的。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谢晓 通讯员:李绍斌)

2012-08-08 07:25:09浏览2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风湿热痹用什么中药
风湿热痹常用的中药包括清热通络类药物、祛风除湿类药物、活血化瘀类药物等,该病是中医对一种以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的描述,其治疗原则为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活血化瘀。1、清热通络类药物:此类药物主要用于缓解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常用药物包括秦艽,其性味辛平,能清热除湿、舒筋通络;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可用于热痹引起的关节红肿;忍冬藤,性味甘寒,能清热解毒、通络止痛,适用于风湿热痹引起的关节红肿热痛。2、祛风除湿类药物:防己具有祛风除湿、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风湿热痹引起的关节肿胀;威灵仙性味辛温,能祛风湿、通经络,对风湿闭阻所致的关节不利、屈伸不利等症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苍术:性味苦温,能燥湿健脾、祛风散寒,适用于湿邪偏盛的风湿热痹。3、活血化瘀类药物: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气血不足导致的痹症;白芍可养血敛阴、柔肝止痛,适用于风寒湿邪侵袭关节所致的痹证;川芎性味辛温,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关节疼痛,尤其对于血瘀较重的患者效果显著。对于风湿热痹患者,建议在使用中药治疗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合理用药。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风寒湿邪的侵袭,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风湿热出汗是体内湿气吗
风湿热患者出汗并不完全等同于体内湿气排出。风湿热是一种与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出汗这一症状在其病程中有多种成因,并非单纯由湿气所致,与疾病引发的机体代谢、免疫反应等都有关系。风湿热急性期,身体处于炎症应激状态,体温调节中枢紊乱,会出现发热症状,而发热过程中,机体为了散热,汗腺分泌增加,从而导致出汗。这是身体应对高热的一种生理机制,如同人体在高温环境下本能地出汗降温一样,此时的出汗主要是为了调节体温,帮助身体恢复热平衡,和传统意义上所讲的湿气并无直接关联。另外风湿热累及心脏、关节等多系统,影响机体的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当心脏功能受影响时,心输出量改变,外周血液循环异常,机体为维持内环境稳定,会促使汗腺分泌汗液来调节。同时,免疫反应产生的诸多炎性介质,也会刺激神经系统,间接引发出汗现象,这些均是疾病自身病理过程带来的出汗表现,并非因为体内湿气重。患者若出现出汗等症状,首先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减少体力消耗,因为过度劳累可能加重出汗及病情。衣物要选择棉质、透气的,便于汗液及时散发,防止受凉感冒。在饮食上,宜清淡、易消化,多补充水分、维生素与蛋白质,增强机体抵抗力。若出汗量大且伴有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如阿司匹林用于解热、抗炎,减轻症状,帮助身体恢复。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风湿热痹的方剂是什么
风湿热痹是一种中医病症,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红肿疼痛、活动不利、功能受限,并伴有发热、汗出、口渴、恶风等症状。治疗风湿热痹的具体中药方剂常见有大秦艽汤、白虎加桂枝汤、当归拈痛汤等。1、大秦艽汤:大秦艽汤是治疗风湿热痹的经典方剂之一。该方剂由秦艽、川芎、羌活、独活、白芷、细辛等中药组成。大秦艽汤具有祛风养血、清热通络的功效,适用于风邪初入经络、手足活动不利、烦热口苦苔黄的患者。通过服用大秦艽汤,可以调和营卫、缓解痹痛,从而达到治疗风湿热痹的目的。2、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桂枝汤是治疗风湿热痹的常用方剂,由石膏、知母、桂枝、粳米、甘草组成。此方剂具有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的功效,适用于关节红肿热痛、恶风烦躁、舌质红苔黄腻的患者。白虎加桂枝汤能够调和营卫、清热解毒,从而有效缓解风湿热痹引起的关节疼痛和红肿症状。3、当归拈痛汤:当归拈痛汤由当归、羌活、防风、茵陈、苦参、知母等组成。该方剂具有清热利湿、祛风通络的功效,适用于肌肉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口渴便干、舌红苔黄腻的患者。当归拈痛汤能够调和气血、清热解毒,从而有效缓解风湿热痹引起的肌肉和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针对风湿热痹的治疗,除了以上三种方剂外,还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整饮食和作息,避免肥腻、煎炸、烧烤等食物,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同时,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以确保安全和疗效。若病情持续加重或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风湿热痹症状吃什么药
风湿热痹是中医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伴有发热、口渴、烦闷等症状。可遵医嘱选择湿热痹颗粒、四妙丸、尪痹片等来进行治疗。1、湿热痹颗粒:此药的主要成分为苍术、忍冬藤、地龙、连翘、黄柏等。具有清热祛湿、活血通络的功效。适用于湿热痹证,症见肌肉或关节红肿热痛、有沉重感、步履艰难、发热、口渴不欲饮等。其通过多种中药协同作用,可有效清除体内湿热之邪,改善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2、四妙丸:该药物由苍术、牛膝、黄柏、薏苡仁组成。能清热利湿。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痹病,症见足膝红肿、筋骨疼痛等。方中黄柏清热燥湿,苍术健脾燥湿,薏苡仁利水渗湿,牛膝引药下行,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之效,对风湿热痹引起的下肢关节肿痛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3、尪痹片:尪痹片含有地黄、熟地黄、续断、附子、独活等多种中药。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的作用。虽然主要用于肝肾不足、风湿阻络所致的尪痹,但对于风湿热痹后期,出现肝肾亏虚兼夹湿热之象者也有一定疗效,可改善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同时能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对于风湿热痹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关节受寒受潮。饮食上宜清淡,可多吃一些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薏苡仁、绿豆、冬瓜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酒类等。同时,要注意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适当进行关节功能锻炼,以促进病情恢复。但具体用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体病情的不同合理选择药物,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