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综合征早期症状有哪些?

  1、症状 MDS临床表现特殊性,MDS通常起病缓慢,少数起病急剧。一般从发病开始转化为白血病,在一年之内约由50%以上。贫血患者占90%。包括面色苍白乏力、活动心悸气短,老年人贫血常使原有的慢性心、疾病加重。发热占50%,其中原因不明性发热占10%~15%,表现为反复发生的感染及发热,感染部位以呼吸道,肛门周围和泌尿系为多。

  严重的粒细胞缺乏可降低患者的抵抗力。出血占20%,常见于呼吸道,消化道,也由颅内出血者,早期的出血症状较轻,多为皮肤粘膜出血,牙龈出血鼻衄,女性患者可有月经过多。晚期出血趋势加重, 脑出血成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严重的血小板降低可致皮肤淤斑、鼻出血龈出血及内脏出血。少数患者可有关节肿痛,发热、皮肤血管炎等症状,多伴有自身抗体,类似风湿病。

  2、体征 MDS患者体征不典型。常为贫血所致面色苍白,血小板减少所致皮肤淤点、淤斑。肝脾肿大者约占10%左右。极少数患者可有淋巴结肿大皮肤浸润,多为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oL)型患者。

  3、特殊类型临床表现(1)5q-综合征:患者第5号染色体长臂缺失而不伴有其他染色体畸变。多发生在老年女性,临床表现为难治性巨细胞贫血,除偶需输血外临床病情长期稳定,很少转变为急性白血病。50%患者可有脾大,血小板正常或偶尔增加,骨髓中最突出的表现为有低分叶或分叶的巨核细胞,常合并中等程度病态造血,但粒系造血正常。

  第5号染色体长臂有5种重要造血生长因子基因,即IL-3、IL-4、IL-5、GM-CSF、G-CSF、同时还有GM-CSF受体基因。5q-综合征如何影响造血生长因子对造血的调控尚不十分清楚。

  (2)单体7综合征:第7号染色体呈单体样改变,多发生在以前接受过化疗的患者。单体7很少单独出现,常合并其他染色体畸变。孤立的单体7染色体畸变常见于儿童,可出现在FAB分型各亚型,大多数有肝脾肿大,贫血及不同程度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25%患者合并有单核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表面主要糖蛋白减少,粒、单核细胞趋化功能减弱,常易发生感染。单体7为一个预后不良指标,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急性白血病

  (3)11q-综合征:第11号染色体长臂丢失,大多伴有其他染色体畸变。大部分为环形粒幼细胞性难治性贫血(RAS)型,有环形粒幼细胞增多和铁贮存增加。一部分为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型。临床上RAS型患者20%有11q-。第11号染色体长臂断裂点部位报告不一,在q14~q23之间。q14断裂点意义不明,但已知铁蛋白H链基因在q13邻近q14处。二者之间联系尚待研究。

  (4)5q-综合征:5号染色体长臂缺失(5q-)是MDS常见的细胞遗传学异常之一,可见于MDS的各个亚型。5q-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一5q-,即5q-是惟一的核型异常;另一种是复杂5q-,即除5q-外还同时有其他染色体异常改变。由于有单一5q-的RA和RARS有其特殊临床表现和预后,故MDS的5q-综合征是专指这种情况。

  5q-综合征主要发生于老年女性,外周血表现为大细胞贫血,白细胞数轻度减少或正常,血小板数正常或增高。骨髓中最突出的改变是巨核细胞发育异常,分叶减少的小巨核细胞明显增多。

  红系细胞发育异常的表现有时可不明显,可有环状铁粒幼细胞。患者呈慢性临床过程,主要是顽固性贫血,出血和感染少见。一般抗贫血治疗效,但仅靠定期输血可较长时间存活,中位存活时间可达81个月,转白率极低。

  (5)铁粒幼细胞性贫血(sideroblastic anemia,SA):SA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其共同特征是由于不同原因引致幼红细胞中亚铁血红素(heme)生物合成障碍,致使线粒体内铁负荷过多,形成绕细胞核排列的铁粒,即环状铁粒幼细胞。SA可分为三大类:①遗传性和先天性SA;②后天性SA;③由酒精中毒和某些药物引起的可逆性SA。MDS的RARS属于后天性SA。后天性SA中的一个主要亚型是原发性后天性SA(idiopathic acquired sideroblastic anemia,IASA)。

  Kushner等曾就文献中和自己的IASA病例分析,发现:①幼红细胞PAS染色阴性;②病程长,中位活存时间长达10年;③患者的活存曲线与正常人群相同,而不呈恶性疾患模式;④转白率很低(7。4%)。MDS的RARS是否等同于IASA,FAB分型和WHO分型中都未做特别说明。但已有作者提出RARS中有两类情况,一类应诊断为MDS,另一类仍应诊断为SA。这两类的鉴别点如表1所示。

  (6)17p-综合征:17号染色体短臂缺失(17p-)可发生于5%左右的MDS患者。多数由于涉及17p的非平衡易位,亦可由于-17、iso(17q)或单纯17p-。17p-常合并其他染色体异常。抑癌基因p53定位于17p13。上述各种核型异常所造成的17p-,缺失区带可不完全相同,但都包括p53基因区带。而且70%左右的17p-综合征患者有p53基因失活,说明另一个等位p53基因也发生了突变。

  17p-综合征的血液学突出表现为粒系细胞发育异常,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有假性Pelger-Huet核异常和胞质中小空。这种改变也可见于骨髓中不成熟粒细胞。患者临床上对治疗反应差,预后不良。

  (7)CMML:20世纪70年代初,Hurdle等和Meischer等首先报道CMML,认为它是一种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MPD),其特征为外周血白细胞数正常或增高,偶可有幼粒或幼红细胞,单核细胞>;0。8×109/L。骨髓有核细胞增多,可有发育异常的形态表现,以粒系增殖为主,单核细胞亦增多。Ph染色体阴性,可有脏肿大。

  后来FAB协作组因其有血细胞发育异常的形态表现,将之纳入MDS作为一个亚型。但由于本病有明显的MPD特征,这种归类一直受到质疑。现在WHO分类方案中,将CMML改划人新增的MDS/MPD大类中,解决了这一长时间以来的争议。但确有一些MD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明显升高(<;13×109/L),而单核细胞>;1×109/L,临床上亦无肝脾肿大。

  骨髓中血细胞发育异常的形态表现十分明显。完全符合MDS特征。这类患者并不具备MPD的特征,显然不应作为CMML归入MDS/MPD中,而仍应诊断为MDS。至于是否需在MDS单列亚型,则有待商榷。

  (8)aCML:本病表现类似Ph(+)CML,外周血白细胞数明显升高,有>;10%的各阶段不成熟粒细胞。但与Ph(+)CML不同的是嗜碱粒细胞无明显增多,外周血和骨髓中血细胞发育异常的形态表现十分明显,而且常为三系发育异常。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均阴性。

  临床上对治疗CML的药物反应较差,病程进展较快,中位存活时间一般<;2年。过去本病被诊断为Ph(+)CML,作为CML的一个变异型。WHO分类方案制订指导委员会和临床顾问委员会讨论后认为,本病临床过程并非慢性,使用aCML的病名容易引起误解,以为它是与Ph(+)CML有关系的慢性疾病,但又未能就改换一个新的病名达成一致。最后决定沿用aCML的病名,将之归入MDS/MPD大类之中。

(责任编辑:徐蓓蓓   实习编辑:吕瑞琼)
 

2011-07-23 02:17:00浏览1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鼻头长痘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鼻头长痘可能与饮食不当、作息不规律、精神压力过大、环境因素等原因有关。若痘痘持续不消退、症状加重或伴有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以免延误病情。1、饮食不当:高糖饮食是鼻头长痘的重要诱因之一。大量摄入糖果、蛋糕等高糖食物后,血糖迅速上升,可能刺激胰岛素分泌,进而促进皮脂腺分泌。此外,高脂肪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也可能影响身体代谢,加重皮脂腺分泌负担,增加痘痘的发病几率。2、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内分泌节律,影响激素的正常分泌和调节。熬夜导致的内分泌失调,可能使雄激素分泌相对增多,进一步刺激皮脂腺分泌,增加毛囊堵塞的风险,从而诱发痘痘。3、精神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下,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平衡。压力状态下,人体会分泌一些应激激素,如皮质醇,皮质醇可刺激皮脂腺分泌油脂,同时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使皮肤对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从而诱发或加重痘痘。4、环境因素:高温、高湿环境会促使皮脂腺分泌增加,加重毛囊堵塞,增加痘痘发病风险。同时,环境污染,如空气中的灰尘、污染物等,可能附着在皮肤表面,堵塞毛囊口,影响皮肤正常呼吸和新陈代谢,进而诱发痘痘。日常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均衡饮食。注意面部清洁,选择合适的洁面产品,定期清洁鼻头部位。避免挤压痘痘,防止炎症扩散。
王霞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脸上长痘痘如何消除
脸上长痘痘可以通过皮肤清洁护理、调整饮食结构、规律作息习惯等措施来辅助消除,建议结合自身痘痘的严重程度,综合运用以上方法并长期坚持。1、皮肤清洁护理:毛孔堵塞会导致皮脂腺分泌的皮脂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形成痘痘。建议早晚使用温和的洁面产品洗脸,如氨基酸洗面奶,其pH值接近皮肤的弱酸性,不会过度清洁破坏皮肤屏障。通过清洁,能去除皮肤表面多余的油脂、灰尘和老化角质,防止这些物质堵塞毛孔,但要注意不要过度清洁。2、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糖、高脂肪、辛辣食物的摄入,如蛋糕、炸鸡、辣椒等。高糖食物会使血糖迅速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进而促使雄激素水平升高,雄激素会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皮脂,导致痘痘产生;高脂肪食物不易消化,会加重胃肠负担,影响内分泌,间接引发痘痘;辛辣食物则会刺激皮肤,使痘痘炎症加重。可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如西兰花、苹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调节内分泌,促进皮肤新陈代谢,辅助维持皮肤健康。3、规律作息习惯: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会打乱人体生物钟,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雄激素分泌失调,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皮脂,引发痘痘。建议保证每晚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能让身体各器官得到充分休息,维持正常的内分泌水平,一定程度上减少痘痘的产生。需注意的是,使用洁面产品时要根据自己的肤质选择,不要随意更换。调整饮食结构要长期坚持,不能因为症状改善就恢复不良饮食习惯。另外,作息调整要循序渐进,不要突然改变作息时间,以免导致身体不适。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脸上长痘痘的药物治疗
脸上长痘痘可选用维A酸、夫西地酸、丹参酮胶囊、异维A酸等药物治疗。若痘痘情况严重,如出现大面积囊肿、结节,或经自行用药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1、维A酸:该药物能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溶解微粉刺和粉刺,还可抗炎。使用后可使皮肤角质层细胞疏松,利于粉刺排出,对寻常痤疮的粉刺、丘疹等有较好疗效,有助于改善痘痘肌肤状况。2、夫西地酸:该药物对痤疮丙酸杆菌有高度抗菌活性,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发挥作用,能减轻痘痘炎症,常用于治疗以炎症为主的痘痘,可局部涂抹于痘痘处。3、丹参酮胶囊:该药物具有抗菌、抗炎、抗雄激素等作用。其可抑制皮脂腺分泌,减少皮肤油脂,对痤疮丙酸杆菌有抑制效果,进而改善痘痘症状,常用于治疗寻常痤疮。4、异维A酸:该药物可抑制皮脂腺分泌,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减少痤疮丙酸杆菌繁殖,对重度痤疮,尤其是结节囊肿型痤疮效果较好,但使用时需注意其副作用。在用药期间,要保持面部清洁,用温和的洁面产品洗脸,但避免过度清洁,以免破坏皮肤屏障。注意饮食均衡,减少高糖、高脂肪、辛辣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减少因内分泌失调引发痘痘的风险。避免挤压痘痘,防止炎症加重和留下疤痕。若本身属于油性皮肤,可适当使用控油产品,但注意选择温和、不刺激的护肤品。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脸上反复长痘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脸上反复长痘痘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皮肤问题,其原因主要包括非疾病因素如饮食不当、不良生活习惯等,以及疾病因素如多囊卵巢综合征、脂溢性皮炎等。针对脸上反复长痘痘的情况,除了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外,还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但不过度清洁,避免用手挤压痘痘,以免引起感染和瘢痕。一、非疾病因素:1、饮食不当:长期摄入高糖、高脂肪、辛辣及乳制品等食物,可能会导致体内血糖、血脂水平波动,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的皮脂。当皮脂分泌过多且排出不畅时,容易堵塞毛囊,为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适宜环境,从而引发痘痘。2、不良生活习惯: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激素失衡,尤其是雄激素水平相对或绝对升高,会刺激皮脂腺分泌皮脂,进而诱发痘痘。二、疾病因素:1、多囊卵巢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主要特征为卵巢多囊样改变、雄激素水平升高、月经不规律等。由于雄激素水平过高,会刺激皮脂腺分泌旺盛,导致皮肤油脂增多,进而容易出现痘痘,常伴有多毛、肥胖、不孕等症状。2、脂溢性皮炎:病因可能与马拉色菌感染、皮脂腺分泌旺盛、免疫反应等有关。马拉色菌可分解皮脂产生刺激性物质,引发皮肤炎症,导致皮肤出现红斑、油腻性鳞屑,伴有瘙痒,也可能出现痘痘样皮损。好发于头皮、面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有助于维持皮肤的健康状态,减少痘痘的发生。如果痘痘情况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