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女士今年45岁,是一家公司的中层领导,平常工作十分繁忙。3年前的体检中她被查出结肠内存在息肉,后续的病理结果显示为绒毛状腺癌。这种腺瘤具有易复发、恶变的特点,切除后也不能掉以轻心,医生叮嘱吴女士要及时复查。但吴女士没有把医生的话当回事,连续3年时间一次没有进行复查。
最近几个月时间,吴女士发现自己的体重下降了不少,还时不时有黑便、腹痛症状。这才让她察觉到不对,去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肠癌晚期。对此医生觉得十分惋惜,如果吴女士听从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病程多半不会发展至此。
一、为什么肠道会长息肉?
肠息肉是指生长在肠道黏膜上的异常隆起性病变,通俗点的说法就是肠道上长了肉疙瘩。大部分息肉没有明显症状,患者会在肠镜检查中偶然发现,如若息肉持续变大或是发生了恶变,可能会诱发便血、腹泻以及腹胀等异常症状出现。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陈鲁原曾表示,约有80%左右的肠癌是由息肉演变而来,从息肉演变成肠癌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5~15年),包括小息肉——大息肉——不典型增生——肠癌。在癌症前的任何一个阶段及时进行干预,就可以遏制其演变成癌,由此可见定期随访的重要性。
为什么肠道内会长息肉呢?主要与这几个方面因素有关。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加,肠道息肉出现的几率也会随之增加,中年人查出息肉的概率在10~30%左右,建议这个年龄段的人群要定期进行肠镜检查。
存在代谢相关异常:如超重、肥胖、高血脂、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人群,出现肠息肉的风险会比普通人更高一些。有研究发现,肠息肉患者中血脂异常的比例高达57.75%。
慢性炎症刺激:肠道长期受到慢性炎症的刺激,如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等,也会增加息肉的发生风险。
饮食结构不健康:长期摄入大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食物,会导致息肉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二、体检查出息肉,要不要切?
上面有提到80%的肠癌都是由息肉演变而成的,那体检查出息肉是不是就要切除呢?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主任刘思德医生认为,一般建议发现息肉肉要及时进行切除,将其恶变的可能性直接“扼杀在摇篮里”。
那为什么有的人切除了息肉后还是患癌呢?
首都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陶琳认为,这些人多半是忽略了定期复查,一些本身罹患腺瘤性息肉的人群,恶变、复发的概率极高,忽略复查的话有很大的可能性会演变成癌症。
所以说,一定要定期随访,特别是家族内有肠癌病史、长期饮食习惯不健康、身体肥胖以及罹患慢性炎症的患者,更加需要注意定期复查,复查的项目为肠镜检查。
三、“三多一少”是肠癌信号
在肠癌发生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异常表现,这几个症状一旦出现要及时警惕。
1、排便次数增多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每日排便的次数会在1~2次,且保持有规律性。如若近期突然出现排便次数异常增加,且总有排便不尽、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的症状,则要及时引起警惕了。
2、便血次数增多
肠癌发生异常病变会导致消化道出血,在粪便与肠道摩擦时会将血液带出,肠癌引起的便血多会附着在肠道内部,让粪便的颜色发黑。
3、放屁增多
近段时间发现自己放屁的次数异常增加了,且伴有明显的恶臭味,需要警惕可能是肿瘤阻塞肠道引起。
4、腹部疼痛
肠道内出现肿瘤时,会诱发肠道发生梗阻,进而引起腹胀、腹痛等症状出现,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出现的频率会越来越高。
5、肛门痛
一些患者的病灶与肛门距离较近,会引起肛门出现异常的坠胀、疼痛感出现,且会伴有体重减轻、便血等症状。
发现肠息肉后不要过于慌张,但也不能完全对其置之不理,要遵医嘱定期进行复查,观察病情是否出现反复。
参考资料:
[1] 《与大肠息肉密切相关的十大因素,看看你中了几条?》.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 2022-11-13
[2] 《男子肠道长200多个息肉:体检发现肠息肉要切除吗?》. 生命时报 2023-08-01
[3] 《男子肠道长了200多个息肉,医生摘了3小时!从息肉到癌变仅4步!》. 健康时报 2023-07-31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