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直肠炎治愈后再次出现便血可能是感染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结核病、巨球蛋白血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病因引起的,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
1.感染性结肠炎
感染性结肠炎是由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引起的肠道炎症反应,这些致病菌可直接损伤黏膜组织,导致局部充血水肿和糜烂点形成。当炎症消退后,受损的黏膜未完全修复好,此时排便会刺激到受损的黏膜,引起出血。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诺氟沙星胶囊、盐酸环丙沙星片等。
2.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结肠黏膜表面出现多个浅表性溃疡。由于炎症因子持续作用于结肠壁,会导致结肠上皮细胞凋亡,进而诱发便血现象。患者需要遵医嘱服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美沙拉嗪肠溶片等药物来控制病情发展。
3.结核病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直肠时会引起结核病,若未经规范治疗可能导致结肠穿孔并引起大出血。结核分枝杆菌侵袭肠道后,会导致局部组织坏死脱落,从而引起便血的症状。对于结核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口服抗结核药物来进行的,例如利福平片、异烟肼片等。
4.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骨髓内浆细胞异常增生,产生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M,导致血液中IgM水平升高。高浓度的IgM可以凝集红细胞,使红细胞易于破裂,因此会出现便血的现象。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采用硼替佐米注射液、伊布替尼胶囊等靶向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
5.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由基因突变引起,导致毛细血管壁脆弱,在轻微外力下容易破裂出血。当直肠炎治愈后,由于毛细血管壁仍存在缺陷,所以可能会再次发生出血。针对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治疗通常包括激光治疗、射频消融术等,以减少出血频率。
建议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复发或并发症。必要时,还可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评估结肠内部状况。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过硬或难以消化的食物,以减少对肠道的刺激。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肛肠外科
北京市延庆县医院 肛肠外科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肛肠外科
副主任医师
华润武钢总医院 肛肠外科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肛肠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