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为何很多人怕做肠镜?院士忠告:做一次肠镜,或能保5年不得肠癌

今年75岁的吴大伯,和老伴儿住在一起,两口子平常身体都算不错,孩子们隔三差五去看看他们。

近段时间吴大伯感觉自己总是腹胀、腹泻、排便困难,就在家门口的诊所看了看,但输了一个月的液都不见好转。

吴大伯的儿女便带着他去大医院检查,医生问诊后怀疑是肠道有问题,经过一系列检查确诊是直肠癌,且已经出现盆腔转移,即便能将肿瘤切除干净,但对于盆腔转移也束手无策,弄不好还可能危及生命。

肠癌多半是拖出来的!医生:身体出现5种异常,最好去查一下肠镜

医生解释很多肠癌都是“拖出来”的,这是为什么呢?

一、为什么说肠癌多半是“拖”出来的?

肠癌一旦来临后,其实会有排便习惯改变等征兆,只不过很多人觉得没那么严重或觉得费事就拖着不去医院,也不去检查。

本来刚开始只是小病小痛,吃点药或许就能好。结果硬拖着,慢慢地小病拖成大病,甚至发展为癌症

久坐不动是肠癌的一大诱因,据统计久坐不动的人比经常走动的人,患肠癌的风险要高出40%-50%

因此平常久坐不动的人属于肠癌的高危人群,平时要多关注自己的身体症状,一旦有些异常症状,一定要提高警惕,尽快就诊排查。 

肠癌多半是拖出来的!医生:身体出现5种异常,最好去查一下肠镜

二、身体出现5种异常,最好去查一下肠镜

据统计,我国肠癌死亡率年均增加4.71%,而年龄40-50岁的人属于肠癌的高发人群。

河北省老年病医院普外肛肠科闫志学医生表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一旦身体出现下面这几种异常,最好尽快做个肠镜检查。

1、放屁次数异常增多

无故放屁频繁且伴有刺鼻臭味,要警惕肿瘤所致,如果肿瘤位于直肠靠肛门的位置,会导致直肠阻塞,从而引发放屁次数增多的现象。

2、腹部疼痛

肠道内出现癌肿,可能会引发肠道梗阻,导致患者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如果患者中下腹部疼痛症状进行性发展,要警惕肠癌来临。

肠癌多半是拖出来的!医生:身体出现5种异常,最好去查一下肠镜

3、排便次数变多

好端端的排便次数增多,要警惕癌肿刺激肠道黏膜所致,同时可能会有便不尽、大便呈细条状等表现,最好及时对肠道进行检查。

4、肛门疼痛

肛门附近出现肿瘤,就可能会导致肛门坠胀、疼痛,还可能会伴有大便习惯改变、异常消瘦等现象。

5、便血次数增多

肠道出现肿瘤,可能会有消化道出血的现象,另外肿瘤与大便摩擦也可能会有出血。

肠癌和痔疮的便血是不同的,肠癌一般是大便一侧带血或黏液血便,还可能大便发黑,而痔疮一般是鲜血样的。

 

肠癌多半是拖出来的!医生:身体出现5种异常,最好去查一下肠镜

三、很多人怕做肠镜,不妨听听院士怎么说

很多人一听到要做肠镜,就非常抗拒、很不愿意。据统计我国年龄在50岁以上接受肠镜检查的只有不到15%。

那为什么人们不愿意做肠镜呢?

调查显示,很多人会忽视癌症早筛,而且表示不想喝泻药,对于要脱裤子检查感到害怕尴尬,并且对肠镜感到盲目恐惧等原因所致。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潘战和表示,做肠镜确实需要服用泻药、用导管插入肠道等操作,因此肠镜检查确实可能会引发一定的不适感,不过一般都是多数人可耐受的,无需过于担心。

肠癌多半是拖出来的!医生:身体出现5种异常,最好去查一下肠镜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建议,如果超过45岁还没做肠镜,建议要尽快做一次肠镜检查。

因为肠镜检查可以发现息肉,将息肉切掉就能预防多数肠癌的发生,一次肠镜可以管5年、10年不会被肠癌盯上,是肠癌筛查重要有效的方法之一。

肠癌多半是拖出来的!医生:身体出现5种异常,最好去查一下肠镜

爱吃肉、久坐不动等都是肠癌高发的诱因,肠癌高危人群平时要关注身体健康,一旦出现上述几种异常症状,要尽快就诊排查。

专家建议年龄超45岁的人群,尽早进行肠镜检查,可以有效的筛查肠癌。


参考资料:

[1]《肝癌是“省”出来的,肠癌是“拖”出来的,胃癌乳腺癌是......吃饭、睡前4习惯都是在“养癌”,不懂规矩吃大亏》.家庭医生.2022-11-07

[2]《男子肠道长了200多个息肉,医生摘了3小时!从息肉到癌变仅4步!》.健康时报.2023-07-31

[3]《肠镜检查并不可怕!医生提示:这2种情况建议做!》.科普中国.2023-06-03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2025-03-25 14:50:23浏览8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医生挂号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