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直肠癌造瘘手术的李先生总算出院了。其实他自己也是急诊科医生,但这次却医者不能自医。
半年前,李先生急诊上班时突然晕倒,本以为低血糖,结果检查下来却发现,自己得了三期直肠癌。因为肿瘤距离肛门太近,手术必须把肛门一并切除。
那没有肛门怎么办?只能在肚子上开口把肠子引出来,再接上一个塑料袋。这意味着李先生以后只能通过结肠造口排便。
患病后李先生命运彻底改变,无法正常上班,还要面临巨大精神和经济压力,特别是腹部的造口袋,已经让他失去了对外交流的欲望。
其实在中国,像李先生这样的饱受折磨的“造口人”,还有很多。

一、我国“造口人”超百万,生存困境谁能懂?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因肠道肿瘤或溃疡性结肠炎、外伤等原因而需要造口的患者,总人数已经高达100万人。尤其要要关注的是,这个数据还在以每年10万的速度持续增长中。
而世卫组织的关于全球最新癌症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结直肠癌患者确诊人数达到了193万,占到全球新确诊癌症人数的9.7%。而我国结直肠癌新确诊人数在55万,占比则达到12.2%。
患者做完手术切掉肛门,是为重生,性命是保住了,但回到现实,却又是另一场噩梦的开始。
造口不能像肛门一样受到人为控制,随身带着粪袋,很多事情都无法做,甚至时刻需要人照料。很多造口人因为在饮食、社交、异味处理和造口袋等方面遭遇种种问题,从而对生活感到悲观和失望,对前途也失去了信心。

而有一部分要面临失肛的病人,不想被正常人歧视也不想受到异样眼光,或者为了尊严,甚至冒着风险不愿意造口。因为坚决要留下肛门,病变位置无法根除,或许暂时疾病得到控制,但在未来也要面临复发或转移等更大的风险。
二、相较于造口人,勉强保肛者生活质量会更好吗?
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三病区的武爱文教授主任坦言,有70%到80%患者在保肛术后发生直肠前切除综合征,因病症重,甚至每天排便多达二三十次。这些患者无法控制便意,是很影响生活与工作的。
事实上,患者到底适不适合保不保肛并不是由病人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要考虑肿瘤所处位置。医生在术前只能对肿瘤做一个大概判断,若肿瘤距离肛门太近(5cm内),一般切除肿瘤时,是需要把直肠以及连着的肛门一并切除。
临床上的确有患者坚持不管如何都要保住肛门,不愿意做造口,医生也只能尊重患者意愿为其保留肛门。然而结果是,由于无法清扫病变部位前后的淋巴结,也会患者健康留下了隐患,一年后肿瘤通过淋巴转移,此时再治疗,基本无济于事了。
对于这个情况武主任表示,造口病人生活质量未必变差。比如高龄或者有基础病的患者,若一味保肛反而容易有吻合口漏或出血的情况。另外,现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进步,通过术前新辅助治疗,加上最新改良的造口护理产品,已经很大程度的减少造口并发症,造口人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三、身体出现5个症状,警惕肠癌来临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甲状腺、血管外科王永恒主任介绍,结肠癌好发于40-60岁群体,而肠癌早期可以没有任何明显症状,这也常常导致疾病漏诊误诊。其实,身体出现五个症状,都应该重视并警惕肠癌发生。
1、大便带血或呈黑色
此前没有吃火龙果、动物血等食物,大便却有血或发黑,则要警惕是肠道肿瘤刺激肠道黏膜而引起的出血症状。这里也要注意和痔疮出血进行区分,痔疮多为喷射且量多出血,而肠癌则少量但持续,且多是粘性血液便。
2、大便变细
肠道内肿瘤物不断变大,会压迫肠道而使肠腔变窄,患者在排便时,大便受到挤压就会变细或出现明显压痕。
3、大便带粘液
肠道肿瘤会刺激肠道黏膜分泌粘液,导致部分粘液粘在大便表面排出。
4、大便带有腥臭味
大便出现明显的腥臭味,特别是还伴随血便,尤其要怀疑是肠道内出血引起的。
5、排便习惯改变
最近排便次数异常增加,或者突然便秘、腹泻,又或者便秘腹泻交替进行,都应当排查是不是肠癌来袭。
王主任还提醒大家,除了排便异常以外,若还有贫血、腹部肿块、不明原因消瘦等情况,都应注意并尽快到医院就诊,查清楚病因。而且最好定期做体检,建议有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和40岁以上人群五年做一次肠镜。

目前我国被迫失去肛门的人数仍在增加,很多造口人也因为自己成为特殊群体而感到悲观失望,社会的理解和关爱对造口人群而言相当重要。所以我们在面对造口群体时,更应该主动给予帮助和支持,让他们有面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参考资料:
[1]《在中国,有100万人因肠癌失去肛门...医生也不能幸免》.梅斯医学.2021-10-14
[2]《没有肛门的“造口人”:每年新增10万人,他们正过着你无法想象的人生!》.腾讯医典肿瘤篇.2018-10-06
[3]《警惕!身体出现这几个信号是肠癌预警!》.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10-28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