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五大疗法轻松治疗肠梗阻

  肠梗阻病因繁多,病情复杂,按发生原因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和血运性肠梗阻;按肠壁有无血运障碍可分为单纯性与绞窄性肠梗阻;按梗阻部位高低可分为高位与低位肠梗阻;按梗阻程度可分为完全性与不完全性肠梗阻;按发病快慢又可分为急性与慢性等。肠梗阻多有腹痛腹胀、呕吐、排便与排气停止的共同症状。

  治疗肠梗阻通常可采用手术和非手术疗法。对不同类型的肠梗阻还要依据病因、部位、程度等选择具体疗法。如单纯机械性肠梗阻,先用非手术疗法,若病情不能缓解或有绞窄时则改用手术疗法;麻痹性或痉挛性肠梗阻,宜用非手术疗法,同时治疗其原发病;绞窄性肠梗阻,必须紧急手术治疗;结肠梗阻,除粪块堵塞或乙状结肠扭转早期可保守治疗外,需尽早手术。

  本文作者是一名基层老医生,他在临床中看到一些本可不必手术的肠梗阻病人进行了手术,给病人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支出和身体痛苦,内心十分不安,于是写就了这篇文章。

五大疗法轻松治疗肠梗阻


  其实非手术疗法治疗肠梗阻有一定效果,可为什么多数医院都不开展呢?据作者分析,其根源有三:一是肠梗阻非手术疗法(尤其是手法治疗)风险大、技术要求严格,二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的思想在作祟,三是错误地认为手法治疗不科学。

  作者摸索出的“针、摩、颠、摇、打”五法并用治疗肠梗阻的方法,在临床取得一定疗效,且可避免手术带来的感染、粘连等并发症与后遗症。现将本法推荐给同道,以便为更多的肠梗阻患者解除痛苦。但因肠梗阻类型较多,病因复杂,手法治疗时还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肠梗阻是外科急腹症中的一种常见病,中医称之为“肠结”或“关格”。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工作的开展,对肠梗阻的非手术治疗起到了良好作用。在近30年的临床实践中,笔者学习前人经验,逐步摸索出“以手法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治疗肠梗阻的新途径,并总结出“针、摩、颠、摇、打”五法并用治疗肠梗阻的方法,取得了满意临床疗效。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针:即针刺疗法

  体针选穴:主穴有双侧足三里、双侧内关或透外关;配穴有双侧天枢、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等。

  耳针选穴:主穴有胃、小肠、大肠;配穴有肝、脾、胆、胰、耳中、神门、缘中、皮质下等。

  治疗手法:每次选5~6穴。快速捻转进针,进针后继续捻转数秒种,得气后停止捻转。每10分钟行1次针,留针30分钟(耳针可以不留针)。必要时2~3小时可重复1次。

  二、摩:即按摩疗法

  患者取屈膝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医者站在病人一侧,用双手掌或单手掌绕脐按摩患者腹部。手法由轻渐重,以病人能够接受为宜。顺时针(若疑为肠扭转时应慎用,因肠扭转多系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各按摩100~200下,而后用双手掌自上而下按摩患者腹部100~200下,轮流按摩2~3次,必要时2~3小时后可重复1次。一般可与针刺同时进行,或起针后接着进行。

  三、颠:即颠簸疗法

  此属特殊手法。患者俯卧取膝肘位,尽量加大上下肢距离,宽衣松带,充分暴露腰、腹部。医者站立一侧,或跨骑于病人背后,双手平放于病人腹壁两侧,自上而下或左右振动腹壁;或站在病人一侧,手掌朝上,双臂平行地放于病人腹壁,上下振动腹壁。振幅和用力应由小渐大,以病人能够接受为宜。每次颠簸的时间可根据施术者的体力(笔者体会颠簸疗法不仅是一种特殊技术,而且费力)、病人的耐受能力、腹部症状缓解情况和肠鸣音恢复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每次可持续10分钟左右,休息10分钟左右再继续颠簸,如此反复进行,直至病人腹痛 、腹胀基本消失,高调肠鸣音完全消失后,方可考虑停止颠簸。

  四、摇:即摇法

  此与下面的打法(即过去的捣法)同是颠簸疗法的辅助手法。具体操作是:患者俯卧取膝肘位,医者跨骑于病人背后,以双臂紧抱病人腹部,左右揉按并摇动病人。治疗中可与颠簸、打法交替进行。

  五、打:即打法

  患者仰卧,医者取跨骑式,用双手掌左右拍打并推动病人腹壁;或坐于病人一侧,以一手握拳轻轻捶打病人腹部。治疗中可与颠簸、摇法交替进行。

  五法并用适应于大多数机械性肠梗阻,如食团、粪块或粪石引起的肠梗阻、肠扭转、无绞窄的粘连性肠梗阻肠结核或腹膜结核所致的肠梗阻和动力性肠梗阻(包括痉挛性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肠道先天闭锁或狭窄、肠道或腹腔巨大肿瘤、肠道瘢痕狭窄等除外,肠套迭、蛔虫团性肠梗阻、嵌顿性腹外疝另有其特殊的非手术疗法,故亦当除外。临床治疗中应有选择地配合输液、胃肠减压、中药或其他润滑液灌肠、口服或经胃管注入中药或生豆油,等疗法。整体观察,肠梗阻患者凡无上述特殊指征、肠壁出现明显的血运障碍或休克等征象者,均适应于本法治疗。

  五法并用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针刺和按摩的作用已是人们熟知和认可了的,至于颠、摇、打三法的作用,完全是利用了机械力的运动和传导原理,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肠梗阻总的发病原理是肠管的运动功能障碍,所以有目的、有规律地采取运动方式,通过腹壁的传导,改善肠壁的血液循环,使肠管在外力的作用下不断增强运动功能而解除梗阻。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个膝肘位对肠梗阻患者的意义。在膝肘位下,病人的腹部完全悬空,腹腔容积增大,从而扩大了肠管的活动范围,有利于肠管的运动功能和生理位置的恢复。在临床观察中,多数病人采取膝肘位后腹痛症状有所缓解,若无特殊原因,应让患者多采取这一体位。

  五法并用治疗肠梗阻和手术疗法相比较,有以下四个优点:(1)痛苦小,疗程短,恢复快;(2)病人无手术的心理压力和恐惧;(3)大多不会给病人造成损伤,也无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4)降低了医疗 费用,病人乐于接受。因此笔者认为,每遇到具有非手术疗法适应症的患者,应首选非手术疗法,以免盲目手术给病人带来诸多痛苦。这也正是笔者强调并积极采用非手术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意义所在。但是有些肠梗阻病例,在一开始就没有非手术指征,应果断决定,立即手术。

  “针、摩、颠、摇、打”五法中,针、摩、颠三法在外科资料中早有介绍,但只是作为辅助疗法,更加深入的经验介绍并不多见。多年来,笔者不仅把针、摩、颠三法作为非手术疗法的主要方法应用于肠梗阻治疗的临床,而且发现将此三法与摇、打法有步骤地联合应用,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肠梗阻的治疗上,笔者不主张不区别具体情况一律手术的做法,更不主张甚至坚决反对以“保守疗法”来代替非手术疗法的做法,笔者认为应当采取积极主动的进攻方式,促使肠梗阻迅速解除。五法并用的治疗方法就是一种主动进攻的非手术疗法,它与消极等待的“保守疗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实习编辑:李素素)

2009-10-13 07:20:00浏览8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