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肛瘘临床如何分类?

  目前对肛瘘的分类尚不统一,但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以下三种:

  (一)隅越幸男分类法:(1979年)

  (二)全国肠肛协作会议制订的分类法

  国内普遍采用的按1975年全国肛肠协作会议制订的肛瘘诊断标准分类。

  1.按病源分

  化脓性肛瘘和结核性肛瘘。

  2.按病变程度分

  ①单纯性肛瘘

  a.低位单纯性肛瘘:仅有一个瘘管,一个内口和一个外口之完全瘘。内口在齿线处,管道通过外括约肌浅部或浅部以下。

  b.高位单纯性肛瘘:仅有一个瘘管,内口在齿线或齿线以上,管道行径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上,或穿行于直肠粘膜下,而不穿过肌肉者(包括内盲瘘及全内瘘)。

  ②复杂性肛瘘

  a.低位复杂性肛瘘:内口在齿线处,管道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下,并有支管和空腔,外口和管道两个或两个以上(包括多发性瘘和无高位内口的高位空腔,根据病变范围占肛门周围面积大小又可分为三度,Ⅰ度<1/4,Ⅱ度>1/4~1/2,Ⅲ度>1/2。

  b.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管道或支管和空腔,其主管道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或穿过直肠环,有一个或两个以上内口,内口在直肠环以上者。根据病变侵犯肛门直肠范围大小,亦和低位复杂性肛瘘一样,可再分为三度。

  ③马蹄形肛瘘

  瘘管环行,外口在肛门部两侧,内口多在截石位6点或12点处。又有前位、后位、前后位马蹄形肛瘘之分。

  a.前位马蹄形肛瘘:瘘管环行,外口在肛门前方两侧扩散到会阴及阴道瘘,外口若在肛缘2.5cm以内,内口就在对侧。若在2.5cm以上者,内口可能在后侧。

  b.后位马蹄形肛瘘:瘘管环行,管道向肛门后两侧扩散,距肛缘较远较深,有多数外口,多数瘘管管腔相互贯通,内口大多在肛门后侧。

  c.前后位马蹄形肛瘘:瘘管环行围绕肛管,外口肛周一圈都有,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大面积被侵犯,管道行径复杂。

  (三)史兆歧教授分类法

  根据瘘管与肛门直肠周围间隙的关系,以及病理变化和治疗上的方便分以下类型:

  ①皮下或粘膜下肛瘘

  a.皮下瘘,是指原发内口在肛窦,瘘管在肛门管皮肤下或肛门周围皮肤下的浅在性肛瘘,外口距肛门很近。

  b.粘膜下瘘,系指原发口在肛窦,瘘管在肛门管直肠粘膜下,皮肤外没有开口。

  ②内外括约肌间肛瘘

  a.低位肌间瘘管:指内口在肛窦,瘘管穿至内外肛门括约肌间隙,穿过外肛门括约肌皮下部的肛瘘。而瘘管走向直,只有一个外口的,称作单纯性低位肌间瘘。而走向弯曲,有支管的称为复杂性低位肌间瘘。

  b.高位肌间瘘管:指内口在肛窦,瘘管至内外括约肌间向上发展的肛瘘。

  ③肛提肌下肛瘘

  a.低位肌外瘘管:指内口在肛窦,瘘管穿过肛门外括约肌浅部的肛瘘。向一侧坐骨间隙发展的称为单纯性低位肌外瘘。向两侧坐骨直肠间隙发展,形成像马蹄铁形状,肛门两侧都有外口的称为复杂性低位肌外瘘,又叫低位蹄铁形肛瘘。

  b.高位肌外瘘管:指内口在肛窦,瘘管穿过肛门外括约肌深部的肛瘘。向一侧坐骨直肠间隙发展的称为单纯性高位肌外瘘,向二侧坐骨直肠间隙发展的称为复杂性高位肌外瘘,又叫高位蹄铁形肛瘘。

  ④肛提肌上肛瘘

  指内口在肛窦或齿状线上方肛管直肠壁上,瘘管由肌间隙进入骨盆直肠间隙,穿过肛提肌的高位肛瘘。

(实习编辑:陆云云)

2009-08-29 08:19:00浏览8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病毒疱疹后遗神经痛什么程度才算痊愈
病毒疱疹后遗神经痛痊愈的标准,通常是指患者神经痛症状完全消失,且在一定时间内未再复发。这一标准的达成,标志着患者的神经系统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功能,不再受到病毒疱疹的侵害。分析病毒疱疹后遗神经痛痊愈的过程,可以发现这通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病毒疱疹急性期,患者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神经痛症状,如刺痛、烧灼感等。随着治疗的进行,这些症状会逐渐减轻,直至最终消失。痊愈的过程不仅取决于治疗的有效性,还受到患者个体差异、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影响病毒疱疹后遗神经痛痊愈的因素中,患者个体差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不同患者的神经系统对病毒的耐受性和修复能力存在差异,这会导致痊愈时间的长短有所不同。此外,病情严重程度也是影响痊愈的重要因素。病情较轻的患者,其神经痛症状可能相对较轻,且更容易在治疗过程中得到缓解和消失。而病情较重的患者,其神经痛症状可能更为顽固,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和康复。针对病毒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和康复,建议患者应该注意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接受物理治疗等;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饮食营养和适度运动;此外,还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情绪对神经系统的负面影响。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速病毒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痊愈过程。
李晖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肛周脓肿出现在艾滋病的哪个阶段
肛周脓肿可出现在艾滋病的任何阶段,但在免疫功能显著下降的中晚期更为常见。艾滋病病毒会逐渐破坏免疫系统,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肛周脓肿作为一种感染性疾病,在艾滋病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在CD4细胞计数较低时,感染风险进一步增加。艾滋病病程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急性期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肛周脓肿较少见;无症状期病毒持续复制,免疫系统逐渐受损,可能出现轻微感染;艾滋病期免疫功能严重受损,CD4细胞计数通常低于200/μL,此时机会性感染风险显著增加,肛周脓肿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肛周脓肿的出现可能与局部感染、性传播疾病或其他并发症有关。艾滋病患者发生肛周脓肿的风险因素包括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肛交行为及局部卫生状况不良等。免疫功能低下是主要原因,CD4细胞计数越低,感染风险越高。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如梅毒、淋病等,可能进一步增加感染概率。肛交行为可能导致肛门黏膜损伤,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局部卫生状况不良也可能加重感染风险。肛周脓肿在艾滋病患者中可能表现为肛门周围疼痛、肿胀、发热及分泌物增多等症状。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感染可能较难控制,容易发展为复杂性脓肿或瘘管。治疗需结合抗感染治疗和手术引流,同时加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以改善免疫功能。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感染扩散或全身性感染,增加治疗难度和死亡率。建议定期监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评估免疫功能状态。出现肛门周围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尽早治疗。治疗期间需遵循医生建议,规范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保持良好的局部卫生习惯。避免高危性行为,减少感染风险。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输卵管妊娠破裂有何危险病人为何肛门坠胀感
输卵管妊娠破裂存在腹腔内大出血、失血性休克、影响生育功能、盆腔感染等危险。该现象是指受精卵在输卵管内着床发育,随着胚胎增大,输卵管无法承受而发生破裂。输卵管破裂后,血液流入盆腹腔积聚于子宫直肠窝,会刺激直肠导致病人出现肛门坠胀感。若出现停经后腹痛、阴道流血等异常症状,应高度警惕异位妊娠可能,立即就医。1、腹腔内大出血:输卵管妊娠破裂后,输卵管内的血管破裂,血液会迅速流入腹腔。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可导致腹腔内积血严重,引起腹痛加剧。血液积聚在腹腔内,刺激腹膜,产生明显的压痛、反跳痛等症状。若不及时止血,出血量会持续增加,严重威胁生命。2、失血性休克:由于腹腔内大量出血,人体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心脏无法为身体各器官提供足够的血液灌注,导致组织器官缺血缺氧。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失血性休克若得不到及时纠正,可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3、影响生育功能:输卵管妊娠破裂对输卵管会造成严重损伤。破裂处的输卵管组织可能出现瘢痕、粘连等情况,导致输卵管堵塞或通而不畅。这会影响以后受精卵的正常运输,增加再次发生异位妊娠的风险,也可能导致不孕。即使侥幸怀孕,因输卵管功能受损,胚胎着床和发育也可能受到影响。4、盆腔感染:破裂后,腹腔内的积血为细菌滋生提供了良好环境。细菌容易在积血中繁殖,引发盆腔感染。盆腔感染可导致盆腔炎性疾病,出现发热、下腹部持续性疼痛、白带增多且伴有异味等症状。若感染扩散,还可能引起腹膜炎等更严重的并发症。备孕前要积极治疗盆腔炎、输卵管炎等疾病,防止输卵管粘连、狭窄,降低异位妊娠发生风险。对于有异位妊娠史的人群,再次备孕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全面评估和监测。
经芳艳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怎么判断肛周脓肿已经发展成肛瘘
肛周脓肿是否已经发展成肛瘘的判断通常需要综合多方面信息进行评估,包括临床表现、指诊和影像学检查等。1、临床表现:肛瘘的典型症状包括肛门周围皮肤反复出现红肿、疼痛,且常有分泌物流出。患者可能会感到局部不适或瘙痒,尤其是在排便后症状加重。与肛周脓肿相比,肛瘘的疼痛通常较轻,但病程更长,且症状具有反复性和持续性。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但相对较少见。2、指诊:指诊是诊断肛瘘的重要手段之一。医生通过直肠指诊可以触摸到瘘管的走向和深度,以及瘘管周围的组织情况。在指诊过程中,可能会发现瘘管的内口,表现为肛管内壁的小凹陷或硬结。此外,当手指压迫瘘管时,可能会有脓液或分泌物从外口流出。3、影像学检查:对于复杂或不典型的肛瘘,影像学检查能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信息。磁共振成像是目前评估肛瘘的首选影像学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瘘管的全貌,包括瘘管的起源、走向、分支以及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此外,肛门超声检查也可以用于评估肛瘘,尤其是在术前评估中,能够帮助医生了解瘘管的解剖结构。建议患者在出现肛门周围反复红肿、疼痛及分泌物流出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必要时结合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诊断。若确诊为肛瘘,应根据瘘管的类型和复杂程度,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