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做仰卧起坐可防止痔疮肛瘘吗?

  肛肠疾病患病率高达60% 常因轻视病情和羞于启齿而被延误治疗

做仰卧起坐可防止痔疮肛瘘吗?

夏天司机小心痔疮袭击

  据《健康时报》报道,火车司机小周三年前就感到自己的肛门有点问题,大便的时候,或是能从手纸上见到血丝,或是有了排便的感觉,可蹲上半天什么事都没有,用手纸一擦,上面都是脓。小周心里咯瞪一下,可除了偶尔能见到这些脓呀血的,再没有一点不适感。而且就是见了脓血,吃点消炎药,还真管事。就这样一拖就是三年,等到今年9月份,难受得要命。到医院一查,已经是肛瘘了,需要动手术。

  患者自己不疼不等于没问题

  现在谈起自己的病,小周说得头头是道:“人的大肠里有大肠杆菌,正常情况下,这种菌对人没什么危害,但如果肛管部位被一些硬物什么的划破了,大肠杆菌与它物共同作用;就会使肛管部位化脓感染;由于肛管部位几乎没什么神经,患者自己不会有疼痛的感觉。没感觉不等于没问题,肛管部位的脓液不断地渗透、扩散、侵蚀附近的肌肉和黏膜。久而久之,就会在人的肛管等部位蛀出洞来,形成肛瘘。如果不及时治疗,脓血就会不断地向四周侵蚀,侵蚀了尿道会造成尿瘘,再严重会造成败血症,直接威胁生命。病中已占第一位;肛肠疾病中最常见的有痔疮、肛瘘、肛裂等。肛肠病有一个特点就是延误治疗的比较多。主要是患者认为小病一件,不值得大惊小怪,或是觉得病得不是地方,羞于给人说,认为也许忍一忍就会好的。最后延误了治疗,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痛苦。

做仰卧起坐可防止痔疮肛瘘吗?

炎炎夏日 痔疮“趁火打劫”

  提肛运动防止痔疮和脱肛

  提肛运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肛门括约肌功能,预防肛门松弛,对防治期痔疮和脱肛颇见功效。方法(作、卧、站立均可):吸气时,肛门用力内吸上提,紧缩肛门,呼气时放松。每次肛门放松、紧缩30次,早晚各一次。若能采取胸膝卧位(双膝跪姿,胸部贴床,抬高臀部)做好提肛运动;则效果更好。屈髋体肛运动的效果更好,方法是:仰卧床上,两腿交叉上提屈曲髋部(使大腿尽量于腹部贴近),连做20-30次。屈髋时呼气,放松肛门,每天早晚各一次。

  长期站立或久坐易得肛肠病

  造成肛肠病得原因除了遗传因素外,还有不良生活习惯及职业因素:

  1、上厕所时看书看报,造成下蹲或排便时间延长,会导致肛门直肠内淤血而诱发疾病。

  2、腹泻和便秘时肛肠疾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便秘是最大的祸根,直肠内长期滞留有毒物质不仅可诱发直肠癌,并且粪便堆积,影响血液循环,用力解出干燥粪块,必然会使肛门承受较大压力,产生淤血、肿胀、列口等一系列病理改变。腹泻常是结肠疾病的临床表现,腹泻也能使肛门局部感染机会增多,产生肛窦炎、炎性外痔、肛周脓肿等疾病。

  3、长期饮酒或喜食辛辣食品的人,隐隐纠合辛辣物可刺激消化粘膜,造成血管扩张,结肠功能紊乱,肛肠疾病的发病率会明显上升。

  4、长期站立或久坐。因治理或静坐姿势,肛门直肠居人体下部,痔静脉回流不畅。

  做仰卧起坐运动,可增加腹肌力量,对于提高排便功能很有帮助。

(实习编辑:陆云云)

2009-06-30 08:19:00浏览9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王利群主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女人感染了hpv会传染给男人吗
女人感染了HPV可能会传染给男人。当女性感染HPV后,尤其是在病毒活跃期,其生殖器官及周围皮肤黏膜携带病毒,在与男性发生性行为或有密切接触时,存在将病毒传播给对方的可能性。性接触是HPV传播的主要方式,在性行为过程中,生殖器黏膜的直接接触为HPV传播创造了条件。女性感染HPV后,病毒可潜伏于宫颈、阴道、外阴等部位的上皮细胞内,在性行为时,即使无明显症状,病毒也可能通过微小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男性体内,引发感染。此外,口交、肛交等特殊性行为方式,也会使男性的口腔、肛门等部位暴露于HPV之下,增加感染风险。另一方面,HPV存在多种亚型,不同亚型的传染性和致病性有所不同,部分亚型如HPV16、18等高危型别,在女性体内感染后,病毒载量较高,传染性也更强,更容易在性接触中传播给男性。同时,男性个体的免疫力水平对是否感染HPV也有重要影响。当男性自身免疫力低下,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时,其抵御HPV感染的能力减弱,即使接触少量病毒,也更易被感染。若女性确诊感染HPV,建议性生活时正确使用避孕套,虽不能完全杜绝HPV传播,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风险。男女双方均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共用毛巾、浴盆等私人物品,防止间接传播。男性若有不适症状或存在感染疑虑,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皮肤科或泌尿外科就诊。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女人感染了病毒男人要去检查吗
当女人感染病毒后,男人是有必要去进行检查的。病毒传播途径多样,在男女密切接触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交叉感染,若忽视检查,不仅可能延误男性自身病情,还可能导致病毒在两人间反复传播,造成更严重的健康隐患。许多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性传播、密切接触传播等。以常见的人乳头瘤病毒(HPV)为例,性接触是其主要传播方式之一,女性感染HPV后,在与男性的性行为过程中,病毒极易传播给对方。即使是一些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传播的病毒,如流感病毒、诺如病毒,在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中,如共用餐具、亲吻等,也存在从女性传染给男性的可能。一旦男性感染,由于生理结构和免疫反应的差异,症状可能与女性不同,容易被忽视,但仍能持续传播病毒,扩大感染范围。男性感染病毒后,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在生殖系统方面,像乙肝病毒、HIV等,不仅会损害男性生殖功能,还可能通过精液传播给下一代。若感染HPV,男性虽多数表现为无症状携带,但部分高危型HPV可导致阴茎癌、肛门癌等恶性肿瘤。对于一些呼吸道或消化道病毒,男性感染后可能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而且,男性在感染病毒后,自身免疫系统与病毒抗争的过程中,可能会削弱整体免疫力,增加感染其他疾病的风险,进一步危害身体健康。一旦女性确诊被某种病毒感染,女性和男性都应立即前往医院进行全面检查。若检查结果呈阳性,建议遵循医嘱积极治疗,定期复查。在治疗期间,避免发生无保护性行为,防止交叉感染。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男人梅毒10个征兆
男性梅毒的征兆并非固定为10个,但确实存在多种临床表现。男性梅毒可能出现的征兆通常包括硬下疳、梅毒疹、淋巴结肿大、黏膜损伤、脱发、神经系统症状等。1、硬下疳:硬下疳是梅毒早期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在感染部位,如生殖器、口唇、舌头等出现无痛性红色硬结。这些硬结质硬如软骨,周边坚硬,表面可能迅速糜烂、溃疡,但通常不伴随瘙痒或疼痛感。2、梅毒疹:随着梅毒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在全身皮肤黏膜上出现丘疹、斑丘疹、脓疱疹等梅毒疹表现。这些皮疹通常质地较硬,无明显瘙痒或疼痛感,分布范围较广。3、淋巴结肿大:梅毒患者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尤其是感染部位附近的淋巴结。这些淋巴结通常可移动、无压痛,并需要较长时间自行消退。4、黏膜损伤:因病毒感染,身体多个器官或组织的黏膜可能遭受损伤,比如口腔、呼吸道、扁桃体等。5、脱发:如果梅毒螺旋体侵犯毛囊,可能会导致头发呈虫蚀状脱落,多发生于颞部、顶部。6、神经系统症状:梅毒还可能累及神经系统,导致头痛、认知下降、记忆力下降、肢体不协调、感觉异常等症状。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症状并非男性梅毒的必然表现,且不同阶段的梅毒症状有所不同。若怀疑感染梅毒,建议务必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按时服药,不随意更改治疗方案或停药。
吴天鹏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男人性功能障碍吃什么药
男人性功能障碍可遵医嘱使用西地那非、他达拉非、帕罗西汀、氯米芬等药物治疗。该疾病包括男性在性行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勃起功能障碍、早泄、性欲减退等,病因涉及心理、生理、疾病等多方面因素。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进行性激素六项检查、阴茎海绵体血管超声检查,进一步确认诊治方案。1、西地那非:适用于勃起功能障碍患者。该药物通过抑制5型磷酸二酯酶活性,使阴茎海绵体平滑肌松弛,血液流入增加,从而促进勃起,能帮助患者改善勃起功能,提高性生活质量。使用时需注意,不可与硝酸酯类药物同时服用,以免引发严重低血压。2、他达拉非:同样用于治疗勃起功能障碍。其作用机制与西地那非相似,可有效改善阴茎勃起硬度和持续时间。与西地那非相比,他达拉非作用时间更长,能在较长时间内满足患者的性需求。但也需遵循医嘱使用,有心脏病、高血压等严重基础疾病者,用药前需咨询医生。3、帕罗西汀:该药物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延长射精潜伏期,改善早泄症状。不过,部分患者使用后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嗜睡等,若出现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4、氯米芬:对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失调引起的性功能障碍,可使用氯米芬治疗,能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调节体内激素水平,从而改善性功能。但使用时需严格按照医生要求,监测性激素及生殖功能指标。日常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充足睡眠有助于维持内分泌稳定。适度运动,每周坚持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利于性功能恢复。避免吸烟、酗酒,减少不良生活习惯对性功能的损害。若患有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要积极控制病情。若性功能障碍问题持续不改善,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