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5妙招预防肛肠疾病“秋闹”

  天气忽而潮湿,忽而干燥,让很多人都感觉到些许秋天的味道。由于昼夜气温的变化,加上近些年来饮食习惯、坏境等多重因素的改变导致了肛肠疾病患者越来越多。而夏末初秋则是肛肠疾病高发的季节。不过只要我们预防得当,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肛肠疾病。

  妙招一:晨起后饮温开水一杯。

  早起一杯,早餐好吸收。早上喝杯温开水,水到之处都能冲得“干干净净”,帮肠胃、肝肾肩负,不但能缓解便秘,降低脑血栓心肌梗塞的发病率,还能帮你有效吸收早餐。因此,清晨起床后,一定记得喝1—2杯(200—400毫升)温开水。温水就像润滑剂,在疏通喉管食道滞留上,具有很好的“特异功能”。

5妙招预防肛肠疾病“秋闹”

  妙招二: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排便不规律的人容易引起便秘,痔疮,而且会使人体内毒素大量积累,加重肛肠负担。久而久之就会出现青春痘痤疮或其他肛肠疾病。而保持大便通畅柔软,养成定时大便习惯,则可以排毒养颜,降低肛肠疾病发生的几率。

  妙招三:多吃纤维多的蔬菜和水果。

  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的多种纤维素,可帮助人体预防便秘及消化道疾病,还有预防多种癌症功效。另外,多种蔬菜搭配主食吃,不仅可以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促进食欲,还可以大大提高营养的吸收。 但值得注意的是,蔬菜和水果的品种很多,不同品种的营养价值相差很大,所以只有选择不同品种的蔬菜和水果合理搭配才有利于健康。

  妙招四:生活规律、进行适度的活动。

  临近秋季,温差较大,气候又开始变得干燥。而且经过一个夏季的高温折磨,人的体能已经透支,并且大多数人在整个夏季都会选择呆在空调房里,活动量减少,长时间久坐使血液循环减慢,免疫力下降,肠胃浊气不能及时排出,淤积于肛门处,引发痔疮、肛裂肛瘘等肛肠疾病。同时,由于秋季空气干燥,不少人会出现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等秋燥症状,同时加上夏秋之交人体气虚,肠道功能弱化。因而患肛肠疾病的人数会显著增多。

  妙招五:有病千万不要拖,及时行医是关键。

  肛肠疾病在秋季“泛滥”的原因还包括多数人对痔疮、肛瘘等许多肛肠疾病的发病征兆抱持侥幸心理,或害怕治疗会受感染情愿不治疗,这些都让疾病有机可乘,其实很多肛肠疾病都是患者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一拖再拖的后果往往使病情恶化得更快。因此,如果出现有痔疮、便血、肛门脓肿、肛门肿块、肛门瘙痒、肛门出血、黑便、肛门潮湿、腹泻、便秘等症状,应该及时到专业肛肠医院进行肛肠疾病检查,早发现早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健康小贴士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即将到来了,健康专家提醒:痔疮患者或其他肛肠疾病患者,应尽量少吃月饼。因为过多地吃月饼,有可能导致消化不良,加重患者本身的肠胃负担,进而引发便秘、腹泻等疾病,加重本身的病情。而有痔疮的青少年和肥胖的人群,也应尽量少吃月饼,防止因为皮脂腺分泌增加,而增加治愈疾病治疗的难度。

  39健康网推荐阅读:

  为何有的人放屁奇臭无比

  夏季打火锅可诱发肛肠疾病

2014-09-05 01:23:58浏览1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钱凯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C1酯酶抑制物缺乏或功能缺陷所致。 C1酯酶抑制物缺乏或功能缺陷:正常情况下,C1酯酶抑制物对补体经典途径的关键酶C1r和C1s以及凝血因子Ⅻa、Ⅺa等具有抑制作用。当C1酯酶抑制物缺乏或功能缺陷时,这些酶的活性失去有效控制,导致补体经典途径被异常激活。补体经典途径的异常激活会产生大量的C2裂解片段C2a,进而引发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最终导致水肿。凝血系统也可能被异常激活,同时缓激肽系统也参与其中,进一步加重水肿表现。 此类人群应该识别并避免可能引起过敏或加重症状的食物,如海鲜、坚果等。此外还要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疾病急性发作时,可以遵医嘱用温水送服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通过阻断组织释放组胺来减少毛细血管扩张和液体渗出,从而缓解肿胀症状。适用于轻度至中度发作时的快速止痒和消肿,但不建议长期大量使用。此外C1酯酶抑制剂如苯佐卡因、盐酸苯海拉明等,可用于预防和治疗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的急性发作。这种药物可以阻止C1酯酶激活,进而防止激肽和其他活性物质的产生,从而减少水肿的发生,其中苯佐卡因如果是服用含片剂型,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将含片直接放在舌头根部或者唾液腺窝处进行含服。 建议患者发病时积极就医诊治,以减轻对身体的进一步不良影响。
闫振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后脑血管神经闭合性癫痫怎么回事,怎么办
后脑血管神经闭合性癫痫可能是由家族遗传倾向、颅脑损伤、脑血管畸形、脑梗死、颅内感染等引起的。如果出现持续的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排除其他潜在疾病的可能性。 1.家族遗传倾向 如果患者有家族史,特别是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类似的疾病,则其患病风险会增加。家人应学习癫痫急救知识,以便在发作时能正确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2.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可能导致大脑功能异常,从而引发癫痫发作。对于此类患者,应定期遵医嘱进行头颅CT或MRI扫描以监测是否有新的损伤发生,应穿着宽松前往检查。 3.脑血管畸形 脑血管畸形可能会导致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脑部缺氧,进而诱发癫痫。针对这种情况,可考虑遵医嘱采用介入手术或开颅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术后可以由家属或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四肢进行轻柔的按摩。 4.脑梗死 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阻塞引起的脑组织坏死,当病变累及特定区域时,可能会影响神经元的功能,导致癫痫的发生。治疗脑梗死通常需要抗凝、溶栓等药物治疗,如遵医嘱静脉注射阿莫西林、链激酶等,严重者需行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 5.颅内感染 如病毒性脑炎或细菌性脑膜炎,这些感染可以破坏脑细胞,导致神经元放电异常,从而引发癫痫。针对颅内感染,应及时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可以遵医嘱静脉注射青霉素、阿昔洛韦等,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症状。此外,还应注意饮食健康,减少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因和酒精,以降低癫痫发作的风险。
朱鹏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过敏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症状
过敏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症状一般有皮肤瘙痒、皮肤红斑、皮肤肿胀、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1、皮肤瘙痒过敏性血管神经性水肿属于一种过敏反应,患者在发病时会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而且还有可能会伴随长红斑的情况。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氯雷他定片等抗过敏的药物进行治疗,能够使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2、皮肤红斑过敏性血管神经性水肿是一种发生于皮下疏松组织或黏膜的局限性水肿,通常是由于接触过敏原而引起的,比如动物皮毛、植物花粉等。过敏原会对皮肤造成刺激,从而引起皮肤红斑的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使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3、皮肤肿胀过敏性血管神经性水肿是一种发生于皮下疏松组织或黏膜的局限性水肿,通常是由于过敏原会对皮肤造成刺激,从而引起皮肤肿胀的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地塞米松片等糖皮质激素类的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起到抗炎、抗过敏的效果。4、呼吸困难如果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还有可能会导致喉头水肿,从而引起呼吸困难的症状,甚至会引发过敏性休克,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使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5、恶心呕吐过敏性血管神经性水肿还可能会导致胃肠道黏膜充血,从而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甲氧氯普胺片、维生素B6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起到止吐的效果。患者要避免接触过敏原,以免加重病情。治疗期间,患者需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卫生,避免挠抓患处,以免引起皮肤损伤的情况。同时,患者可以适当进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西红柿、苹果等,有助于促进疾病康复。
朱鹏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血管神经损伤
血管神经损伤可能是由于外伤、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等原因所引起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1、外伤当患者身体受到外力撞击时,可能会导致血管以及神经受到损伤,从而引起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等。2、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主要是由于遗传、环境等因素引起的血脂异常升高的情况。由于血脂异常升高,可能会导致血管壁内膜受到损伤,从而引起上述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药物进行治疗。3、糖尿病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者机体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等原因所引起的。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导致周围神经出现病变,从而引起血管神经损伤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片、阿卡波糖片等药物进行降糖治疗。4、高血压高血压主要是由于遗传、饮食不当、精神刺激等因素引起的血压升高的情况。由于血压升高可能会导致血管内膜受到损伤,引起血管神经损伤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硝苯地平片、氢氯噻嗪片等药物进行治疗。5、脑梗死脑梗死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的情况。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可能会导致血管神经受到损伤,引起头晕、头痛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避免着凉,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患者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