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办公室一族应该如何预防痔疮

  办公族要注意了,长期坐着很容易患上痔疮。因为长时间保持坐姿导致腹部血流速度减慢,会妨碍血液循环,下肢静脉血不能回流,血液循环受阻,直肠静脉丛易发生曲张,血液淤积,形成一个静脉团,这就是痔疮。当过软的坐椅也有这样的效果。那么如何预防痔疮呢?

  一、为什么办公室人员容易患上痔疮?

  民间有“十人九痔”之说,这句俗话是指痔疮的发病率相当高。有调查表明,痔疮的发病率接近30%,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步升高,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不过,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逐步改变,痔疮的发病人群有低龄化趋势,30几岁甚至20出头的中青年发病率升高。

  从职业来看,从事久坐、少活动的工作的人发病率较高,尤其是机关工作人员、教师、秘书、电脑操作员、编辑等“办公室一族”。

  为什么痔疮会“偏爱”这些人呢?问题就出在“久坐不动”上。长时间保持坐姿,特别是坐在软座上时,腹部血流速度会减慢,下肢静脉血不能回流,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在这种情况下,直肠静脉丛容易发生曲张,导致血液淤积,最终形成一个静脉团,这就是痔疮。同时,长期久坐不动会令肛门部缺乏活动,使肛门部肌肉弹性下降,收缩力减弱,直肠粘膜下滑,这同样也会导致痔疮生成或痔疮加重。

  二、患上痔疮之后会有哪些危害?

  因痔疮失血而导致的缺铁性贫血,一般发展缓慢,早期可以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贫血较重或进展较快时,则会出现面色苍白、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心悸、心率加快和体力活动后气促、浮肿等。以上这些症状均可通过纠正贫血、治疗痔疮后消失。因此若发现患有痔疮,应尽早治疗,以免出现上述症状,使治疗复杂化。

  痔疮的另一个主要症状是内痔脱出。脱出于肛门外的内痔,受到括约肌的夹持,局部血液循环不畅,易形成血栓,出现痔核变硬、疼痛,难以送回肛门内,当痔核脱出不能送回时,亦称为“嵌顿痔”。长时间的痔核嵌顿,还会出现下列病理改变:

  1、坏死:痔核嵌顿于肛门外,由于一系列的病理改变,使局部代谢产物积聚,进一步加重了肛门局部水肿,加重了痔核的嵌顿,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在临床上偶有痔核内的血栓向上扩散,坏死区扩展到直肠壁,结果在盆腔内引起严重的脓血症的病例。

  2、感染:痔核嵌顿后,多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日久出现粘膜糜烂,继而出现肛周脓肿、肛瘘等疾病,严重时可出现上行感染,形成门静脉菌血症甚至脓毒血症。

  总之,痔疮对人体有诸多危害,应引起广大患者的重视,但也不必过于紧张,只要能够早期治疗和适当处理,可避免以上严重合并症的发生。

  三、教“办公室一族”三招远离痔疮

  1、多坐硬板凳当人坐在硬板凳上时,臀部有两个坐骨节支撑,这样血液循环受到的阻碍较小,能减少痔疮的发生。

  2、按时排便最好在每天早晨起床后就立即排便,一旦有便意要及时如厕。大便干燥时,可在每日清晨饮一杯淡盐水,必要时可以吃一些缓解便秘的药物。对于痔疮患者来说,比起蹲坑,坐马桶更好。

  3、多吃菜少吃辣多吃新鲜蔬菜,如芹菜、菠菜、大白菜、韭菜、南瓜等以利于排便,一些粗粮如荞麦、高梁、玉米等也是不错的选择。同时少吃辛辣等带刺激性的食物,避免大量饮酒。

2014-04-29 16:20:10浏览4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吴天鹏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手淫引起的早泄怎么处理
手淫引发的早泄问题,可从戒除不良习惯、心理调节以及医疗干预等方面来处理,这些方法相互配合,有望改善早泄状况。1、戒除不良习惯:戒除过度手淫是解决因手淫引发早泄的首要步骤。过度手淫会使生殖器官长期处于充血状态,导致性神经敏感度异常,进而引发早泄。患者应树立正确的性观念,认识到过度手淫的危害,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增加社交活动等方式转移注意力,逐步减少并最终戒除手淫,让生殖系统恢复正常生理状态。2、心理调节:心理因素在早泄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手淫导致早泄后,往往会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又会进一步加重早泄症状。可通过心理咨询、自我暗示等方式进行心理调节,消除心理负担,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性生活,有助于改善早泄问题。3、医疗干预:若早泄问题较为严重,经上述方法处理效果不佳,应及时寻求医疗干预。如遵医嘱外用利多卡因凝胶,通过局部麻醉降低阴茎敏感度,延长性交时间;在医生指导下口服达泊西汀等药物,调节神经递质,提高射精阈值。必要时,还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阴茎背神经阻断术等,但手术治疗需严格评估适应症。若因手淫出现早泄问题,不要自行盲目处理。患者要保持冷静,严格按照上述方法逐步改善。在治疗过程中,若对某一方法的具体操作或效果存在疑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治疗,提高性生活质量,恢复身心健康。
吴天鹏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早泄的自我调理方法
早泄可通过生活习惯调整、心理调节、行为训练以及饮食改善等方法进行自我调理。1、生活习惯调整:规律作息对改善早泄十分关键。长期熬夜会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影响激素水平,进而加重早泄症状。保证每晚7-8小时的充足睡眠,有利于身体各器官恢复功能,维持正常的性功能。2、心理调节:精神压力、焦虑和紧张往往是早泄的重要诱因。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技巧,能帮助缓解心理压力。每天花15-20分钟进行冥想练习,专注于呼吸,排除杂念,可使身心得到放松。此外,与伴侣进行坦诚沟通也极为重要,伴侣的理解和支持对改善早泄具有积极作用。3、行为训练:尝试性感集中训练,在性生活中,双方互相抚摸、亲吻,但不急于进行性交,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身体的性感受性,降低紧张感,延长性交时间。还可进行阴茎挤捏法训练,在快要射精时,用手指挤捏阴茎头冠状沟处,降低阴茎的兴奋性,延缓射精。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可提高对射精的控制能力。4、饮食改善:合理饮食能为身体提供营养支持,对早泄调理有帮助。多食用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牡蛎、坚果等,这些元素有助于维持生殖系统正常功能。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等,能为身体补充能量,增强体质。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加重身体负担,影响性功能。建议早泄的自我调理需要长期坚持,不要期望短时间内有明显效果。在进行自我调理过程中,若早泄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明确病因,以便采取更有效的治疗措施。
吴天鹏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性生活几分钟射算是早泄
在医学范畴内,若从阴茎插入阴道至射精的时长不足3分钟,便可能被视作早泄。不过,这一标准并非绝对,还需兼顾患者自身感受以及伴侣的满意度等多方面要素综合评判。从神经生物学角度来看,早泄与人体神经调节失衡紧密相关。正常情况下,阴茎在性生活中接受刺激,神经冲动经阴茎背神经传导至脊髓,再上传至大脑。而早泄患者的神经传导存在异常,其阴茎背神经的感觉阈值较低,对性刺激的敏感度异常增高,导致在较短时间内就能产生强烈的神经冲动,促使大脑射精中枢过早发出射精指令。此外,长期的焦虑、紧张、压力等负面情绪,也会干扰大脑对射精反射的正常调控。当男性处于焦虑状态时,大脑边缘系统过度激活,会抑制射精中枢的正常抑制性调节功能,使得射精阈值降低。尽管3分钟是重要参考指标,但不能仅凭这一单一时间来判定早泄。个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男性的性反应模式与性敏感程度各不相同。有些男性虽然性生活时长略短于3分钟,但自身和伴侣对性生活感到满意,双方情感交流和谐,且无心理压力,这种情况或许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早泄。同时,性生活环境、近期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等外部因素也会对射精时间产生影响。比如,在紧张、焦虑情绪下,或者身体过度疲惫时,男性可能出现射精过快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存在病理性早泄。因此,必须综合考量多种因素,才能准确判断是否为早泄。倘若怀疑自身存在早泄问题,切不可自行盲目判断,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的男科或泌尿外科就诊,通过体格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等,全面评估病情。若确诊为早泄,务必严格遵循医嘱接受治疗,并定期复查,依据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女人性欲低下畏寒肢冷口燥精神差怎么回事
女人出现性欲低下、畏寒肢冷、口燥精神差的症状,可能由非疾病因素如生活习惯,以及疾病因素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阳虚等引起。平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这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症状的改善。一、非疾病因素: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内分泌系统,进而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出现精神差、性欲低下等症状。过度劳累使身体处于疲劳状态,能量消耗过度,也会引发类似情况。此外,长期缺乏运动,身体血液循环不畅,新陈代谢缓慢,可能导致畏寒肢冷。二、疾病因素:1、甲状腺功能减退: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身体代谢率下降,会出现畏寒肢冷、精神差、乏力等症状。甲状腺激素对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包括性功能至关重要,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导致性欲减退。通过检查甲状腺功能如测定血清TSH、T3、T4等指标可明确诊断。2、肾阳虚:在中医理论中,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肾阳虚则温煦功能减弱,出现畏寒肢冷的症状。肾主生殖,肾阳虚可影响生殖系统功能,导致性欲低下,同时还可能伴有精神萎靡、腰膝酸软等症状。治疗上,可遵医嘱通过中药调理,常用的方剂有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也可配合艾灸、按摩等中医理疗方法,如艾灸关元穴、气海穴等,以温补肾阳。如果出现上述症状,且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内分泌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自身抗体检测等,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