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儿童便秘不容忽视 三种方法巧妙缓解

  学龄儿童常因无清晨大便的习惯,而上课时间不能随时排便,于是憋住大便,导致便秘。有意识地抑制排便可使排便刺激消失,粪便因此变干,排便痛苦,这种情况又可进一步抑制排便。

  了解不同年龄孩子的排便规律

  不同的年龄,每天排便的次数是不一样的。婴儿(小于1周岁)每天大便次数一般为2~5次,母乳喂养儿大便次数要多一些;1岁以后,大便次数逐渐减到每天1次。由于个体差异,有的人一天解大便1~3次或两天解1次大便,只要粪便性状正常,解便时不伴任何痛苦,都属于正常现象。需要注意的是,3岁以上的儿童在幼儿园里需要单独入厕,由于远离熟悉的家,对陌生的环境可能会感到焦虑不安,不能习惯那里的厕所而导致排便不畅。此时,父母要及时做好沟通、解释工作。特别是要告诉孩子,若在上课期间想解大便,大胆举手向老师汇报,不要忍便。

  别急着对宝宝用药

  便秘患儿往往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燥、坚硬,且排便困难和肛门疼痛。有时粪便擦伤肠黏膜或肛门引起出血,而大便表面可带有少量血或黏液。粪便停留于肠道内过久还可反射性地引起全身症状,如神疲乏力、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等。长期摄食不足,可发生营养不良,进一步加重便秘,形成恶性循环。

  对于疾病导致的便秘。临床上,可以通过胃肠X线钡剂造影、肌电图、X线排粪造影、直肠镜、乙状结肠镜及纤维结肠镜等做相关检查得以确诊。

  治疗单纯性便秘的根本应放在改善饮食内容,多补充水分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谷物、蔬菜等),少吃生冷食物,多喝些米汤、菜汤。同时,养成排便习惯,药物治疗只在必要时才用。家长对患儿便秘进行过多干预,经常使用润滑剂、导泻剂、手指扩肛或灌肠,均可造成直肠反射敏感性减弱,以致虽有粪块充胀,但不足以引起有效的神经冲动而致便秘。

  婴儿可从3个月大以后开始训练排大便习惯,特别是让孩子形成早晨起床后解大便的习惯,不要随意改动时间。如果大便干硬不易排出,可给孩子使用开塞露或甘油栓,暂时缓解症状。因为容易形成依赖性,并不利于孩子建立排便反射,所以不能常用这个方法。

  家长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屎尿上身或尿床事件出现时,不要怒斥责骂,尽量温和地引导宝宝应对屎尿之急,消除羞愧与紧张情绪。因为持续高度的精神紧张状态,均可造成结肠蠕动失常或痉挛性收缩,引起便秘。

  简便方法治便秘

  在医生的指导下,必要时可采用下列几种简便方法:

  按摩法 家长用手掌按摩宝宝的腹部,以肚脐为中心,由左向右,顺时针推揉按摩。每天1次,每次20分钟。

  开塞露 将开塞露注入小儿肛门,可以刺激肠壁引起排便。

  小指通便 家长戴橡皮手套用小指蘸少量石蜡油或凡士林,插入肛门通便(动作需温柔)。

(责任编辑:卜瑞莹)

63
2012-09-17 00:22:58浏览27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胎记的形成原因有哪些呢
胎记的形成原因可能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非疾病因素以及血管瘤、咖啡斑等疾病因素。对于已经形成的胎记,家长应密切关注其变化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一、非疾病因素: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胎记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父母或家族中有胎记病史,那么胎儿出现胎记的风险可能会增加。2、环境因素:孕妇在妊娠期间接触到的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农药等有害物质,都可能对胎儿皮肤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增加胎记的发生风险。此外,孕期母体的营养状况也会影响胎儿的皮肤发育,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胎儿生长发育缺乏必要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进而影响体内酶活化,最终导致胎记的形成。二、疾病因素:1、血管瘤: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胎记类型,其形成与血管发育异常密切相关。血管瘤通常表现为皮肤表面的红色或紫色斑块,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生和血管腔的形成异常所导致的。2、咖啡斑:咖啡斑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也属于胎记的一种。其形成原因可能与遗传、内分泌、日晒等多种因素有关。咖啡斑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晰的褐色或咖啡色斑块,大小形状不一,对美观有一定影响。孕妇在妊娠期间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和辐射源,以降低胎儿形成胎记的风险。同时,孕妇还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影响胎儿皮肤发育的疾病和问题。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红胎记和血管瘤怎么区分
红胎记和血管瘤可从外观特征、按压反应、发病原因等方面进行区分。建议患者注意保持病变部位清洁,避免摩擦、搔抓,防止感染或损伤。 1、外观特征:红胎记通常包括鲜红斑痣等,多表现为大小不一的淡红色、暗红色或紫红色斑片,边界清晰,形状不规则,不高出皮肤表面,颜色均匀,一般不会自行消退。而血管瘤外观多样,常见的草莓状血管瘤在初期为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点,随后逐渐隆起于皮肤表面,呈草莓样分叶状,质地柔软,颜色鲜红;海绵状血管瘤则表现为皮肤下的肿块,表面皮肤可能呈青紫色或正常肤色,用手触摸可感觉到柔软的肿块,边界不太清晰。2、按压反应:红胎记如鲜红斑痣,按压时颜色可部分或完全褪去,停止按压后又恢复原来颜色。这是因为红胎记主要是由于皮肤内毛细血管扩张、畸形所致,按压时血管内血液被挤出,颜色变浅。而对于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按压时也可褪色,但质地较硬,停止按压后迅速恢复红色;海绵状血管瘤按压时肿块可缩小,压力解除后又恢复原状,因为其内部为充满血液的腔隙和窦道。3、发病原因:红胎记的形成主要与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发育异常有关,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分化,导致皮肤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而血管瘤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血管生成因子与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之间的失衡,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过度增殖,形成血管瘤;此外,雌激素水平异常、外伤、遗传因素等也可能在血管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若对皮肤上的红色斑块是红胎记还是血管瘤存在疑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向医生详细描述斑块出现的时间、发展变化情况等信息。医生一般会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皮肤超声、磁共振成像等辅助检查,必要时进行组织病理检查来明确诊断。
卢成瑜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宝宝身上出现很多小红疹怎么办
宝宝身上出现很多小红疹,可以通过皮肤护理、调整衣物以及合理用药等措施来处理,建议家长密切观察宝宝红疹变化,如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应及时带宝宝就医明确诊断。1、皮肤护理:用温水轻柔地清洗长红疹的部位,温水能减少对皮肤的刺激,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沐浴露,防止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清洗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蘸干水分,可涂抹适量的婴儿专用润肤霜,其含有的天然油脂和保湿成分,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保持皮肤水分,修复受损的皮肤屏障,缓解宝宝因皮肤干燥引发的红疹不适。2、调整衣物:建议家长给宝宝选择宽松、柔软、透气性好的纯棉衣物。纯棉材质亲肤性强,能减少对皮肤的摩擦,避免因摩擦导致红疹加重。宽松的衣物利于空气流通,可降低皮肤温度,减少汗液分泌,防止因汗液刺激引发或加重红疹。同时,要根据天气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宝宝过热出汗,汗液中的盐分等成分会刺激皮肤,加重瘙痒和红疹症状。3、合理用药:若红疹伴有明显瘙痒,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炉甘石洗剂,其具有收敛、止痒的作用,涂抹在皮肤上后,能形成一层保护膜,缓解瘙痒症状,减轻宝宝因搔抓导致的皮肤损伤。如果是湿疹等过敏性红疹,可遵医嘱使用地奈德乳膏等糖皮质激素药膏,其可通过抑制炎症细胞的活性,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皮肤炎症和过敏反应,从而缓解红疹症状。但此类药物需严格按照医嘱使用,避免长期大量应用产生不良反应。给宝宝清洗皮肤时家长需注意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涂抹药物前要确保皮肤清洁干燥,涂抹时动作要轻柔。宝宝衣物要勤换洗,保持清洁卫生。若宝宝搔抓红疹部位,可适当给宝宝戴上手套,防止皮肤破损引发感染。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得了性疾病身上有什么症状
性疾病包括梅毒、淋病、艾滋病等,患这些疾病的患者可能出现皮疹、淋巴结肿大、发热等症状,若怀疑自己得了性疾病,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进行检查诊断,以便尽早治疗。1、皮疹:许多性疾病会引发皮疹症状,比如梅毒,梅毒螺旋体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后,会随着血液到达全身各处。在二期梅毒阶段,梅毒螺旋体刺激免疫系统,引发免疫反应,可能导致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炎症细胞及成分渗出到组织间隙,从而在全身皮肤出现各种类型皮疹,如斑疹、丘疹、脓疱等。2、淋巴结肿大:淋病、梅毒等性疾病均可引起淋巴结肿大。以淋病为例,淋病奈瑟菌感染人体后,除了侵犯泌尿生殖系统,还可能通过淋巴管扩散到局部淋巴结。细菌在淋巴结内大量繁殖,刺激淋巴结内的免疫细胞,可能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淋巴结充血、水肿,进而肿大。在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较为常见。梅毒一期患者在硬下疳出现1-2周后,也可能出现近卫淋巴结肿大,这是因为梅毒螺旋体从感染部位经淋巴管引流至局部淋巴结,引起淋巴结内免疫细胞与螺旋体相互作用,发生免疫反应造成的。3、发热:是性疾病常见症状之一,例如艾滋病,在急性期,HIV病毒迅速在体内复制,大量破坏CD4+T淋巴细胞,免疫系统识别到病毒入侵及细胞破坏,启动免疫防御机制,可能促使机体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细胞因子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其调定点上移,可能导致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从而出现发热症状。若察觉身体有异常症状,建议患者切勿自行判断或使用不明药物,应尽快就医,如实告知医生病史及可能的感染途径,配合各项检查。另外,治疗期间严格遵循医嘱,按时复诊。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