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诱因引发内痔,如何预防?

  肛肠医院主任说,内生于齿线以上,由粘膜下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所形成柔软的静脉团,称为内痔。《外科大成·痔疮》中说:“内痔在肛门之里,大便则出血如箭,解毕用手按,良久方入。”指出内痔以出血和出为主要症状,多为无痛软性肿块,长期反复出血,可引起严重的贫血。内痔是诸痔中发病率最高的常见病,多发于肛门右前、右后和左侧[ 即截石位3、7、11点 ],常称为母痔;在其余部位发生的痔,则称为子痔。

  内痔分类

  根据内痔的病理变化和发展程度的不同,临床上常分为三型和三期。

诱因引发内痔,如何预防?

  一、三型分类

  血管肿型:由毛细血管增殖和扩张而成,外形如杨梅,表面粗糙或光亮,呈鲜红色,粘膜较薄,触之柔软而易出血。

  静脉瘤型:为静脉丛屈曲,痔核内可有血栓和扩张成球状的静脉瘤,表面粘膜较厚而带光泽,呈紫红色,不易出血。

  纤维肿型:由于反复脱出、擦伤和炎症刺激,使内痔结缔组织增生,表面粘膜纤维化而变硬和富有弹性,呈苍白色,不易出血。

  二、 三期分类

  一期内痔:除大便带血、滴血或射血外,无其它自觉症状。窥镜下可见粘膜呈大小不等的结节状,质软,色红;指检时,按之柔软,粘膜表面很薄,大便时易被擦破而出血,大便常带血或滴血。因痔核体积小,故不脱出肛外。

  二期内痔:有间歇性便后滴血史,感染时则有肛门胀痛、坠胀和里急后重等症状,痔核较大,排便时脱出肛外,但便后能自复位。窥镜下可见粘膜变厚,痔核表面呈紫红色,并有少量分泌物。排便时,因粪便刺激或摩擦,容易出血。

  三期内痔:痔核体积增大,有结缔组织增生,粘膜变厚,暗红色,表面粗糙。脱出后不能自然复位,需用手推回或平卧后始能复位。若痔核经常脱出,就会引起括约肌松弛,凡是遇到用力、咳嗽、行走和蹲下时,都可能脱出。如脱出后未能及时复位,由于括约肌痉挛、挤压,以致血液回流受阻,痔核充血肿胀,内有血栓形成,甚者坏死,疼痛剧烈,此为嵌顿性内痔。如表面发生溃烂坏死,分泌物增多,除引起剧烈疼痛外,还会出现发烧、小便困难,甚至因硬大便擦破溃烂痔核表面而引起大出血等症状。患者由于反复出血,还会产生继发性贫血,有时血红蛋白可降到20%左右。因此,凡原因不明的贫血病人,应注意检查有无内痔。

  预防内痔的方法

  1、荤素搭配,或者减少痔疮的发生或减轻症状。粗细得当:在食方面,要注意荤素均不可过度,粗、细粮调济合适,这样才能使大便不至于稀溏、干燥。

  2、肛肠医院主任说,定时排便,忌忍忌努: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不强忍排便意识,不努便,减轻肛门直肠部的充血症状。

  3、忌辛辣刺激食物:忌过食生、蒜,以及胡椒,特别是辣椒等食物。

  4、劳逸结合:工作和生活中,要劳逸结合,过度劳累、负重或下蹲久行、久坐等都可使肛门直肠部静脉淤积或活动过少,静脉曲张。可以一方面促进血液循环。

  5、提肛运动当提倡:无论劳作负重,久行下蹲,还是久坐,最终都能引起直肠部位静脉淤积、曲张,因此,加强局部的运动对减少局部静脉淤积,以及静脉曲张都有很大的益处。

  6、接受痔疮手术的病人,手术前应解除思想顾虑。一般手术当日进少渣饮食,次日改普通饮食,有的患者不敢多吃,怕大便引起疼痛,伤口感染等。为了保持大便通畅,可让患者多吃水果和蔬菜,如香蕉橘子芹菜菠菜等易消化少脂肪的食物。忌烟酒及辛辣的葱、姜、蒜类。

  7、.尽量不久坐,久站,别让血流滞于肛门。

  8、孕妇患痔,要避免入坐久久立,防止便秘,并应及时矫正胎位。多吃蔬菜、水果和植物油,适当吃些芝麻、蜂蜜、保持当大便通畅。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实习编辑:萧锡瑜)

2010-12-25 05:20:00浏览6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黑变病皮肤是怎么引起的
黑变病皮肤的成因较为复杂,涉及非疾病因素,像不良护肤习惯、紫外线过度照射等,以及疾病因素,例如Addison病、维生素B12缺乏症等。若发现皮肤出现不明原因的变黑,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一、非疾病因素:1、不良护肤习惯:频繁使用劣质化妆品或护肤品,其中可能含有的铅、汞等重金属超标,长期使用会对皮肤造成损伤,干扰黑素细胞的正常代谢,促使黑色素过度生成。2、紫外线过度照射:皮肤长时间暴露在强烈的紫外线下,为了保护皮肤深层组织,黑素细胞会加速合成黑色素,导致皮肤颜色加深。尤其是在夏季,若不注意防晒,紫外线照射强度大且时间长,更容易引发黑变病。二、疾病因素:1、Addison病:这是一种由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引起的疾病。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皮质醇等激素减少,会反馈性地促使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增加。ACTH与黑素细胞刺激素(MSH)结构相似,ACTH增多会导致皮肤黑素细胞功能增强,合成过多黑色素,使皮肤出现弥漫性色素沉着,引发黑变病。2、维生素B12缺乏症:维生素B12参与细胞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过程,对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缺乏维生素B12会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导致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分化异常,同时也可能影响黑素细胞的功能,使黑色素合成和分布异常,从而引起皮肤色素沉着。对于预防黑变病皮肤,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接触可能的致病化学物质,选择正规护肤产品,做好防晒工作。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皮肤长黑变病是怎么回事
皮肤长黑变病的病因较为复杂,涉及非疾病因素,如长期接触化学物质,以及疾病因素,像Addison病、营养不良等特定疾病。如果发现皮肤出现黑变病的迹象,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一、非疾病因素:工作环境中若长期接触焦油、沥青、蒽、化妆品中的某些香料、防腐剂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中的成分可能会对皮肤产生刺激,干扰皮肤内黑素细胞的正常代谢过程,促使黑素细胞合成过多黑色素,进而导致皮肤出现黑变病。二、疾病因素:1、Addison病:这是一种由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导致皮质醇等激素分泌不足的疾病。皮质醇对黑素细胞刺激素(MSH)有反馈调节作用,当皮质醇分泌减少时,对MSH的抑制作用减弱,使得MSH分泌相对增多。MSH可刺激黑素细胞,促使其合成和分泌更多黑色素,进而导致皮肤出现弥漫性色素沉着,引发黑变病。2、营养不良:当人体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B族等重要营养物质时,皮肤的正常代谢和功能会受到影响。维生素A参与维持上皮细胞的正常分化和功能,缺乏时可能导致皮肤干燥、粗糙,影响黑素代谢。维生素B族对细胞的能量代谢和蛋白质合成有重要作用,缺乏时可能干扰黑素细胞内的生化反应。长期营养不良可能促使黑变病的发生。平时,建议尽量避免接触可能致病的化学物质,做好防晒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
刘琴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三甲
面颈毛囊性红斑黑变病有治吗
面颈毛囊性红斑黑变病有治疗方法,但目前难以完全根治,治疗主要以改善症状、缓解病情进展为主。该病是一种累及毛囊及其周围皮肤的慢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虽不影响身体健康,但会对患者外观和心理造成一定影响。面颈毛囊性红斑黑变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遗传、雄激素水平、毛囊口角化异常等因素相关,这使得治疗缺乏精准的靶向策略。从病理角度看,该病表现为毛囊口角化过度、毛囊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以及真皮内色素沉着,病变累及皮肤的多个层次和结构。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现有治疗方法多针对单一病理环节,难以从根本上阻断疾病进程,导致治疗效果存在局限性,难以实现完全治愈。目前,针对面颈毛囊性红斑黑变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方面,外用维A酸类药物,如维A酸乳膏、阿达帕林凝胶,可调节毛囊角化,减轻毛囊口角化过度,对改善红斑和皮肤粗糙有一定效果;外用氢醌霜等脱色剂,能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素合成,从而淡化色素沉着。物理治疗中,激光治疗是常用手段,如强脉冲光、Q开关激光,可破坏异常的黑素颗粒,刺激皮肤胶原再生,改善色素沉着和红斑症状,但通常需多次治疗,且存在治疗后色素沉着加重、皮肤敏感等风险。果酸换肤也可促进表皮更新,改善皮肤外观,但同样需长期维持治疗。患者发现面颈毛囊性红斑黑变病后,建议到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循医嘱,规范使用药物或进行物理治疗,定期复诊评估疗效并调整方案。日常做好皮肤护理,避免过度清洁和摩擦。
刘琴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三甲
皮肤黑变病几年能治好
皮肤黑变病的治疗周期存在显著差异,病情较轻的情况下3-6个月可以治好,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则需1年以上才能实现临床治愈。日常需严格做好防晒,选择物理防晒与化学防晒相结合的方式,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刺激。对于因接触光敏性物质、劣质化妆品等外源性因素引发的皮肤黑变病,在病情较轻时,通常3-6个月可实现治愈。这类黑变病主要是由于皮肤接触沥青、焦油衍生物等化学物质,或使用含汞、铅等重金属的化妆品,导致皮肤出现炎症后色素沉着。在及时脱离致病环境、停用相关产品后,通过外用氢醌乳膏、维A酸乳膏等药物抑制黑色素生成、促进表皮更新。同时,做好严格防晒措施,避免紫外线刺激加重色素沉着。在规范治疗和护理下,皮肤代谢周期逐步恢复正常,色素沉着可在3-6个月内逐渐消退。而由内分泌紊乱、免疫系统疾病如Addison病、皮肌炎等内源性因素引起的皮肤黑变病,病情严重时治疗周期往往超过1年。由于病因涉及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复杂生理机制,治疗时不仅需要针对皮肤症状使用外用药物,更需系统治疗原发病。同时,这类患者皮肤修复能力较弱,色素代谢缓慢,即便原发病得到控制,皮肤黑变症状的改善也需要较长时间,通常需持续治疗1年以上,且需定期监测病情,防止复发。治疗过程中应保持耐心,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和复诊,切勿自行停药或滥用美白产品,以免加重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