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痔疮应该及时治疗重预防

  俗话说:十人九痔疮作为一种常见多发病,但因病在肛门处,而羞于去看医生,长期忍受痛苦,从而导致病情拖延、加重,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得了痔疮首先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检查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引起痔疮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四类:

  1、不良的饮食习惯,比如长期食用低渣少纤维的食物或长期过量饮酒、吃辛辣刺激性食物而导致便秘、便结而引发;

痔疮应该及时治疗重预防

  2、不良的排便习惯或大肠炎性疾病所致;

  3、不良的卫生习惯使肛门周围长期受到炎性刺激而损害,引起局部血管扩张所致;

  4、女性患者常见于怀孕过程中腹压升高而导致。

  因临床表现不一样。痔又可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主要表现为便血、肛门区疼痛肿胀、分泌物增多并有异物感等。肛裂主要表现为大便时剧烈痛伴出血,便后逐渐缓解,再次大便又出现上述症状。

  以往,人们总认为痔疮并无生命之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即使得了痔疮治疗的欲望也就没那么强烈。但得了痔疮若不及时治疗,轻者会有一种肛门不适感或疼痛、出血而影响学习、工作及休息;严重者因长期性失血或大失血导致贫血、抵抗力下降,从而出现一系列疾病,另外时间较久的痔疮有引发直肠癌的可能,所以得了痔疮要以早治疗为宜。

  痔疮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及药物来改善症状,但不能彻底治愈。手术疗法又可分为传统手术法和PPH治疗法。传统手术法即采用外剥内扎法治疗,但缺点是比较痛苦,需住院观察。

  另外,有很多患友因有一次、二次甚至多次手术治疗后复发的,其中包括多次采用注射法及激光治疗法,因此对手术治疗心有余悸。美国强生的PPH手术,其理论根据主要是基于对痔疮发病机制的新认识。痔疮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肛垫出了问题。PPH手术是用一种称为“PPH吻合器”的特殊器械,将痔上方的直肠黏膜脱垂带做环形切除。手术后患者几乎没有疼痛的感觉,又由于手术既切除了直肠黏膜脱垂带,又阻断了直肠末端动静脉的终末吻合支,消除了痔疮发生的根源,所以效果比较理想。为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何预防痔疮的发生或复发就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预防痔疮的措施有哪些呢?预防痔疮要从平时做起,具体地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预防痔疮的十个措施如下:

  1、生活要有规律 多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有益于血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血液循环,预防痔疮的发生。

  2、预防便秘便秘是诱发痔疮的原因之一,日常饮食中宜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对顽固性便秘应尽早到医院诊治,治疗原发病,切不可长期服用泻药或长期灌肠,以免直肠粘膜感觉迟钝,排便反射迟钝,加重便秘,反使痔疮发生。

  3、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纠正久忍大便,防止蹲厕时间过长,排便时闭口静思,不谈笑。

  4、保持肛门周围清洁 意卫生,防治感染,以免诱发或加重痔疮,平时蜜等,防止大便干燥、便秘,引起痔疮。应经常进行肛门的热敷,勤换内裤,尤其是痔疮发作时,每天至少进行两次肛门热水坐浴,可促进肛门部血液循环,及时治疗肠道炎症和肛门局部炎症。

  5、注意下身保暖 保持血液通畅,多饮开水,避免缺水,肠道干涩,大便干结。

  6、避免久坐久立 及时治疗心、肺、肝等全身性疾病,以免引起腹压增加、痔静脉高压。

  7、注意孕产期保健女妊娠后,子宫膨大影响痔静脉回流,易诱发痔疮,且孕期一般活动较少,引起大便干燥而诱发痔疮产后大量血液流失,肠道干枯少津便干便秘,加重或诱发痔疮。因此孕期应适当增加活动,避免久坐久立,每次便后用温水熏洗肛门局部,改善血液循环,产后宜多食一些富含津汁食物,如蜂 痔疮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对人体的危害颇多。

2010-09-07 06:38:00浏览3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吴鹏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总是嗳气、感觉堵得慌,还不解大便是怎么回事
总是嗳气、感觉堵得慌,还不解大便,可能是由饮食不当、不良生活习惯、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导致的。1.饮食不当首先,大量食用高脂高糖的食物、难以消化的食物、产气食物,或存在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等不良饮食习惯,常会导致食物及其发酵产生的大量气体,长时间滞留在消化道内,最终出现腹胀、嗳气、排便困难等不适症状。2.不良生活习惯其次,长期久坐或缺乏运动,可能会引起胃肠蠕动减慢,从而影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导致患者出现腹部胀满、反酸嗳气、持续便秘等不适症状。此外,长时间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中,也可能会引发胃肠功能紊乱,进而出现上述不适症状。3.肠道菌群失调最后,由于肠道菌群对维持正常的胃肠消化功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肠道菌群失调时,患者常会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打嗝嗳气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因为病情相对较重,而出现便秘、腹泻交替出现的情况。此外,患者恢复期间建议清淡饮食、规律作息,并保证每日充足的水分摄入。同时,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对于改善上述症状,也常有一定的帮助。若上述症状持续存在或出现进行性加重,则建议患者尽快到医院就诊医治,以免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吴鹏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嗳气、腹胀不消化、肠鸣、大便糊状吃什么药
嗳气、腹胀不消化、肠鸣、大便糊状,常可遵医嘱使用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泮托拉唑钠肠溶片、马来酸曲美布汀分散片等药物进行治疗。1.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首先,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属于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不仅可以促进肠道内有益菌快速生长,还能抑制有害菌活动,以此来达到改善腹胀不消化、大便糊状的症状。但该药属于辅助调节型制剂,通常需要与抗菌药物错时服用,且过敏体质需要慎用。2.泮托拉唑钠肠溶片其次,泮托拉唑钠肠溶片是一种护胃药,其中泮托拉唑的成分会在胃壁细胞中被激活,并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来起到改善反酸嗳气、腹胀腹痛等症状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该药禁用于哺乳期妇女和儿童。3.马来酸曲美布汀分散片最后,马来酸曲美布汀分散片具有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引起的腹痛腹泻、腹胀肠鸣等症状。但妊娠期妇女、哺乳期妇女以及儿童,需要慎用此药。此外,患者平时应保持清淡饮食、少食多餐,并可通过饭后散步、顺时针按摩腹部等方式,来适当缓解上述不适症状。若上述症状持续无缓解,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完善大便常规、腹部超声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积极进行治疗。
吴鹏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腹胀、嗳气、腹隐痛、肠鸣、大便稀怎么办
腹胀、嗳气、腹隐痛、肠鸣、大便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通常需要从调整饮食结构、改善生活方式和合理使用药物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处理。1.调整饮食结构首先,尽量减少摄入高脂、高糖、辛辣、油腻,以及难消化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从而诱发或加重腹胀腹痛、嗳气打嗝、呕吐腹泻、肠鸣音亢进等症状。同时,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如新鲜果蔬、全谷物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上述不适。此外,避免进食黄豆、洋葱、红薯等产气食物,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嗳气、肠鸣、腹胀等症状的出现几率。2.改善生活方式其次,腹胀、腹痛、嗳气、肠鸣、大便稀的症状,还可能与不良生活习惯和精神压力过大等原因有关。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调节身体的生物钟,促使消化系统处于正常状态。适当运动也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有助于缓解上述不适症状。此外,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紧张焦虑,对于改善上述症状通常也有一定的帮助。3.合理使用药物最后,如果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改善生活方式的处理后,上述症状仍然没有得到缓解,则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合理使用药物来进行治疗。针对腹胀、嗳气的症状,可选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促动力药物进行治疗。而腹部隐痛、肠鸣音亢进,则可使用颠茄片等解痉药物来辅助缓解。对于大便稀的症状,则可使用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等药物,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补充体内消化酶,来起到缓解不适症状的作用。此外,顺时针按摩腹部、暖水袋热敷、适量饮用热水等方式,也可对改善上述不适症状,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建议患者积极完善大便常规、腹部超声等相关检查,以排除可能潜在的消化系统问题。
吴鹏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小孩拉水样大便、呈喷射状需要验大便吗
小孩拉水样大便、呈喷射状,通常是需要进行大便常规检查的。同时,可能还需要完善腹部超声、内镜检查等项目来明确具体病因。1.大便常规首先,大便常规通常包括大便性状、寄生虫或虫卵、脱落细胞以及有无隐血等项目,大便性状主要包括颜色、形态、气味等方面,脱落细胞则是指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等。通过检测上述项目,来判断患儿的喷射状水样便,是否与肠道炎症、肠道寄生虫病等原因有关。2.腹部超声其次,腹部超声则可以通过观察胃肠部位的形态结构,来判断患儿出现的呈喷射状的水样腹泻,是否与肠套叠、肠扭转,或粪石、寄生虫等堵塞肠道有关。3.内镜检查最后,当其他检查无法明确病因时,内镜检查可以通过直接观察食管、胃肠等部位的情况,来判断上述症状是否与消化道炎症、溃疡、息肉等病变有关。此外,内镜检查还可以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用以进一步明确诊断。综上所述,小孩拉水样大便、呈喷射状,通常是需要完善大便常规的。而为了进一步明确具体病因,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腹部超声、内镜检查等项目。同时,患儿恢复期间建议清淡饮食、卧床休息,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长时间腹泻引发脱水等问题。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