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从病因着手预防痔疮

  我们都知道,痔疮症状最主要的体现是便血痔核脱出。如果不及时的进行治疗,疮的危害很大。大便时反复多次出血,血液中的铁也随之丢失,超过人体正常丧失量(正常成年人每日铁的丧失量不超过2mg),容易引起缺铁性贫血

  因痔疮出血而导致的缺铁性贫血,一般发展缓慢,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贫血较重或进展较快时,则会出现面色苍白、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心悸、心率加快和体力活动后气促、浮肿等。以上这些症状均可通过纠正贫血、治疗痔疮后消失。因此若发现患有痔疮,应尽早治疗,以免出现上述症状,使治疗复杂化。

  痔疮的另一个主要症状是内痔脱出。脱出于肛门外的内痔,受到括约肌的夹持,局部血液循环不畅,易形成血栓,出现痔核变硬、疼痛,难以送回肛门内,当痔核脱出不能送回时,亦称为“嵌顿痔”。长时间的痔核嵌顿,还会出现下列病理改变:

从病因着手预防痔疮

  1、坏死:痔核嵌顿于肛门外,由于一系列的病理改变,使局部代谢产物积聚,进一步加重了肛门局部水肿,加重了痔核的嵌顿,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在临床上偶有痔核内的血栓向上扩散,坏死区扩展到直肠壁,结果在盆腔内引起严重的脓血症的病例。

  2、感染:痔核嵌顿后,多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日久出现粘膜糜烂,继而出现肛周脓肿肛瘘等疾病,严重时可出现上行感染,形成门静脉菌血症甚至脓毒血症

  总之,痔疮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所以应当引起广大痔疮患者的关注,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避免发生更大的危害。

  针对引起痔疮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防。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持之以恒,否则,或者无效果,或者有了效果后也很快消失。

  1、加强体育锻炼,避免持续同样的姿势:从事久坐、久站、活动少工作的人,应该积极、经常性地参加体育活动,如广播体操、太极拳、各种球类活动等,以及进行自我收肛运动,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可以增加血液循环,调和人体气血,促进胃肠道蠕动,减少盆腔出血,改善痔静脉回流,同时也能起到促进大便排泄的作用,由此可预防痔疮的发生。

  2、防止便秘,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在每天早晨短时间的排便习惯:应多吃水果及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如韭菜、芹菜、丝瓜、白菜、菠菜等,能增加大便容积,促进肠蠕动,对习惯性便秘者更为适宜;有排便感时不要忍着不去大便,因为这样最容易引起习惯性便秘;排便时不要看书报,久蹲不起,或过分使劲用力。有人认为,早上起床后喝一杯凉开水能刺激胃肠运动,防止便秘;起床后的直立反射和饭后,尤其是早饭后胃结肠反射可以引起促进排便,所以最好养成每天早上定时排便的习惯。

  3、及时治疗肛门及大肠炎症:如发现有肠炎、痢疾、肛隐窝炎、肛周皮炎等疾病时要及早治疗,以避免长期腹泻及炎性分泌物刺激肛门直肠部。

  4、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和酒类等,这些食物少吃有健胃、助消化作用,如过食辛辣和酗酒,不仅对胃肠有刺激,也可以便直肠肛门血管充血、扩张,排便时疼痛等。因此,日常生活中对辛辣、酒类食物宜少食,不可过量,否则可诱发痔核的发生。

  5、注意休息:熬夜、劳累过度,是诱发痔疮的一大因素,上网族、打扑克族、麻将一族,常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甚则通宵达旦,兴奋得不知疲倦,这是极不可取的,应该有所节制,驰张有度。

  6、在排便后,用温水或热水清洗臀部:这是很好的预防痔疮发生和发展的方法。

  7、感觉异常时,须趁早接受治疗。

  相关阅读

  专家图解 痔疮十问

  警惕!痔疮可能掩盖结直肠癌

  专家解析:夏天该如何防痔疮反复

  干燥诱发痔疮 专家指导防治

  久坐久蹲易成有“痔”之士

  专家陈凯解读痔疮常规PPH手术

  秋季防治痔疮方法要得当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实习编辑:萧锡瑜)

2010-08-20 06:44:00浏览3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吴鹏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总是嗳气、感觉堵得慌,还不解大便是怎么回事
总是嗳气、感觉堵得慌,还不解大便,可能是由饮食不当、不良生活习惯、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导致的。1.饮食不当首先,大量食用高脂高糖的食物、难以消化的食物、产气食物,或存在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等不良饮食习惯,常会导致食物及其发酵产生的大量气体,长时间滞留在消化道内,最终出现腹胀、嗳气、排便困难等不适症状。2.不良生活习惯其次,长期久坐或缺乏运动,可能会引起胃肠蠕动减慢,从而影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导致患者出现腹部胀满、反酸嗳气、持续便秘等不适症状。此外,长时间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中,也可能会引发胃肠功能紊乱,进而出现上述不适症状。3.肠道菌群失调最后,由于肠道菌群对维持正常的胃肠消化功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肠道菌群失调时,患者常会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打嗝嗳气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因为病情相对较重,而出现便秘、腹泻交替出现的情况。此外,患者恢复期间建议清淡饮食、规律作息,并保证每日充足的水分摄入。同时,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对于改善上述症状,也常有一定的帮助。若上述症状持续存在或出现进行性加重,则建议患者尽快到医院就诊医治,以免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吴鹏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嗳气、腹胀不消化、肠鸣、大便糊状吃什么药
嗳气、腹胀不消化、肠鸣、大便糊状,常可遵医嘱使用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泮托拉唑钠肠溶片、马来酸曲美布汀分散片等药物进行治疗。1.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首先,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属于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不仅可以促进肠道内有益菌快速生长,还能抑制有害菌活动,以此来达到改善腹胀不消化、大便糊状的症状。但该药属于辅助调节型制剂,通常需要与抗菌药物错时服用,且过敏体质需要慎用。2.泮托拉唑钠肠溶片其次,泮托拉唑钠肠溶片是一种护胃药,其中泮托拉唑的成分会在胃壁细胞中被激活,并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来起到改善反酸嗳气、腹胀腹痛等症状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该药禁用于哺乳期妇女和儿童。3.马来酸曲美布汀分散片最后,马来酸曲美布汀分散片具有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引起的腹痛腹泻、腹胀肠鸣等症状。但妊娠期妇女、哺乳期妇女以及儿童,需要慎用此药。此外,患者平时应保持清淡饮食、少食多餐,并可通过饭后散步、顺时针按摩腹部等方式,来适当缓解上述不适症状。若上述症状持续无缓解,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完善大便常规、腹部超声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积极进行治疗。
吴鹏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腹胀、嗳气、腹隐痛、肠鸣、大便稀怎么办
腹胀、嗳气、腹隐痛、肠鸣、大便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通常需要从调整饮食结构、改善生活方式和合理使用药物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处理。1.调整饮食结构首先,尽量减少摄入高脂、高糖、辛辣、油腻,以及难消化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从而诱发或加重腹胀腹痛、嗳气打嗝、呕吐腹泻、肠鸣音亢进等症状。同时,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如新鲜果蔬、全谷物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上述不适。此外,避免进食黄豆、洋葱、红薯等产气食物,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嗳气、肠鸣、腹胀等症状的出现几率。2.改善生活方式其次,腹胀、腹痛、嗳气、肠鸣、大便稀的症状,还可能与不良生活习惯和精神压力过大等原因有关。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调节身体的生物钟,促使消化系统处于正常状态。适当运动也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有助于缓解上述不适症状。此外,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紧张焦虑,对于改善上述症状通常也有一定的帮助。3.合理使用药物最后,如果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改善生活方式的处理后,上述症状仍然没有得到缓解,则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合理使用药物来进行治疗。针对腹胀、嗳气的症状,可选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促动力药物进行治疗。而腹部隐痛、肠鸣音亢进,则可使用颠茄片等解痉药物来辅助缓解。对于大便稀的症状,则可使用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等药物,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补充体内消化酶,来起到缓解不适症状的作用。此外,顺时针按摩腹部、暖水袋热敷、适量饮用热水等方式,也可对改善上述不适症状,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建议患者积极完善大便常规、腹部超声等相关检查,以排除可能潜在的消化系统问题。
吴鹏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小孩拉水样大便、呈喷射状需要验大便吗
小孩拉水样大便、呈喷射状,通常是需要进行大便常规检查的。同时,可能还需要完善腹部超声、内镜检查等项目来明确具体病因。1.大便常规首先,大便常规通常包括大便性状、寄生虫或虫卵、脱落细胞以及有无隐血等项目,大便性状主要包括颜色、形态、气味等方面,脱落细胞则是指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等。通过检测上述项目,来判断患儿的喷射状水样便,是否与肠道炎症、肠道寄生虫病等原因有关。2.腹部超声其次,腹部超声则可以通过观察胃肠部位的形态结构,来判断患儿出现的呈喷射状的水样腹泻,是否与肠套叠、肠扭转,或粪石、寄生虫等堵塞肠道有关。3.内镜检查最后,当其他检查无法明确病因时,内镜检查可以通过直接观察食管、胃肠等部位的情况,来判断上述症状是否与消化道炎症、溃疡、息肉等病变有关。此外,内镜检查还可以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用以进一步明确诊断。综上所述,小孩拉水样大便、呈喷射状,通常是需要完善大便常规的。而为了进一步明确具体病因,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腹部超声、内镜检查等项目。同时,患儿恢复期间建议清淡饮食、卧床休息,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长时间腹泻引发脱水等问题。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