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性坏疽是由于组织液积聚导致氧气供应受限,致使坏死组织处于潮湿状态并伴发细菌感染的一种坏死组织类型。

湿性坏疽发生于组织缺血但仍有残余血流灌注的情况,局部存在血液供应,有利于坏死组织周围细菌繁殖。其主要由血液循环障碍、局部供血不足引起,如动脉栓塞、静脉炎等,这些因素会导致局部组织缺氧和营养不良,从而促进坏死过程的发生。湿性坏疽通常伴有疼痛、肿胀、皮肤颜色改变等症状,如出现蓝黑色、褐色或紫色等非正常肤色。此外还可能伴随发热、全身不适、头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诊断湿性坏疽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超声波检查以评估患处的血液循环情况;必要时还可采集分泌物样本进行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试验,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以及何种菌株对哪种抗生素敏感。湿性坏疽的治疗方法包括清创术、引流术以及抗生素治疗。清创术旨在去除坏死组织,引流术有助于排出坏死组织产生的液体,而抗生素则用于控制感染。
预防湿性坏疽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并处理原发病灶,避免局部循环受阻。对于存在下肢静脉曲张或其他血管病变者,应定期进行足部护理,穿着合适的鞋袜,以减少溃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