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强直性脊柱炎误诊致残率高 及时规范化治疗是关键

古洁若 风湿免疫科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级甲等

  目前,我国患强直性脊柱炎(简称,AS)的患者近500万,且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正以每年数10万人的速度增长。如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没能得到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三年致残率为45.5%,五年致残率高达70%以上。强直性脊柱炎因具有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据调查研究显示,强直性脊柱炎发病年龄通常在13~31岁,其中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大部分为20~30岁年轻人,男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多于女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2015年脊柱关节炎与强直性脊柱炎国际论坛暨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古洁若教授表示“目前超过50%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确诊之后都已经是中晚期。而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效果而言,早期治疗与中晚期治疗的效果几乎存在天壤之别。”

   据悉,会议邀请了包括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前主席Maxime Dougados、强直性脊柱炎国际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ASIF)、土耳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协会主席(ASHAD)、抗风湿联盟(TLAR)伊斯坦布尔分支机构主席Tuncay Duruöz等数十位来自法国、土耳其、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台湾、香港和大陆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专家学者,就风湿免疫病的基础研究、临床诊治和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进行学术交流和演讲。

  强直性脊柱炎误诊致残率高  及时规范化治疗是关键

  风湿病对于很多人而言可能以为只是关节有点痛,而且都是老人家才会得的病。但恰巧相反,像强直性脊柱炎这种病是在年轻人多见,而且强直性脊柱炎还有一定的遗传性,而且强直性脊柱炎症状不仅仅是有点痛,如果不重视强直性脊柱炎是可以致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病人的治疗和预后都会很好,中晚期治疗现在有效的缺根治的方法更欠缺。古洁若教授谈到,“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从首次出现症状到第一个医生确诊平均延误6年。”

500x333_001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古洁若教授

IMG_0074

2015年脊柱关节炎与强直性脊柱炎国际论坛暨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

  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绝大部分风湿病都是不能根治的,所谓不能根治,就是说就算暂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疼痛、肿胀等症状好了,如果不长期控制很可能会再痛、再肿,也就是强直性脊柱炎会复发,甚至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不痛、不肿、没什么症状的情况下关节畸形就悄然出现了。所以绝大部分风湿病只能是控制,不能根治。这对于很多强直性脊柱炎病友听见了可能觉得很绝望,以为自己得了强直性脊柱炎就跟得了绝症一样,但其实如果疾病能得到控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是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而且对以后的生活质量、寿命长短是没有影响的。古洁若教授介绍,强直性脊柱炎目前并不能治愈,但早期用药可以减缓强直性脊柱炎病情的发展,减轻或防止严重的畸形。首先向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讲明强直性脊柱炎经规范化治疗后可完全缓解,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但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前提是遵医嘱规律用药,定期随诊,坚持正确的坐卧立姿势,加强功能锻炼。其中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是缓解疼痛、改善预后重要措施。传统的治疗药物有非甾体类抗炎药、抗风湿药物,可以抑制炎症,减轻关节疼痛、肿胀及晨僵。生物制剂的研发与应用,是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的重要进展,已获得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通过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等药物进行免疫调节,以延缓强直性脊柱炎的进程,并减缓或防止对关节和软骨的破坏。

  专家提醒:强直性脊柱炎不仅脊柱关节受累 更要注重系统受累

  强直性脊柱炎一般先侵犯骶髂关节,然后沿脊柱逐渐向上发展,累及腰椎、胸椎、颈椎。在所有的腰背痛中,有5%~10%左右归属到强直性脊柱炎;而这10%的腰背痛是有炎性特点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不仅出现腰背疼痛,也可同时出现进行性关节及脊柱活动功能受限。随着强直性脊柱炎病情发展,最终会导致脊柱或髋关节畸形,生活都无法自理,晚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即使做手术也不能完全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是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不仅主要累及脊椎,也可侵犯髋关节等周围关节及关节外的其他脏器和组织,如眼、胃肠道或皮肤等。

  相关研究表明,约有1/3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会出现髋关节病变,而且发病年龄越轻,髋关节受累发生率越高。髋关节受累起病急、发病快,可引起的关节间隙狭窄、强直和畸形。古洁若教授提醒,如发生腰骶、髋关节部位的持续或间歇性疼痛,同时腰部有僵硬感(以晨起最明显,活动后可减轻),弯腰、下蹲受限,或发生不明原因的单侧膝关节、足跟和跖趾等小关节肿痛时,都应警惕是否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及早到医院风湿科排查。

  骨质疏松是强直性脊柱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骨质对于骨头就好比房梁对于房子,骨质疏松就是骨头里面“房梁”少了。还是拿房子打比方,房子这么大,但是房梁少了,如果刮个台风什么的房子肯定要倒了,严重的话房梁少到只有一两根,那随便几个人就可以把房子推倒了。骨质疏松一样的,如果严重到一定程度,随便撞一下就会发生骨折。如何在治疗过程中,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也是要大家重视的。

  强直性脊柱炎的健康管理新模式——“链条管理”

  由于很多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对于强直性脊柱炎不能正确认识,导致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不及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不科学等情况屡屡出现,这不但给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本身带来终身的痛苦,也给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家庭和社会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以强直性脊柱炎晚期为例,此部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已经无法单纯依靠药物治疗或康复治疗改善病情,甚至因为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持续恶化而需要进行关节置换手术。目前关节置换手法费用从三万到十几万不等,具体需要根据置换部位、钢钉数量而确定。在日常生活中,广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一定要科学饮食,营养搭配;保证良好的睡眠;坚持有规律的体育运动,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及预防复发,不仅需要医生提供治疗帮助,还需要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自身进行积极的后延管理,形成“链条管理”新模式。

  基于这样一种现状,为了让更多的风湿病患者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规范治疗,让医生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互勉相敬,据了解,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团队早在2011年就成立了国内第一个正式的强直性脊柱炎病友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强直性脊柱炎病友会。(通讯员:江澜)

2015-07-25 01:36:11浏览6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黄静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宝宝眼睛斜视是怎么造成的
宝宝眼睛斜视可由遗传因素引发,也可能与疾病因素有关,如先天性神经肌肉发育异常、屈光不正、眼部外伤等导致。若发现宝宝眼睛有斜视表现,应及时带其到眼科就诊,一般需进行视力检查、眼位检查、眼球运动检查、屈光检查等,以明确斜视类型及病因。一、非疾病因素:斜视具有一定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斜视患者,宝宝患斜视风险会增加。遗传可能影响眼外肌发育、眼球运动控制机制等,致使眼位异常。对于遗传因素导致的斜视,治疗方案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可能需要进行双眼视觉训练配合配镜,帮助建立正常双眼视觉功能。二、疾病因素:1、先天性神经肌肉发育异常:宝宝在胚胎期,眼外肌或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发育不完善,导致眼肌力量不均衡,引发先天性内斜视。治疗多采用手术方式,如肌肉减弱术减弱过强眼外肌力量,或肌肉加强术增强较弱眼外肌力量,调整眼位。2、屈光不正:高度远视、近视、散光等屈光不正问题,会使宝宝看东西时需过度调节眼球,易造成眼肌疲劳与不平衡,进而引发斜视。通过佩戴合适眼镜矫正,如框架眼镜,可矫正视力,部分斜视情况会随之改善;对于部分近视患儿,还可考虑角膜塑形镜。3、眼部外伤:宝宝眼部遭受外力撞击、摔倒等外伤,可能会损伤眼外肌或眼眶骨骼,影响眼肌正常功能与眼球位置,导致斜视。医生通常会依据外伤程度选择治疗方法,可能需进行眼外肌修复手术恢复眼肌功能,或进行眼眶骨折修复术矫正因骨折导致的眼球位置异常。日常应注意控制宝宝用眼时间,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多带宝宝进行户外活动,沐浴阳光。保证宝宝营养均衡,摄入富含维生素A、C、E及叶黄素等对眼睛有益的食物。定期带宝宝进行眼部检查,尤其是有斜视家族史或存在其他高危因素的宝宝,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周林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8个月宝宝鹅口疮是什么原因
8个月宝宝鹅口疮的病因可能包括非疾病因素如口腔卫生不洁;以及疾病因素如系统性疾病、遗传易感性等。一、非疾病因素:宝宝口腔清洁不到位可能导致食物残渣堆积,为白色念珠菌提供繁殖条件。其次,母乳喂养时母亲乳头清洁不彻底也可能成为感染源。此外,奶瓶、奶嘴或安抚奶嘴等喂养器具清洁不彻底可能导致白色念珠菌滋生,进而感染宝宝口腔黏膜。尤其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真菌更易繁殖。二、疾病因素:1、系统性疾病:糖尿病、营养不良或慢性腹泻等系统性疾病可能导致宝宝免疫力下降或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增加鹅口疮的发生风险。治疗系统性疾病相关的鹅口疮需在控制原发病的基础上,遵医嘱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或局部消毒剂如碳酸氢钠溶液。2、遗传易感性:部分宝宝可能因遗传因素,对念珠菌感染的易感性增加,从而导致鹅口疮的发生。针对此类情况,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如氟康唑或制霉菌素。建议加强宝宝的口腔卫生,哺乳或喂食后及时清洁口腔,避免食物残渣残留。同时,确保奶瓶、奶嘴等喂养工具的充分消毒,减少病原体带入口腔的机会。其次,注意宝宝的营养均衡,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对于已感染鹅口疮的宝宝,家长应及时带宝宝就医,遵医嘱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免进一步破坏口腔内菌群平衡。
张延清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两岁宝宝多少颗牙齿正常
两岁宝宝牙齿的正常数量通常在16颗至20颗之间,但这一范围可能受到遗传、营养和咀嚼训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家长应密切关注宝宝的牙齿发育情况,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促进宝宝牙齿的健康发育。在两岁这个年龄阶段,宝宝的乳牙已经开始逐步萌出并趋于完善。通常,乳牙会在宝宝出生后6个月至8个月之间开始萌出,到30个月左右时,20颗乳牙通常会全部萌出。因此,在两岁这个时间点,宝宝的牙齿数量多数会落在16颗至20颗的范围内。这一区间的牙齿数量包括了乳中切牙、乳侧切牙、第一乳磨牙、乳尖牙以及第二乳磨牙等各类乳牙。然而,宝宝的牙齿萌出数量还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波动。首先是遗传因素,如果宝宝的父母在童年时期出牙较早,那么宝宝出牙早的几率也会相对较高,反之亦然。其次是营养因素,如果宝宝在日常饮食中能够及时补充维生素D与钙质,那么牙齿萌出的速度可能会相对较快。反之,如果宝宝缺乏维生素D和钙质,可能会导致牙齿萌出延迟。此外,宝宝的咀嚼训练也会对牙齿萌出速度产生影响,如果宝宝总是吃流食,未能充分锻炼牙齿的咀嚼能力,那么可能会影响牙齿的正常萌出。针对两岁宝宝牙齿数量的情况,家长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呵护。首先,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口腔问题。其次,要注意宝宝的饮食营养,确保宝宝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和钙质,以促进牙齿的正常发育。同时,家长还可以适当引导宝宝进行咀嚼训练,如给宝宝提供一些稍硬的食物,以锻炼宝宝的牙齿咀嚼能力。
尹春燕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3个月的宝宝不吃奶怎么回事
宝宝3个月大时出现不吃奶的情况,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非疾病因素如生理性厌奶期、环境因素影响、喂养方式不当等;以及疾病因素如口腔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等。一、非疾病因素:1、生理性厌奶期:部分宝宝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段时间的生理性厌奶期,表现为食欲下降,对吃奶不感兴趣。这通常是宝宝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无需特殊处理,家长应保持耐心,注意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和体重增长情况。2、环境因素影响:宝宝吃奶时若周围环境嘈杂或光线过强,可能会分散其注意力,导致不愿意吃奶。家长应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帮助宝宝集中注意力吃奶。3、喂养方式不当:喂养姿势不正确或奶嘴大小不合适,可能导致宝宝吃奶时感到不适,从而拒绝吃奶。家长应调整喂养姿势,选择合适的奶嘴,确保宝宝能够顺利吃奶。二、疾病因素:1、口腔疾病:口腔疾病如鹅口疮、口腔溃疡等,会导致宝宝口腔疼痛,不愿吃奶。家长需观察宝宝口腔情况,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干混悬剂或局部止痛药物如盐酸利多卡因凝胶。2、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如肠胃炎、消化不良等,会导致宝宝食欲不振,不愿吃奶。家长可尝试拍嗝、按摩腹部缓解症状,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可能需要遵医嘱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混悬液或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3、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会引起宝宝全身不适,影响食欲。家长应密切关注宝宝的体温、精神状态等,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或对症治疗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家长应保持冷静,观察宝宝的具体表现。同时,应保持耐心和科学的喂养方式,有助于宝宝顺利度过这一阶段。若怀疑疾病因素,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遵医嘱治疗,切勿自行用药或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