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一个国际研究团队首次发布的报告称:发现了40多个新的会增加类风湿性关节炎风险的DNA区域,并由此找到了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药物。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杂志。该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中方团队带头人—二军大长征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徐沪济教授介绍,其团队历时三年多完成该项研究计划。
研究认为,类风湿关节炎65%的发病风险是由于遗传因素造成的。此前研究人员已在整个基因组中找到了近59个基因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风险相关。尽管该病在欧洲人群和亚洲人群中并不少见,但以往研究表明,欧洲类风湿关节炎和亚洲关节炎在发病率、遗传学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徐沪济领衔的中方团队开展了大规模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涉及数千例中国汉族病人,参与找到了影响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42个基因,使该病已知易感基因数达到101个,鉴定了一系列之前未报道的与汉族人类风湿关节炎发病风险相关的基因,同时揭示了与欧洲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在遗传背景中的异同。
课题组从遗传基因中找到了临床中所使用药物的内在联系,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寻找治疗方案。同时发现有三分之二的类风湿关节炎风险基因,同样在其他人类疾病中存在;而那些用来治疗癌症的药物,也可有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