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啤酒与海鲜同食易导致痛风

  痛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痛风症状的原因是因为长期的尿酸过高,加上外在压力诱发所造成。痛风是因高嘌呤食物引起的代谢紊乱,体内尿酸浓度升高,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及附近组织中,造成局部肿胀、疼痛、变形。嘌呤基本都从食物中来。因此,痛风与饮食失调直接相关。饮食控制是预防及治疗高尿酸血症最有效的方式,痛风与尿酸过高的人,除了药物的治疗外,日常饮食的控制是最佳的保健方法。痛风在临床上指的是一种极度疼痛的关节炎,它痛的时候来如风因而得名。

  海鲜中含有丰富的嘌呤,在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嘌呤分解后又生成尿酸随尿液排出体外。啤酒中丰富的VB1恰恰是嘌呤分解代谢的重要催化剂,如果在吃海鲜时又过多地饮用啤酒,会使血液中的尿酸含量迅速增多而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便形成钠盐沉积下来,从而出现痛风症状和尿路结石。有不少因喝啤酒吃海鲜而得痛风性关节炎者。既往大多无痛风病史,病后常表现为脚趾肿胀疼痛。这是因足趾离心脏远,温度低,尿酸最易在此处结晶,刺激脚部产生剧烈疼痛。人们应该避免吃海鲜喝啤酒,以预防痛风。有痛风病史的要禁食海鲜等含嘌呤较多的高蛋白食物,啤酒也要不喝或少喝。

  有科研成果表明,当食品及饮料中含有一种名为咖啡碱的化合物时,体内的尿酸水平就会升高,而啤酒中的咖啡碱含量就特别高。

  血尿酸升高后易沉积 人体组织均有尿酸沉积,只不过沉积的程度不同而已。尿酸易沉积在任何关节的软骨、滑膜、腱鞘及关节周围软组织。通常是多关节分布,好发于远端关节,如足、踝、足跟、膝、手腕、手指等最常见。尿酸也易沉积在皮下的结缔组织内,一般以耳廓、脚趾、手掌、手指、手腕等为多见,形成皮下结节。肾脏也是尿酸易沉积的部位,包括肾间质、肾小管,有时沉积在肾盂和输尿管内,导致痛风性肾病痛风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其他部位包括动脉血管壁上、心肌和心内膜,并引起相应的组织损害。

  对于痛风来说,啤酒不是问题,食物当中含有的嘌呤才是关键,嘌呤越高,越危险。高嘌呤食物会让尿酸累积,使得肾功能不好的人,更难代谢尿酸,甚至造成关节疼痛,诱发痛风,不过想减缓症状,抑制尿酸堆积其实不难,营养师提醒,冬天进补也要注意,避免吃太多高油脂和动物内脏,啤酒虽然是低嘌呤食物,但热量高,还是得适可而止。

  嘌呤高的食物都是呈酸性极高的食物,如海鲜、动物内脏、浓肉汤等。如果食用嘌呤高的食物,尤其以常食火锅汤者发病率更高。吃火锅、海鲜再加喝啤酒,促进血液中尿酸猛增,这可是雪上加霜啊!相反,如果吃海鲜配苏打水、茶水、鲜奶、乳酸菌饮品和碱性的蔬菜、水果,就可以中和尿酸盐溶解度,有利于尿酸排出,因而大大降低得痛风的几率。

  此外,能够中和嘌呤的碱性食物还有:鸡蛋、玉米、生菜、冬瓜、油菜、卷心菜、胡萝卜、芹菜、黄瓜、茄子、莴笋、番茄、萝卜、泡菜、西瓜。嘌呤含量较少的食物有:芦笋、菜花、扁豆、豌豆、菠菜、蘑菇、麦片、青鱼、金枪鱼、龙虾、火腿、麦麸面包。这些都是吃火锅和海鲜的“最佳搭档”。

  很多人的痛风最先发病的部位,往往是低位的关节,比如大脚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等,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长期痛风患者有发作于手指关节,甚至耳廓含软组织部分的病例。急性痛风发作部位出现红、肿、热、剧烈疼痛,一般多在子夜发作,可使人从睡眠中痛醒。由于痛风起病多从下肢开始,所以,当出现下肢疼痛时,要打醒精神,及时就医。

63
2014-01-17 05:24:22浏览48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产后抑郁症介绍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一系列抑郁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包括情绪低落、焦虑、易怒、失眠以及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等。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分娩并发症,其发病率较高,对产妇及婴儿的健康和家庭关系均可能产生深远影响。产后抑郁症的成因复杂,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从生理角度来看,分娩后产妇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急剧变化,尤其是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撤退,这种变化可能导致情绪抑郁。同时,分娩过程中的身体创伤和疲劳也可能对情绪状态产生影响。心理因素方面,产妇可能面临角色转变、育儿压力、家庭关系变化等挑战,这些压力和挑战可能导致情绪问题。此外,缺乏社会支持、家庭矛盾、经济困难等社会因素也可能加剧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产后抑郁症的症状多样且持续存在,对产妇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除了情绪低落和焦虑外,产妇还可能表现出对宝宝的过度担忧、自我评价降低、对生活缺乏信心等症状。这些症状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婴儿的照顾和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建议家人应给予产妇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其缓解育儿压力和心理负担。其次,要积极给予医疗干预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医生可能会推荐使用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等,以缓解症状。同时,心理治疗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可以帮助产妇调整心态、改善家庭关系。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对于预防和治疗产后抑郁症也具有积极作用。产妇应注意休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并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和帮助。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阳光型抑郁症怎么治疗
阳光型抑郁症是抑郁症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患者在他人面前常展现阳光一面,内心实则深陷抑郁痛苦,其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1、药物治疗:阳光型抑郁症同样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紧密相关,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水平异常。抗抑郁药物可调节递质功能,以氟西汀为例,其属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能阻止神经元对5-羟色胺的过度摄取,增加大脑中该递质含量,改善患者低落情绪、乏力等症状,从生理层面缓解抑郁状态,但是用药需遵医嘱进行。2、心理治疗:此类患者长期压抑内心负面情绪,认知模式多有偏差。建议认知行为疗法,该疗法通过引导患者识别、挑战消极思维,重新构建合理认知。有助于患者学会接纳、表达真实情绪,化解心理困境。3、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对大脑功能恢复意义重大。因为熬夜可能打乱生物钟,影响神经内分泌,加重抑郁。所以建议此类患者保证每晚7-8小时睡眠,定时上床休息,清晨按时起床。适度运动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多巴胺等。另外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有氧运动,像慢跑、瑜伽,改善情绪状态,提升身体活力。此类患者通常习惯隐藏情绪,但内心渴望被理解。所以建议家人、朋友日常多关注其细微情绪变化,主动沟通交流,给予温暖陪伴。治疗后建议定期复诊,依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平时可记录心情变化,为治疗提供参考,以积极心态配合各项治疗手段,促进疾病的恢复。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产后抑郁症的表现和症状有哪些
产后抑郁症的主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焦虑不安、自我评价降低及睡眠障碍等。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女性在分娩后可能经历的精神健康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情绪、心理和生理症状。1、情绪低落:产妇可能长时间感到心情压抑、沮丧,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甚至无缘无故地哭泣。这种情绪状态可能持续数周或数月,严重影响产妇的日常生活和照顾婴儿的能力。2、焦虑不安:产后抑郁症患者通常会表现出过度的焦虑,担心宝宝的健康、自己的照顾能力以及未来的生活。这种焦虑情绪可能导致产妇坐立不安、心神不宁,甚至影响到与家人的关系。3、自我评价降低:产妇在产后抑郁症的影响下,可能会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无法胜任照顾宝宝的任务。这种自我评价的降低还可能延伸到外貌、身材等方面,使产妇感到自卑和不满。4、睡眠障碍:部分产妇可能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问题,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这种睡眠障碍不仅影响产妇的休息和恢复,还可能进一步加重抑郁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建议产妇在分娩后应密切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如有上述症状出现,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具体方案应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制定。药物治疗时,可考虑使用盐酸帕罗西汀片、盐酸舍曲林片等抗抑郁药物,但需注意用药期间应停止喂奶,以免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抑郁症能自愈吗
抑郁症不能自愈。作为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抑郁症不仅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造成严重影响,还会波及生理健康和日常生活。由于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和病情特性,患者很难依靠自身力量摆脱疾病困扰,需要专业的干预和治疗。抑郁症的发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患者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失衡,这些神经递质对情绪调节起着关键作用,失衡会导致患者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等。遗传因素也占据重要地位,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的人群,发病风险显著增加。此外,长期的心理压力、童年创伤经历、慢性应激事件等社会心理因素,会使患者大脑的神经回路发生改变,进一步加重病情。这些复杂的因素相互交织,形成恶性循环,难以自行恢复正常。抑郁症患者的病情不会自行好转,若不及时治疗,往往会逐渐恶化。患者的消极情绪会日益加重,可能从最初的情绪低落发展为严重的绝望、无助,甚至出现轻生观念和行为。睡眠障碍、食欲不振、体重变化、疲劳乏力等躯体症状也会愈发明显,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同时,抑郁症还可能引发其他精神障碍,如焦虑症、强迫症等,进一步增加治疗难度。而且,病情的反复发作会使大脑产生适应性改变,治疗的难度和所需时间都会增加。一旦怀疑患有抑郁症,应立即寻求专业帮助,前往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药物治疗是重要手段,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等,并严格按医嘱服药,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