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痛风病理及并发症

  痛风可以出现肾脏损害。据统计,痛风病人 20 % —25 %有尿酸性肾病,而经尸检证实,有肾脏病变者几乎为 100 %。它包括痛风性肾病、急性梗阻性肾病尿路结石

痛风病理及并发症


  (1) 痛风性肾病 持续性高尿酸血症, 20 %在临床上有肾病变表现,经过数年或更长时间可先后出现肾小管和肾小球受损,少部分发展至尿毒症。尿酸盐肾病的发生率仅次于痛风性关节损害,并且与病程和治疗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尿酸盐肾病与痛风性关节炎的严重程度无关,即轻度的关节炎病人也可有肾病变,而严重的关节炎病人不一定有肾脏异常。早期有轻度单侧或双侧腰痛,嗣后出现轻度浮肿和中度血压升高。尿呈酸性,有间歇或持续蛋白尿,一般不超过 ++ 。几乎均有肾小管浓缩功能下降,出现夜尿、多尿、尿相对密度偏低。约 5—10 年后肾病加重,进而发展为尿毒症,约 17 % —25 %死于肾功能衰竭

痛风病理及并发症

  (2) 尿路结石 痛风病人的尿呈酸性,因而尿中尿酸浓度增加,较小的结石随尿排出,但常无感觉,尿沉淀物中可见细小褐色砂粒;较大的结石可梗阻输尿管而引起血尿及肾绞痛,因尿流不畅继发感染成为肾盂肾炎。巨大结石可造成肾盂肾盏变形、肾盂积水。单纯尿酸结石 X 线上不显影,当尿酸钠并有钙盐时 X 线上可见结石阴影。

  (3) 急性梗阻性肾病 见于血尿酸和尿中尿酸明显升高,那是由于大量尿酸结晶广泛性梗阻肾小管所致。 痛风常并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冠心病及 2 型糖尿病。在年长者痛风死亡原因中,心血管因素远超过肾功能不全。但痛风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并无直接因果联系,只是两者均与肥胖、饮食因素有关。

  痛风药对于一般人认为,并没有严重的副作用,但事实并非如此。近年,痛风药引起的严重副作用的报道并非少数,如台湾棒球队主教练徐生明,在雅典奥运会上,服用痛风药物引起肾衰竭,只能告别奥运会。最后不得不走上换肾之路,以摆脱长期洗肾的痛苦。痛风病本身不会导致尿毒症、肾衰竭,可是痛风药物会对肝肾造成严重损害,引发尿毒症和肾衰竭的产生。

  由于药物存在副作用,因此不得不防。预防方法是注意出现某种副作用之前的一些蛛丝马迹,也就是警示症状,如此时停止使用或改用其他药物以及治疗方法,严重副作用就可以避免。

  依据欧美对痛风患者死亡原因的统计,因痛风而产生的并发症中,以合并缺血性心脏病占最多,其次是尿毒症、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但在亚洲地区日本的研究却以以尿毒症居首位,其次才是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不论是什么样的并发症,这些研究统计数据都值得我们重视。

  1. 肾机能障碍:痛风如果没好好治疗,则长期持续高尿酸血症,会使过多的尿酸盐结晶沈淀在肾脏内,造成痛风性肾病,或引起肾机能障碍。

  2. 缺血性心脏病:所谓缺血性心脏病,是指输送气及营养给心脏肌肉的冠状动脉硬化或阻塞,以致血液的流通受到阻碍,因而引起胸痛及心肌坏死,主要有狭心症及心肌梗塞,这就好像自来水管一样,由于污垢阻塞的关系,水管口径愈来愈小,终致水流量减少或完全不通。严格来说这种情况所有人均会发生,所不同的是有些人会受到特殊因素的影响而加速进行而已,目前美国心脏病协会就把痛风列为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及动脉硬化的促进因子。因为痛风如未好好治疗,持续的高尿酸血症会使过多的尿酸盐结晶沈淀在冠状动脉内,加上血小板的凝集亢进,均加速了动脉硬化的进展。

  3. 肾结石根据统计,痛风病人出现肾结石的机率为正常人的一千倍左右;由于尿中的尿酸量越多、酸碱度越酸,越容易发生结石,因此必须多暍开水、服用小苏打以防止肾结石之发生。

  4. 肥胖症:我国由于经济快速成长,粮食充足,因此肥胖的人越来越多;肥胖不但会使尿酸合成亢进,造成高尿酸血症,也会阻碍尿酸的排泄,易引起痛风、合并高血脂症、糖尿病等。其主要原因为经常暴饮暴食,因此肥胖者应减肥。

  5. 高血脂症:痛风的人较常暴饮暴食,且多有肥胖现象,因此合并高血脂症的很多,这与发生动脉硬化有很密切的关系。

  6. 糖尿病:对痛风病患做口服葡萄糖负荷试验,结果发现有30-40%合并「轻症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那是肥胖及暴饮暴食引起胰岛素感受性低所致,如能早期就用饮食疗法,并控制体重,胰岛素的感受性很快即可复原。

  7. 高血压痛风病人大约一半合并高血压,除了上述因肾机能障碍引起的肾性高血压之外,痛风病人合并肥胖也是原因之一。由于高血压治疗药常使用降压利尿剂,会抑制尿酸排泄,而使尿酸值升高,此点必须注意。

2010-06-30 05:26:00浏览4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王利群主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怀孕一个月左右可以吃药流产吗
怀孕一个月左右能否采用药物流产,首要且关键的判断依据是确定是否为宫内妊娠。只有在明确为宫内妊娠且满足其他药流条件时,药物流产才具备可行性;反之,若无法确认是否为宫内妊娠,不建议盲目进行药物流产。药物流产一般适用于妊娠49天以内的宫内妊娠情况。在怀孕一个月左右,胚胎尚小,若女性无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此时遵医嘱借助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联合用药的方式,通常能有效终止妊娠。米非司酮能够促使子宫蜕膜发生变性坏死,同时软化宫颈;米索前列醇则可引发子宫强烈收缩,进而推动胚胎排出体外。在明确为宫内妊娠的基础上开展药流,既能有效达成终止妊娠的目的,与手术流产相比,对子宫造成的创伤相对轻微,术后身体恢复进程也可能较快。然而,若不能确切判断为宫内妊娠,怀孕一个月左右严禁进行药物流产。如异位妊娠,也就是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之外的部位着床发育,这是极为常见且危险的急腹症。一旦将异位妊娠错误地当作正常宫内妊娠而实施药物流产,服用药物后不但无法实现终止妊娠,反而可能会因药物刺激致使子宫收缩,引发输卵管妊娠破裂,进而导致腹腔内大量出血,严重情形下甚至会直接危及生命安全。若怀孕一个月左右有终止妊娠的打算,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的妇产科寻求专业帮助。医生会通过超声检查等多种方式,准确判断是否为宫内妊娠,同时全面评估孕妇的身体状况,仔细排查是否存在药物流产的禁忌因素,诸如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等。若确诊为宫内妊娠且符合药流条件,建议务必严格依照医生的指导按时按量用药,不可擅自增减药量或者随意更改服药时间。
王利群主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怀孕一个多月可以吃药流产吗
怀孕一个多月能否吃药流产,关键在于是否确定为宫内妊娠。在明确是宫内妊娠,符合其他药流指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药物流产,但若无法确定是否为宫内妊娠,一般不建议采取药物流产。若经超声检查等手段确定为宫内妊娠,且对流产药物不过敏,无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的情况下,一般可以选择药物流产。药物流产一般适用于怀孕49天内的宫内妊娠。此时,胚胎较小,可通过遵医嘱服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这两种药物。米非司酮可使子宫蜕膜变性坏死、宫颈软化,米索前列醇能促使子宫收缩,迫使胚胎排出体外,可有效终止妊娠,且相较于手术流产,对子宫的创伤相对较小,术后恢复也可能较快。但如果不能确定是宫内妊娠,怀孕一个多月一般不能吃药流产。异位妊娠即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若误将异位妊娠当作正常宫内妊娠进行药物流产,服用药物后不但无法终止妊娠,还可能因药物引起子宫收缩,导致输卵管妊娠破裂,引发腹腔内大出血,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若怀孕一个多月考虑终止妊娠,务必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妇产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超声检查明确是否为宫内妊娠,同时评估孕妇身体状况,判断是否存在药物流产禁忌症。若确定为宫内妊娠且适合药流,建议要严格按照医生指导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改变服药时间。服药后需密切观察阴道出血及排出物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郭凯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三甲
肾结石吃药打的下来吗
若肾结石直径较小或结石位于泌尿系统相对宽松、易于排出的位置,一般吃药能够打下来;若结石直径较大且位于泌尿系统狭窄部位或患者自身存在泌尿系统解剖结构异常,通常吃药不能打下来。对于直径较小的肾结石,有较大机会通过药物辅助排出体外。这类结石相对更容易在泌尿系统的管道中移动。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有扩张输尿管的药物,如α受体阻滞剂特拉唑嗪,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此药能够使输尿管平滑肌松弛,管径扩张,为结石排出创造更有利的通道。同时,配合大量饮水,每天保证2000-3000毫升的饮水量,增加尿液生成,对结石产生冲刷作用,促使结石随尿液排出。另外,如果结石位于泌尿系统相对宽松、易于排出的位置,如输尿管下段,在药物和尿液冲刷的共同作用下,结石也更有可能顺利排出。然而,当结石直径较大,结石在泌尿系统狭窄部位,如输尿管的生理性狭窄处,容易受阻,难以通过药物治疗实现排出。因为这些狭窄部位的管径有限,较大结石无法通过。此外,患者自身泌尿系统存在解剖结构异常,如输尿管畸形、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等,会阻碍结石的排出路径,在吃药的情况下,结石也很难排出体外。若患有肾结石,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泌尿系统超声、腹部CT等,以明确结石的大小、位置、成分等具体情况。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同时,定期复查,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结石位置变化。
郑雅格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洁癖吃药后不觉得脏了怎么回事
洁癖吃药后不觉得脏,通常与和心理暗示、环境适应等非疾病因素有关,但也可能是神经递质调节、大脑功能重塑、病情缓解等因素导致。这些因素影响着洁癖症状的缓解。一、非疾病因素:1、心理暗示:药物的服用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心理暗示,让人从潜意识里相信自身状况会得到改善。这种积极的心理预期促使其对脏污的认知和感受发生变化,进而不觉得脏。2、环境适应:长时间处于相对稳定、整洁的环境中,且这种环境与服药过程同步。在这种环境下,接触到引发洁癖认知中“脏”的事物减少,逐渐适应后,便不觉得脏乱。二、疾病因素:1、神经递质调节:治疗洁癖的药物多作用于神经系统,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通过调节大脑内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水平,改善神经传导功能,从而缓解因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洁癖症状,让人不再过度感知脏污。2、大脑功能重塑: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如舍曲林,可能促使大脑神经回路发生一定程度的重塑。例如,影响与强迫行为相关的脑区,如眶额叶皮质、前扣带回等,使其对脏污信息的处理恢复正常,减轻对污秽的强烈感知。3、病情缓解:如患者患有强迫症,某些药物(如氟伏沙明)可对洁癖起到治疗作用。随着病情的缓解,大脑对脏污的错误认知模式得到纠正,对脏的感受回归正常水平,便不再觉得周围环境脏。建议在药物治疗期间,密切关注自身心理和行为变化。同时,可结合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进一步巩固疗效。同时,定期与医生沟通,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若出现任何不适或疑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