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生物制剂是针对特定致病性靶分子的拮抗物,以期靶向性地阻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区别于传统的小分子化合物药物,生物制剂是通过生物工程方法制造的生物大分子。近十年来,生物制剂在以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为代表的风湿病中的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在风湿病治疗进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一、生物制剂的分类和种类
目前在风湿病领域应用的生物制剂主要针对:(1)参与免疫炎症反应的重要致炎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IL-6等;(2)参与免疫应答的信号分子,如调控淋巴细胞活化的共刺激分子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3)参与自身免疫的重要免疫效应细胞,如B细胞。
生物制剂针对上述靶分子/细胞,其设计多采用单克隆抗体或可溶性受体,其通用的命名法:“-cept”指重组受体和人IgG1 Fc段的融合蛋白,如可溶性TNF-α受体融合蛋白伊纳西普(etanercept),CTLA-4的融合蛋白阿巴西普(abatacept);“-mab”指单克隆抗体,“-ximab”即指人鼠嵌合的单克隆抗体,如抗TNF-α的单抗英夫利昔(infliximab),而“-umab”则指的是人源化单抗,如抗TNF-α的人源化单抗阿达木(adalimumab)等。
二、生物制剂在风湿病的应用现状
1. 抗TNF生物制剂:前述三种制剂均被批准用于RA,且功效相近;其单独使用的疗效至少不逊色于单独使用甲氨蝶呤(MTX),而与MTX的联合使用可以显著性地控制病情活动,并延缓关节炎的影像学进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缓解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早期联合抗TNF生物制剂的治疗策略,可以获得更好的病情缓解和关节保护效果,并可使更多比例的患者最终得以停用生物制剂。抗TNF制剂还被进一步批准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幼年型慢性关节炎/特发性关节炎(JIA),银屑病性关节炎;抗体类的抗TNF制剂还可治疗炎症性肠病。
2. 其他生物制剂在RA的应用:IL-1抑制剂阿那白滞素(anakinra)是一种重组IL-1拮抗物,也被批准用于治疗MTX抵抗的RA,但其疗效显著低于抗TNF制剂;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理论上抗IL-1可与抗TNF在治疗RA中起到协同作用,但实践证明两类药物的联用极大地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尽管如此,阿那白滞素仍然有其独特之处,该药对成人Still病、JIA(尤其是全身型),乃至自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中的周期性发热[如TNF受体1相关的周期热综合征(TRAPS)]更为有效。IL-6可以活化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破骨细胞,也是急性时相反应的重要介导分子,抗IL-6的生物制剂抗IL-6受体的单抗(tocilizumab)治疗RA和JIA显示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其他已经获得治疗RA适应证的生物制剂还包括:作用于共刺激因子的阿巴西普和清除B细胞的抗CD20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上述生物制剂各有特色,与抗TNF制剂一起共同构成了治疗RA的“重型武器库”。
3. 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用拓展:鉴于在RA等炎症性关节病中取得的巨大成功,上述生物制剂在临床上被尝试于治疗其他系统性风湿病。目前的有限证据表明:抗TNF制剂在Behcet病和某些血管炎中有效,利妥昔单抗对部分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有效,阿巴西普和抗IL-6生物制剂亦有望拓展应用于SLE等其他风湿性疾病。值得强调的是,在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指导下,临床实践中生物制剂的超适应证(off-label)使用应当遵照医学伦理,谨慎从事。
三、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1. 生物制剂的安全性问题:鉴于生物制剂靶向性地阻断疾病发病的特异性环节(靶点),因而理论上对正常组织影响较小,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副作用的风险也减低。但是,安全性问题仍然值得特别关注和警惕。例如,一个曾经被普遍看好的、针对共刺激分子的抗CD40L单抗的SLE临床试验由于其增加血栓栓塞事件而被终止;另一个抗CD28单抗在Ⅰ期临床中出现急性用药副反应——“细胞因子风暴”,震惊了全球的生物医药界,此后对生物制剂上市前和上市后的监控力度在全球范围均被加强。抗风湿的生物制剂原则上均可能削弱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抗TNF制剂诱发感染的问题(特别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受到普遍关注,合理的筛选、严格的指征,有助于最大限度地规避可能的风险。
2. 个体化方案问题:针对具体患者如何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何人适用生物制剂、应选择何种生物制剂,具体剂量、疗程、联合用药、序贯治疗方案,药物经济学因素如何优化等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最近对RA的所谓“tight control”概念具有重要意义,有将其译为“达标控制”,其核心理念其实类似于目标管理:即以病情缓解(包括临床缓解和影像学缓解)作为治疗目标,达成目标的手段可以是灵活多样的。过去10年中生物制剂的快速发展,对促进治疗理念的更新功不可没,正是多种生物制剂的涌现使得RA的目标控制得以成为或逼近现实。而将该理念推广到其他系统性风湿病,相信只是时间的问题。
3. 其他系统性风湿病生物靶向治疗的瓶颈问题:生物制剂在RA等炎症性关节病中的成功,并不能掩盖其在SLE等其他系统性风湿病中面临的困境。以RTX为代表的B细胞清除治疗(B-cell depletion therapy,BCDT)是目前SLE最有希望的靶向治疗手段[8],但最近RTX治疗SLE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结果令人失望,RTX并未达到预期的优于安慰剂对照的疗效终点。究其原因,该研究治疗对象为相对较轻的无内脏累及的活动性SLE,试验组和安慰剂组同样使用较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泼尼松30 mg/d)作为基线治疗,从而可能成为主要因素干扰了RTX疗效的评估。总结已发表的数十个RTX治疗SLE的临床病例系列或开放非对照研究,结合笔者的临床体会(尤其是对于精神神经狼疮、SLE血液系统累及和部分狼疮性肾炎),RTX在SLE中确有疗效,不应等同于安慰剂。其他的BCDT生物制剂包括抗CD22抗体依帕珠单抗(epratuzumab)、抗BLyS抗体贝利单抗(belimumab)治疗SLE的初步RCT结果,也提示与改变SLE病情方面的期望尚存在一定差距。由于SLE的复杂性和异质性,临床试验可能要在研发药物本身、目标人群和方案设计、评估工具和研究终点多方面下工夫,才有可能突破该瓶颈。
(实习编辑:郭婷婷)
主治医师
新乡市中心医院 中医风湿免疫科
主任医师
楚雄州人民医院 中医风湿免疫科一病区
主任医师
新乡市中心医院 中医风湿免疫科
主任医师
新乡市中心医院 中医风湿免疫科
主任医师
青岛市传染病医院 中医风湿免疫科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兰埔路178号
二级甲等 专科医院 公立
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胜利路124号
二级 妇幼保健院 公立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文化路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内蒙古包头市土右旗莎拉齐镇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广东省蕉岭县环东路1号
二级 专科医院 公立
广西玉林市仁东镇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