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防晒分年龄 三阶段肌肤不同

  For 20+岁肌肤

  防晒关键词:清爽水润

  年轻肌肤容易因压力大或熬夜而长痘,皮肤质地较为滋润或者油腻,偏油性肌肤容易出现T区油腻并泛油光,可能因清洁不当而产生粉刺。

  所以对于容易泛油光的年轻肌肤,最怕就是夏天里满脸油腻腻的感觉。因此一定要选择一款质地轻盈、接近液体状的防晒液,这样的产品不会给肌肤带来负担。另外,年轻女生很多喜欢日光浴,要注意的是在晒太阳时候不仅仅要照顾到面部及身体肌肤,连较脆弱的部位如唇部、眼周等亦不可忽略。过程中,要紧记每隔一小时补涂一次防晒乳液。在日光浴后也要做好晒后护理的程序。

  苏菲娜润白美肤日用防护乳 RMB420/30ml

  美容编辑推荐理由:流动性白色奶昔般的轻薄乳液质地,流动性较大,很好涂抹,轻易吸收,非常适合夏天使用。性质温和,使用后肌肤很滋润保湿,防晒能力优秀并且持续防晒。

  倩碧身体防晒乳霜 RMB 280/150ml

  美容编辑推荐理由:厚实的质地十分好推,涂抹后肤感清爽又湿润,不会造成拔干或者满面油光的尴尬状态,偏高又稳定的防护紫外线效果适合日常防晒和短时间的户外防晒。

  For 30+岁肌肤

  防晒关键词:护眼润色

  30岁以后的肌肤新陈代谢开始变慢,肌肤也出现早期的老化症状,同时因为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外界压力加大,肌肤容易出现干燥、暗沉及细纹等问题。

  而女人30岁的第一个症状就是眼周细纹,虽然老化是主要原因,但紫外线的侵害同样不能忽略,所以要做好眼部的防晒保护,否则复再多的眼膜都是没有用的。另外,为改善暗沉肤色可在上粉底前使用有防晒功能的调色霜,作为防晒保护之余还可以改善肤色。

  娇韵诗防晒抗皱修护眼霜SPF30 RMB 250/20ml

  美容编辑推荐理由:轻薄隐形质地,高效持久的全面对抗UVA和UVB,并且富含多种纯天然植物精华,有效预防眼部皱纹和鱼尾纹,增强细胞吸收能力,并加速眼部肌肤细胞新陈代谢。

  碧欧泉C.C隔离霜 RMB 390/30ml

  美容编辑推荐理由:有5色可选,能针对性地解决不同肤色问题。同时其具备SPF50+,PA++的高防晒值,对于日常防晒,以及短时间户外活动防晒都具有不错的效果,一瓶就能防晒隔离,令你轻松拥有好肤色。

  For 40+岁肌肤

  防晒关键词:滋润抗老

  40岁后的成熟肌肤油脂分泌开始减少,皮肤容易变得干燥,皮肤内部角质层间隙更不紧密,水分更易散失,因此防晒、锁水与滋养都是日常肌肤保养重点。

  只具防晒功效的防晒产品已不能满足中年肌肤的需求,最好选用一些同时具补湿、抗衰老及防晒的产品,日间也能修护肌肤,避免进一步受紫外线侵害。而针对容易干燥敏感的肌肤,则建议使用天然的防晒产品,因为天然护肤品一般性质较为温和,以有机物理性防晒成分制造,不含任何化学防晒成分,因此特别适合敏感皮肤使用。

  悦木之源韦博士澄白焕采隔离防晒霜SPF30+/PA+++ RMB390/40ml

  美容编辑推荐理由:质地水润易推,肤感清爽。除了能够持久防晒锁水外,还具有美白和提亮肤色的能力,五效合一还能令妆容更加服帖。

  Melvita有机高效防晒修护霜防晒霜 RMB330/40ml

  美容编辑推荐理由:较厚重的乳白色的质地,富含100%天然矿物配方,温和不伤肤,敏感肌肤可以放心使用。能有效为肌肤阻隔UVA及UVB,而且持续保湿肌肤。刚涂抹上脸时有点泛白,但待其吸收后就肤感自然清爽。

2014-05-06 01:17:59浏览5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更年期干燥综合征是不是治不好
更年期干燥综合征目前确实难以完全根治。首先,要注意保持口腔和眼部清洁,勤漱口,使用人工泪液缓解眼干症状,避免因口干、眼干引发感染等并发症。干燥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唾液腺、泪腺等外分泌腺体,导致腺体功能下降,出现口干、眼干等症状。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免疫系统异常、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目前的医学水平还无法完全纠正这些异常的免疫反应和遗传因素,只能通过药物等手段来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难以从根本上治愈疾病。更年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显著变化,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雌激素对于维持身体各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其水平下降会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如潮热、盗汗、情绪波动等,同时也会加重干燥综合征的症状。而且更年期女性身体的自我修复和调节能力也有所下降,使得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更加困难,病情更容易反复,进一步增加了治愈的难度。其次,在饮食上,多吃富含维生素和水分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减轻口干症状。同时,要遵医嘱规范用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此外,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缓解更年期和干燥综合征带来的不适。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干燥性瘙痒症怎么治疗
干燥性瘙痒症的治疗主要包括保湿、局部药物应用、系统性治疗和物理干预等。治疗过程中需定期复诊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长期管理应注重皮肤屏障功能的持续维护。1、保湿:含神经酰胺复合物的润肤剂可补充角质层脂质,修复受损的皮肤。尿素制剂能增强角质层水合作用,改善皮肤干燥脱屑。凡士林等封闭性保湿剂在夜间使用效果更佳。2、局部药物应用:中效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乳膏适用于急性期炎症控制。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可用于面部及皮肤薄嫩部位。局部麻醉剂如利多卡因乳膏可暂时阻断瘙痒传导。薄荷醇制剂通过激活冷觉受体缓解症状。药物遵医嘱使用。3、系统性治疗: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可减轻瘙痒症状。抗惊厥药加巴喷丁对神经源性瘙痒有效。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曲酮适用于顽固性病例。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可用于严重广泛性病变。上述药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4、物理干预:窄谱UVB光疗可改善皮肤炎症状态。冷敷治疗能暂时缓解局部瘙痒症状。脉冲染料激光可选择性破坏异常神经末梢。水疗配合胶体燕麦能舒缓皮肤刺激。日常护理需注意避免过度清洁,每日沐浴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室内湿度维持在50%-60%为宜,冬季可使用加湿器。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皮肤摩擦刺激。饮食中适量增加必需脂肪酸摄入。避免搔抓行为,夜间可佩戴棉质手套。定期修剪指甲,防止皮肤继发感染。建立症状日记,记录瘙痒发作特点和诱因。出现皮肤破损或继发感染时应及时就医。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如何提前预防春季花粉过敏
提前预防春季花粉过敏可以从佩戴口罩、使用空气净化器、涂抹花粉阻隔剂等方面入手,建议将多种预防方法结合使用,并根据自身过敏情况和生活环境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预防效果。1、佩戴口罩:佩戴口罩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预防花粉过敏的方法,能有效阻挡花粉进入呼吸道。可以选择医用外科口罩,其对花粉等微小颗粒有较好的过滤效果。在花粉浓度较高的时段,如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外出时务必佩戴口罩,能显著减少吸入花粉的量,降低过敏发作的风险。2、使用空气净化器:空气净化器可过滤空气中的花粉等过敏原,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其通过内置的滤网,能吸附、分解或转化空气中的花粉、灰尘等污染物。在卧室、办公室等长时间停留的室内空间放置空气净化器,可24小时持续净化空气,为人们营造一个相对低花粉的环境,尤其适合对花粉过敏较为严重的人群。3、涂抹花粉阻隔剂:花粉阻隔剂一般是通过在鼻腔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来阻止花粉与鼻腔黏膜接触,从而预防过敏反应。常见的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器,使用方便,安全性高。在出门前遵医嘱将其喷入鼻腔,轻轻按压鼻翼,使生理性海水均匀分布在鼻腔黏膜上,能有效阻隔花粉,且不会对鼻腔造成刺激或损伤,适合大多数人群使用。预防春季花粉过敏要注意关注天气预报和花粉浓度监测信息,尽量避免在花粉浓度高的时段和地区外出。户外活动后及时清洗面部、鼻腔和更换衣物,减少花粉在体表的残留。同时,要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减少过敏原的积累。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春季花粉过敏怎么缓解
春季花粉过敏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鼻痒、打喷嚏、流涕、鼻塞等症状。缓解方法主要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1、避免接触过敏原:减少花粉暴露是缓解症状的关键措施。春季花粉浓度较高时,尽量关闭门窗,使用空气净化器过滤室内空气。外出时佩戴口罩和护目镜,减少花粉吸入和接触。避免在花粉浓度较高的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回家后及时更换衣物并清洗面部,减少花粉残留。2、药物治疗:药物是控制花粉过敏症状的主要手段。抗组胺药可有效缓解鼻痒、打喷嚏和流涕,分为口服和鼻喷剂两种剂型。鼻用糖皮质激素能够减轻鼻黏膜炎症,改善鼻塞症状。对于伴有眼部症状的患者,可使用抗组胺滴眼液。严重病例可短期使用口服糖皮质激素,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3、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一种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通过逐渐增加过敏原剂量,使免疫系统产生耐受性。该疗法适用于症状严重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免疫治疗疗程较长,通常持续3-5年,但长期效果较好,能够显著减轻症状并减少药物依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接触花粉,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同时应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和窗帘,减少室内花粉积聚。症状发作时遵医嘱使用药物控制,严重病例可考虑免疫治疗。日常生活中应注重环境清洁和饮食调理。若症状持续加重,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