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护理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儿科 > 预防护理

小儿急性感染性发热|一文读懂

举报/反馈
2018-12-03 00:00:02医学界

  在昨天发布的《发热不会烧坏脑子,但这些危险信号要小心……》(此处是传送门)中我们浅谈了发热定义、机制、常见的病因、对机体的影响以及危险预警信号。

  今天,本文将重点讨论儿童急诊和门诊常见感染性发热的诊治思路。

  

  文章很长,全是重点,先看提要

  一、发热类型

  二、伴随症状与体征

  1.缺乏伴随症状的小婴儿

  2.伴皮疹

  3.伴结膜充血

  4.伴呼吸道症状与体征

  5.伴淋巴结肿大

  6.伴骨/关节肿痛

  7.伴循环系统症状/体征

  8.伴消化系统症状和体征

  9.伴泌尿道症状与体征

  10.伴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

  11.伴血液系统症状/体征

  三、血常规及CRP在发热疾病中的应用

  1.什么时候检查血常规?

  2.血常规/CRP能区分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吗?

  3.如何解读血常规?

  四、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

  五、诊断性治疗

  大量研究表明,感染性疾病是儿童发热的首要原因,对于5岁以下儿童尤甚。

  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包括2个方面——定位和定因,也就是鉴别感染部位和感染的病原体种类。

  定位和定因,主要依据5个方面:

  一看发热类型:不同疾病具有不同的发热类型,如稽留热、弛张热,但由于经常受到药物干扰,有时候较难确定热型;

  二看伴随症状和体征:根据不同系统症状与体征,考虑相应系统的感染;

  三看常规检查和炎症指标:根据血常规和炎症指标,可对感染类别做出初步判断,尤其对于小婴儿准确性更高;

  四看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不同季节,常有不同的病原体流行,结合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特点,可予针对性检测,确定病原种类;

  五看诊断性治疗:如果经过上述步骤,仍无法明确,可根据上述综合信息,予诊断性治疗,再评估诊断。

  一、发热类型

  稽留热多见于伤寒、副伤寒、川崎病腺病毒感染和大叶性肺炎等;

  弛张热多见于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如化脓性扁桃体炎)、风湿热感染性心内膜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

  间歇热多见于疟疾(间日疟、三日疟);

  不规则发热见于脓毒症、风湿热、恶性疟疾和渗出性胸膜炎等;

  波浪热见于布鲁氏菌病、淋巴瘤、周期性发热等。

  二、伴随症状与体征

  伴随症状与体征,是确定患儿感染部位的重要参考。对于儿童感染性疾病来说,最常见的是呼吸道感染,其次是消化道感染,再次是泌尿道感染及神经系统感染,少数为心血管系统感染。

  1 缺乏伴随症状的小婴儿

  如果患儿体温很高,缺乏伴随症状和体征,一般情况好,精神、胃纳等正常,常见于幼儿急诊的发热期;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出现耳后及枕后淋巴结肿大,热退后可出皮疹。笔者称之为“幼儿急疹红细密,热退疹出一天齐”。

  而对于缺乏呼吸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的小婴儿来说,要特别注意尿路感染和神经系统感染的可能。应提高警惕,注意体格检查,行必要的检查以鉴别。

  2 伴皮疹

  发热伴有皮疹,多见于感染性疾病,也可见于非感染性疾病。首先第一步需要区分是出血性皮疹还是充血性皮疹。

  ■ 出血性皮疹多见于流脑、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等。少数情况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数无发热),也可因合并感染而出现发热和出血性皮疹。类似情况还见于过敏性紫癜,应详细鉴别。

  ■ 儿科更常见的是充血性皮疹,如风疹、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伤寒、药物疹、幼儿急疹、手足口病等等。关于这类疾病,笔者曾在《我看过最好的小儿感染性出疹性疾病记忆策略》里详谈(此处有传送门)。

  充血性皮疹,还可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肠道病毒感染等。

  其他伴有皮疹的疾病还包括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Steven-Johnson综合征、川崎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此类疾病临床特征明显,但因为少见而容易被忽略。

  3 伴结膜充血

  可见于川崎病、钩端螺旋体病、腺病毒所致的咽结膜热等。

  4 伴呼吸道症状与体征

  伴有咳嗽、流涕、鼻塞、喷嚏、咽痛、气促、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与体征,常见于各种呼吸道感染,是临床最常见的发热的病因。

  包含的病种繁多,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等。呼吸道疾病最常见的病原体是病毒,其次是细菌,少见的情况还包括结核杆菌等特殊病原体。此类疾病临床多见,不复赘述。

  5 伴淋巴结肿大

  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淋巴结炎、风疹病毒感染、血液肿瘤和川崎病等。淋巴结炎多有邻近组织感染导致的反应性、化脓性或结核性淋巴结肿大,应注意鉴别区分。

  6 伴骨/关节肿痛

  见于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此类患儿多见于年长儿,多有外伤史。还可见于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和过敏性紫癜等等。

  7 伴循环系统症状/体征

  见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热+心脏杂音,有瓣膜病患儿更易发生)、心包炎(包括化脓性和结核性,常有胸闷、胸痛,听诊心音遥远或低钝)和心肌炎(大儿童表现为呕吐、精神疲倦、胸闷、胸痛、心慌等,不典型,常漏诊)。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

  如果患儿发热同时出现心率快、血压低、CRT延长、指端冷、反应差等循环障碍表现,需要警惕感染性休克、脓毒血症性休克可能,这种情况多见于严重血源性感染、尿路感染等革兰氏阴性菌感染。

  8 伴消化系统症状和体征

  消化系统感染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仅次于呼吸系统感染,消化道症状及体征也可见于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常见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腹痛、肝脾肿大和黄疸等。

  ■ 如伴有腹痛,应该第一时间鉴别外科疾病,注意根据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和体格检查,鉴别急腹症(阑尾炎、肠套叠、胰腺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梗阻和胆囊炎等)。

  鉴别外科急腹症时,应注意大便情况,必要时行彩超或放射线检查鉴别。

  ■ 如伴有腹泻,首先应根据大便外观及常规,鉴别是侵袭性还是非侵袭性病原体感染。

  如果为稀烂便或稀水便,大便没有粘液、血丝,大便常规正常,则考虑为非侵袭性病原体感染;反之则考虑侵袭性病原体感染。

  此外,胃肠型感冒也常出现呕吐、腹痛及腹泻等症状,应注意鉴别。

  ■ 伴有肝脾肿大、黄疸者,可见于病毒性肝炎早期、钩体病、血吸虫病、急性胆管炎、败血症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爆发性心肌炎有时候可表现为呕吐,还常伴有精神差、循环障碍及胸闷胸痛等症状,因而以呕吐为主诉的患儿应该警惕心肌炎。

  9 伴泌尿道症状与体征

  大儿童,出现泌尿系感染,可有明显的尿频、尿急和尿痛等膀胱刺激征表现。

  但值得一提的是:

  泌尿系统感染更多见于小婴儿,多数缺乏典型的泌尿系统症状,而表现为单纯高热,或伴有循环障碍表现。

  因此,临床上如果遇到小婴儿发热,但是缺乏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症状者,应特别注意尿路感染的可能。甚至有文献推荐1岁以下婴幼儿,不明原因发热需要常规检查尿液分析。

  更需提醒的是:

  如果小婴儿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无呼吸、消化症状),查血常规及CRP认为细菌感染可能性大,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应该鉴别尿路感染,避免因使用抗生素而掩盖尿路感染而影响预后。

  由于解剖结构的差异,婴幼儿尿路感染多见于女性患儿。如果男性患儿出现尿路感染,或者女性患儿多次出现尿路感染,应特别注意排除泌尿道发育畸形的可能。

  10 伴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

  儿童常见的神经系统表现包括头痛、喷射性呕吐、昏迷、惊厥、脑膜刺激征、共济失调、运动障碍、婴幼儿前囟隆起或骨缝增宽等。

  常见的疾病包括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小脑炎、脊髓炎等。

  值得提醒的是:

  由于发热,患儿经常会出现精神疲倦。家长可能会告诉医生患儿睡眠明显增多,肢体活动减少,应注意是否为嗜睡、肢体活动障碍可能。

  此外,自身免疫性脑炎还可以表现出精神症状,出现幻视幻听、性格改变、烦躁不安等改变,常会被误诊为精神疾患,需要进一步鉴别。

  其他系统疾病炎症有时候,也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患儿出现明显头痛、呕吐,而无其他神经系统表现,应考虑到鼻窦炎可能。

  11 伴血液系统症状/体征

  发热伴皮肤瘀点、瘀斑,可见于流脑、钩体病、肾病综合征出血热、DIC等;也可见于过敏性紫癜、ITP合并感染。

  三、血常规及CRP在发热疾病中的应用

  由于多数情况下,家属比较难以接受静脉采血检查,因此通过末梢血检查血常规及CRP成为临床常用的手段,具有方便、高效及快捷等特点。

  但需要提醒的是:

  末梢血有时候比较容易血液浓缩,结果解读时要特别注意鉴别。

  1 什么时候检查血常规?

  2016年不明原因发热的指南建议:一般情况良好的病因不明急性发热、新生儿发热12 h之后较12 h之前,行血常规检查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度更优(1D级证据)。

  而对于其他年龄段的儿童,指南没有给出建议。

  2 血常规/CRP能区分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吗?

  许多儿科临床医生喜欢根据血常规白细胞(WBC)是否升高及中性粒细胞比例(NE),来判别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那么,血常规及CRP能区分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吗?有儿科私立诊所大V曾刊文批判该临床策略,但笔者对于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

  大V认为,儿科发热性疾病,呼吸道疾患占有很大比例,而呼吸道疾患病毒感染占有很大比例。而且他们举例,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等均可能出现WBC和NE同时升高的情况,并不能判别为细菌感染,这两种疾病的病原体是明确为病毒感染。

  事实上,不少临床医生,还根据血常规来判别手足口病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其实是很荒谬的。他们会借口说,万一合并细菌感染呢?这个理由当然很好,但是混合感染在临床不多见,而且可以根据某些临床特点来鉴别,而不是说手足口病WBC和NE高,就给予处方抗生素。

  类似的情况还见于诺如病毒感染,又称冬季呕吐病,呕吐症状突出,血常规检查表现为WBC和NE升高明显。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诺如病毒导致频繁呕吐,可能与呕吐刺激边缘池白细胞进入循环池有关。

  事实上,临床上许多应激反应,都可能出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的情况,如癫痫发作。

  然而,大V的批评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认为血常规不能鉴别细菌或病毒感染。哲学思维告诉我们,要辨证看问题,而不是非此即彼或走极端。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2016年不明原因发热指南怎么说:

  <3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WBC <临界值15 ×10^9/L或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临界值10 × 10^9/L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小(1B级证据);

  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取CRP>临界值20 mg/L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小;取CRP>临界值40 mg/L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取CRP >临界值80 mg/L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很大( 1B级证据)。

  也就是说,单纯血常规或血常规+CRP结合起来看,还是可以一定程度上鉴别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的。

  3 如何解读血常规?

  血常规是目前儿科临床最有常用、方便快捷的检验项目,能够为常见疾病的及时诊断、严重程度与疗效判断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在诊治发热性疾病时,我们除了关注白细胞及其构成比例之外,还应注意血小板及血红蛋白的情况。本文主要谈论白细胞及其亚分类的构成情况。

  首先,需要知道,儿童的WBC计数高于成人水平。如新生儿可高达(15~20)× 10^9/L,生后1周约为12× 10^9/L,6个月至2岁时约为(10~12)× 10^9/L,此后逐渐下降至成人水平(4~10)× 10^9/L。

  其次,就构成比例而言,不同年龄WBC的构成有所区别。我们都知道,儿童WBC有“两个交叉”,即出生后4~6天和4~6岁中性粒细胞约等于淋巴细胞,各占50%。两个交叉点的两端,均为中性粒细胞占优势;两个交叉点之间的年龄,淋巴细胞占优势。具体如下图:

  再次,在感染、中毒、急性失血或溶血、应激反应等情况下,可出现WBC计数增高;多数病毒感染、再障等造血功能不全性疾病,以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出现WBC计数降低,但上述现象为NE变化所致。

  化脓性细菌感染多导致NE增高,病毒性感染多导致NE降低。但是,在急性病毒感染初期,处于高热等机体应激状态时,也常伴有NE暂时性增高,需要根据临床表现、CRP及病原等结果判定。此外,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等)、严重脓毒血症时,可出现NE降低。

  血常规结果的分情况解读

  WBC/NE升高:急性化脓性感染,白细胞升高的程度取决于感染的微生物种类、病灶、严重程度及机体的反应能力。WBC/NE,伴核左移,提示细菌感染、炎症反应和应激反应等;少数病毒感染如乙脑可能也会有类似表现。

  WBC/NE降低:提示病毒感染或婴幼儿严重细菌感染,如果合并其他“两系”减少,还应注意再障、噬血细胞综合征、电离辐射、系统性红斑狼疮、肝脾大等。

  WBC/LY升高:提示病毒感染,伴有异型淋巴细胞升高者要注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或类传单,部分细菌感染也可出现类似血象,如百日咳。

  WBC/LY降低:询问高危因素,警惕HIV感染或先天性细胞免疫缺陷病。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

  临床上鉴别细菌或病毒感染,从来都不是通过单纯血常规来鉴别,而应该通过症状、体征、感染部位、可能的病原及循证学证据来鉴别。

  四、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

  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应根据流行季节、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检查,有针对性地检测病原。如果病情比较复杂或危重,则建议留观或收入院行进一步检查。

  病原学的检查,常用的包括抗原检查、抗体检查和核酸检查,其中以核酸检查特异性最高。

  值得一提的是:

  抗原检查有时候假阳性率较高,如果高度疑诊,建议还需结合临床或者进一步行核酸检查。

  五、诊断性治疗

  临床上经常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通过上述四个步骤仍无法确认为何种感染,这时候可采用诊断性治疗的方法来验证临床判断。

  即根据怀疑的可能病原,进行相应抗病原治疗,观察疗效以最终确定或排除某个诊断。但是,同时还应注意在诊断性治疗时,不要先入为主,不要放弃病原学检验,还需要根据疗效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王艺、万朝敏。中国0至5岁儿童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简化版)。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9(3):310

  2.罗双红等。中国0至5岁儿童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6(2):81-96

  3.人卫出版社《儿科学》(第8版)

  4.人卫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

  5.NICE clinical guideline.Feverish illness in children: assessment and initial management in children younger than 5 years. 2013.may

  6.人民卫生出版社《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第3版,廖清奎主编)

崔晓明主任医师骨科 吉林市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