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鼾症存在四误区需警惕

  误区1:打呼声音越响病越重;只要打呼声音轻就不要紧

  鼾症的严重程度决不是依鼾声响度而定,而是以睡眠过程中呼吸紊乱(包括低通气和呼吸暂停)频度和缺氧程度为依据的。有的老年患者打呼声音并不很响,不影响睡伴,但打呼节律不均匀并伴有缺氧,这就不是小问题了,需要治疗。

  误区2:药物可以治疗鼾症

  至目前为止,在国际范围内尚没有一个公认的药物可以用来治疗鼾症。市场上有一些用于鼻腔的药物虽然可以减轻鼾声,但效果很有限,且有一定的副作用,绝对不能说是治疗鼾症的好办法。

  误区3:鼾症是治不好的

  很多患者喜欢打听其他患者的治疗情况,听到疗效好的自己也想试一试,听到效果差的就干脆拒绝,甚至片面的认为鼾症是治不好的。鼾症是可以治疗的,只是主张个性化治疗,即依不同的严重程度、不同的解剖结构和个人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即便是同样的严重程度,适用他的治疗不一定适用于你。

  误区4:鼾症是由于喉咙里长息肉引起的

  很多患者都认为自己喉咙里长了息肉才引起打呼噜,把手术后症状的复发误认为息肉重新又长出来了。事实上是肥厚和松弛的咽腔粘膜在睡眠时发生振动和塌陷造成呼吸道阻塞引起打呼和憋气,并非长了什么息肉。

  误区5:轻、中度鼾症患者可治可不治

  很多人对于轻度、中度的鼾症并不是很重视,认为只有发展到了重度鼾症才需要治疗,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只有早治,在鼾症还没发展到重度时治疗才是最好的治疗时机。

  专家提醒:

  打呼噜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睡眠现象,目前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司空见惯的,而不以为然,还有人把打呼噜看成睡得香的表现。其实打呼噜是健康的大敌,由于打呼噜使睡眠呼吸反复暂停,造成大脑、血液严重缺氧,形成低血氧症,而诱发高血压、脑心病、心率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甚者发生猝死

  H-UPPP(韩氏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是新一代领先的诊疗技术,结合等离子消融,既可较为彻底地去除包括腭帆间隙脂肪在内的咽腔阻塞,使咽腔的水平、垂直空间及腭后间隙显著扩大,又能再造并保留悬雍垂功能,减少并发症,适应范围广,效果显著,是鼾症患者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使人们真正享受到无鼾才能睡得香的理想状态。

  鼾症存在四误区需警惕小编推荐:擤鼻涕也有大学问》——据“美国微生物学会”学术研讨会的最新研究报告,美国及丹麦研究人员针对14个感冒病人进行研究,测量鼻窦中的压力,同时对鼻腔染色,以了解擤鼻涕的时候,鼻部会发生哪些变化。结果显示,咳嗽和打喷嚏不会使鼻膜黏液跑到鼻窦中,但是擤鼻涕却会使鼻膜黏液充满鼻窦,使得鼻窦变成病原菌滋生的温床......详情请点击查看

(实习编辑:刘新兰)

2009-08-24 00:46:00浏览6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小舌头是什么部位
小舌头,医学上称为悬雍垂,是位于口腔后部、软腭游离缘中央的一个向下突出的小圆锥体。其是口腔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辅助发音、参与吞咽及呼吸调节等功能。悬雍垂的存在不仅保证了呼吸道的通畅,还在发音过程中起到调整音调和音色的作用。悬雍垂位于软腭的游离缘,形状如锥体,表面光滑湿润,呈粉红色。其由肌肉和黏膜构成,肌肉部分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在吞咽时向上收缩,避免食物或液体进入鼻腔。悬雍垂的黏膜则富含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末梢,对触觉和温度等刺激较为敏感。当人体吞咽时,悬雍垂会协同软腭和其他吞咽器官,形成封闭通道,防止食物和液体误入呼吸道,确保吞咽过程的安全与顺利。除了上述功能外,悬雍垂还对发音起着重要作用,发音时,空气通过声带振动后,需要经过口腔和鼻腔的共鸣腔来调节音色和音调。悬雍垂作为口腔后部的一个重要结构,能够改变口腔共鸣腔的形状和大小,从而影响发音的音调和音色。如在发出某些元音和辅音时,悬雍垂的位置和形状变化会显著影响发音效果。如果悬雍垂过长、发炎或受到损伤等,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对于悬雍垂过长导致的不适,如异物感、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等,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在药物治疗方面,抗生素和消炎药物,常见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拉定和甲硝唑等,可用于治疗悬雍垂发炎等感染症状,具体的药物需遵医嘱选择。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遵循医嘱,按时服药,保持口腔卫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以促进悬雍垂的康复。同时,定期复查和随访也是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
张瑜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舌头会有裂纹吗
虽然舌头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有裂纹,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这一症状。通过了解裂纹舌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维护口腔健康。舌头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其表面通常覆盖着光滑且连续的舌黏膜。然而,当人体出现一些特定的生理变化或病理状态时,舌黏膜的完整性可能会受到破坏,从而导致舌头上出现裂纹。这些裂纹可能呈现为叶脉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医学上称之为裂纹舌。裂纹舌的出现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一方面,遗传因素可能导致个体从出生起就具有舌黏膜易于形成裂纹的特质。这类裂纹通常不会伴随不适症状,且对健康无显著影响。另一方面,营养元素的缺乏,特别是维生素B2的缺乏,可能导致黏膜受损,阻碍体内胶原的形成,进而引发舌裂。此外,阴虚内热、年龄增长以及某些疾病状态,如梅罗综合症、干燥综合症等,也可能导致舌头上出现裂纹。这些因素通过影响舌黏膜的代谢、修复能力或整体健康状况,从而间接或直接地导致裂纹舌的形成。建议保持均衡的饮食,确保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维生素B2,这有助于维护舌黏膜的健康。其次,维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清洁口腔,去除食物残渣,减少细菌和真菌的感染风险。对于由疾病引起的裂纹舌,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针对性治疗。此外,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保持口腔湿润,也有助于缓解裂纹舌带来的不适。
周林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小孩舌头红是怎么回事
小孩舌头红的病因多样,既可能是非疾病因素如饮食刺激、口腔卫生不良引起,也可能是疾病因素如舌炎、感染性疾病等导致。一、非疾病因素:1、饮食刺激:食用过烫、过酸、过辣或过硬的食物可能直接刺激舌部黏膜,导致舌头红肿或疼痛。例如,热汤、柑橘类水果、辣椒或坚果等食物可能损伤舌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建议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选择温度适宜、质地柔软的食物,以减少对舌部的刺激。2、口腔卫生不良:不正确的刷牙方式或口腔清洁不足可能导致食物残渣和细菌在舌面堆积,引发舌部炎症或感染,导致舌头红肿。此外,舌苔过厚也可能掩盖舌部红肿的症状。建议使用软毛牙刷,定期清洁舌面,保持口腔卫生,必要时可使用漱口水辅助清洁。二、疾病因素:1、舌炎:舌炎是指舌部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可能由感染、过敏或免疫反应引起。舌炎常表现为舌部红肿、疼痛或灼热感,严重时可能出现溃疡或舌乳头萎缩。治疗舌炎需遵医嘱使用抗炎药物如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或局部止痛药物如盐酸利多卡因凝胶,同时避免刺激性食物。2、感染性疾病: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可能直接损伤舌部黏膜,导致舌头红肿。例如,白色念珠菌感染可能引发鹅口疮,表现为舌部红斑和白色假膜;链球菌感染可能导致舌部蜂窝组织炎,表现为红肿和疼痛。治疗感染性疾病需遵医嘱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混悬液、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片或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若舌头红肿持续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遵医嘱治疗,切勿自行用药或延误病情。同时,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均衡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舌部红肿的发生和复发。
周林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口腔溃疡舌头烂了怎么办
当出现口腔溃疡舌头烂了的情况,可从口腔清洁护理、药物治疗、饮食调整以及生活作息调整这几个关键方面着手应对。口腔溃疡指口腔内的唇、颊、舌等部位黏膜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浅表性缺损,舌头烂了通常也是黏膜破损的一种表现,常伴有疼痛、红肿,会影响进食与说话,以下是具体解决办法。1、口腔清洁护理:可使用淡盐水漱口,每日饭后及睡前进行,能辅助减少细菌滋生,防止感染加重。也可遵医嘱选用具有杀菌功效的医用漱口水,如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按说明书要求含漱,帮助清洁口腔各个角落,为创面愈合创造良好环境。2、药物治疗:药物能有效缓解疼痛,促进创面愈合。对于口腔溃疡,可遵医嘱局部涂抹口腔溃疡散,其含有青黛、冰片等成分,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直接敷于创面上,每日数次。舌头烂了若伴有炎症,可使用西瓜霜,其对口腔黏膜炎症有良好的消除炎症效果,喷于患处,减轻疼痛与红肿,加速舌头破损处的恢复,用药期间需注意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影响药效。3、饮食调整:合理饮食有助于病情恢复。应避免食用辛辣、过热、过硬的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坚果等,这些食物易刺激破损黏膜,加重疼痛,甚至导致创面扩大。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像橙子、菠菜,维生素可促进黏膜修复。同时,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鸡蛋、牛奶等。4、生活作息调整:充足睡眠能使身体得到充分休息,利于免疫系统发挥作用,每晚尽量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与精神紧张,长期压力过大易扰乱身体内分泌,削弱免疫力,诱发或加重口腔溃疡。可适当进行放松活动,如散步、瑜伽,舒缓身心,促进身体恢复。若口腔溃疡舌头烂了的情况持续不缓解或频繁发作,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其他全身性疾病引发口腔问题。日常要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好习惯,定期更换牙刷,减少细菌残留,预防口腔溃疡发生。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