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宝宝呱呱落地,宝爸宝妈就开始有操不完的心,不仅关注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更要关心孩子的健康。有些检查一出生就必须做,比如新生儿听力筛查。听力有没有问题,不做筛查往往不能及早发现,但是通过了就万事大吉,可以一劳永逸了吗?
医学指导: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王小亚
能说会唱的小王子,突然听不见了
三岁的兵兵,是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能说会唱还会跳舞。他自出生就顺利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语言表达能力一直都没问题。但是妈妈发现,最近一个月兵兵突然变得不爱说话了。
就在上个月的一天,妈妈将烧好的开水灌入暖水壶,突然暖水瓶“嘭”的一声炸裂了。坐在沙发上正在看电视的爸爸都被吓了一跳,反而在暖水壶旁边的兵兵,依然安安静静地低头玩着玩具,完全没有听到异常声响。这时妈妈才意识到,兵兵的听力不正常!
果不其然,他们带孩子到医院耳鼻喉科一做检查,医生说兵兵已经是极重度听力下降。而病因是一种叫大前庭血管综合征的遗传性疾病,引起了孩子听力下降。这种遗传性疾病,在孩子刚出生时不一定表现出来,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会逐渐影响孩子的听力。
最终,兵兵不得不植入人工耳蜗来重返有声世界。
新生儿听力筛查,人生查耳第一关
2019年3月3日是第20个全国“爱耳日”,今年主题为“关爱听力健康,落实国家救助制度”。与此同时,3月3日也是国际爱耳日,其主题为“检查您的听力!”
对于刚刚出生的宝宝来说,新生儿听力筛查就是人生检查听力的第一关。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王小亚介绍,新生儿听力筛查是目前最经济最方便的快速筛查听力的方法,可以把绝大多数的听力障碍孩子在早期筛查出来。听力障碍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才能早期干预,尽量拯救听力或实现只聋不哑,减少人生的遗憾。
规范的新生儿听力筛查严格遵从国际上提倡的“1-3-6”原则,具体流程是:
宝宝从出生后到出院前,在医院会接受第一次听力检查,即听力初筛;
初筛没有通过的宝宝,42天回医院做听力复筛;
再没有通过,宝宝满3月龄将接受听力学诊断;
确诊听力障碍的宝宝,6个月内接受听力学的干预,也就是半岁前开始治疗。
“听力障碍的孩子最后的康复效果,不取决于于听力损失的严重程度,而在于发现听力损失的早晚。”王小亚表示,三月龄得到诊断后半岁前开始处理,像中耳炎引起的传导性听力障碍,以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为主。而感应性神经性听力下降,不是通过吃药打针能好,必须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等提供听力的辅助装置来获得听力,逐渐学习语言。
听力筛查技术有弊端,常有孩子被误诊多动症
但是,现行开展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是一种耳声发射的筛查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会漏诊一部分轻度听力障碍的孩子。
轻到中度听力下降的孩子会说话,但是语言发育不好,说话不清楚,熟悉的家人尚能听懂他们的话,但是陌生人就无法理解。这种孩子到了小学阶段,可能会出现一些行为障碍:上课坐不住,老是打扰其他孩子,难以接受学习新知识,学习成绩非常差等等。
王小亚曾经遇到一个患儿,“小学一年级就转了7次学,做了很多检查,一度以为是多动症,最后才找到真正的病因——轻度听力下降”。她解释说,孩子因为听力不行,对老师讲课理解起来非常费力,所以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非常短,容易被误诊为多动症、自闭症等行为障碍疾病。
其次,听力障碍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比如中耳炎、外伤等引起听力下降,或者一些基因遗传引起听力障碍,在出生时可能并没有听力异常,但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慢慢出现听力下降。
“因此,孩子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并非一劳永逸。”王小亚强调,人的一生都需要使用耳朵,对于孩子,宝妈宝爸们应该在整个儿童期都要留心监测他们的听力。
一旦发现孩子有以下情况,请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
1、会说话的孩子,突然变得好安静,不说话了
2、叫喊孩子时,他(她)没有反应或反应不明确
3、跟孩子说话时,他(她)老是反问“啊?啊?”
4、语言发育迟缓,明显落后于同龄人
5、大一点的孩子说话不清晰、咬字不准
6、交流中容易听错话,需要反复问话
7、看电视,声音比以前调大了很多.....(通讯员 李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