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幼儿鼾症可能影响智力发育

  许多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晚上睡觉打呼噜,都以为是白天玩累了,晚上睡得香。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昨天在杭州市红会医院耳鼻喉科慈军主任的专家门诊中,很多家长来咨询孩子打呼噜的症状。慈军主任说,孩子打呼噜非常要紧,儿童鼾症严重的话会影响智力发育,如果幼儿持续一段时间打呼噜,最好带到医院去看一看。

  孩子打呼噜影响了食欲

  暑假期间,在市红会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处,有不少家长前来

  咨询孩子睡觉打呼噜的问题,而且大部分是三四岁的幼儿。

  “我们家小囡晚上睡觉呼气声很粗,总是翻来覆去睡不安稳,易惊醒尿床,白天精神状态差,说话鼻音很重,食欲也不好。”王女士带着4岁的女儿,来到了慈军主任的专家门诊。

  王女士说,女儿打呼噜大概是从4月份开始的,当时孩子白天很爱玩,听老师说在幼儿园里,她是最活泼好动的几个孩子之一。“从幼儿园回来之后,孩子吃完晚饭就睡觉了,而且还打呼。我还笑着跟老公说‘都被你传染了’,结果孩子天天打呼,而且白天看上去精神也不怎么好了。”

  一开始听到孩子的呼噜声误解为睡得香,时间久了王女士发现孩子挑食、人也瘦了。听同事说这可能是鼾症,就赶紧带孩子过来让慈军主任看看。

  腺样体肥大影响智力发育

  睡觉时打呼噜,常被视为熟睡或睡得香。但慈军主任指出,打鼾隐藏着妨碍健康的危险,是一种名叫鼾症的睡眠障碍

  她表示,大部分孩子睡觉打鼾,可能是腺样体肥大发出的警告信号。3至5岁是腺样体肥大的发病高峰期,常与慢性扁桃体炎合并存在。儿童时期易患感冒急性扁桃体炎等,若发作频繁,可导致腺样体增生肥大,阻碍鼻腔呼吸、引流,产生鼻窦炎。而鼻窦炎的分泌物又刺激腺样体增生,形成恶性循环。

  除了腺样体肥大外,孩子扁桃体肥大、中耳炎及颅面结构发育畸形等也会引起鼾症。

  慈军主任解释,由于睡眠时不断打呼噜,进入肺部的气体太少,导致孩子处于缺氧的半清醒状态,严重影响血氧水平。而血氧活动是影响大脑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脑细胞储存的氧气仅够用10秒钟。

  “由于得不到充分的深度睡眠,孩子白天就会出现打盹、吞咽困难、食欲降低、记忆力下降的症状,甚至会影响智力发育,出现语言缺陷,造成性格障碍。家长会看到孩子有些不正常的害羞、发育延迟、叛逆和攻击行为。”慈军说。

  ●提醒

  打呼时呼吸暂停要就医

  慈军主任说,有些孩子打呼是因为腺样体肥大造成的,但家长还要密切关注孩子打呼的变化。

  “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睡眠、呼吸是否均匀,是否有明显的鼾声、张口呼吸等现象,睡眠中是否有呼吸暂停,是否有异常动作或者状态,如趴着睡、膝部屈曲至胸部、哭醒、伸脖子等姿势。如果有以上症状发生,就有可能是腺样体肥大的征兆。如果呼吸每个小时暂停超过一次,一次超过10秒钟,家长就要尽快带孩子到正规专科医院,寻求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

  慈军说,一旦明确诊断,可以实行手术切除,术后睡眠打鼾现象与有关症状可迅速消失,生长发育趋于正常。

  她建议,在对症治疗方面,最简单的方法是让小儿侧睡,可在背部垫软的物品,防止孩子仰睡。这样打鼾现象会明显减轻。

2014-05-20 01:27:34浏览9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专家在线
王景丽
精选
王景丽主任医师耳鼻喉科
大庆油田总医院
去咨询
鼻部及咽喉部、耳部疾病,尤其是儿童鼻炎及鼻窦炎,腺样体肥大、扁桃体炎等鼻咽相关疾病、小儿鼾症,过敏性鼻、咽部疾病,头颈部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李亮
精选
李亮副主任医师耳鼻喉科
天津市儿童医院
去咨询
经过10数年临床经验的积累,擅长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儿童过敏性鼻炎、儿童鼻-鼻窦炎、腺样体肥大、急慢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儿童咽喉炎等。熟练掌握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各种常规操作、各种耳鼻喉窥镜检查;常规开展应用等离子射频消融技术切除扁桃体腺样体治疗儿童鼾症、耳内镜(或显微镜)下耳膜切开/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气管镜检查及异物取出术治疗气管异物、食道镜检查及异物取出术治疗食道异物、耳鼻咽喉头颈各个部位肿物切除等手术。尤其在儿童上气道过敏性相关疾病的综合处置、儿童过敏性鼻炎的脱敏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的保守治疗、儿童腺样体面容的序列治疗、儿童鼻源性头痛的评估与治疗、儿童头晕眩晕的诊断及治疗、儿童耳聋基因的解读及遗传咨询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谢存存
精选
谢存存主治医师耳鼻喉科
河南省人民医院
去咨询
中外耳畸形,鼻炎,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鼾症及咽喉部肿瘤等疾病的诊治
查看更多耳鼻喉医生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方晓茹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晚上吃葱会有什么不好
偶尔在晚上适量食用一些葱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什么不良影响。但如果长期大量进食,则可能会影响睡眠、胃肠不适、过敏反应、上火和便秘等。 1.影响睡眠:葱含有刺激神经的成分,如辣素、硫化物等。这些成分可能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产生兴奋、神经紧张等症状,导致晚上睡眠时不适感加重,从而影响睡眠质量。因此,有失眠问题或睡眠质量不佳的人群,在晚上应避免或限制食用葱。 2.胃肠不适:葱具有刺激性较强的气味和味道,一定程度上会刺激胃肠道分泌消化液,进而可能增加胃肠负担。对于原本胃肠不适的人群,如胃炎、胃溃疡等患者,晚上食用葱可能会加重恶心、胃胀、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3.过敏反应:对于部分易过敏体质的人群而言,在吃完葱之后则有可能会导致机体出现过度免疫反应的情况发生,从而诱发一系列不适症状,比如皮肤瘙痒、红疹等。对于这类人群应避免食用葱,若伴有其他不适现象,建议及时就医诊断。 4.上火:从中医角度来说,若经常在晚上过量进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则可能会导致体内阳气过盛,进而引发上火的症状,导致眼睛红肿、视物模糊、口腔溃疡、咽喉疼痛等虚火上炎的表现。 5.便秘:此外,葱的辛辣、刺激性还可能提升肠道内的虚火,导致大便干燥、排便困难,增加便秘发生的风险。 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建议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食用葱都应适量,避免过量摄入带来的不良影响。不同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食用葱。日常饮食尽量以清淡为主,可以适当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白菜等,少吃辛辣刺激油腻性的食物,有助于减少对人体的影响。
王磊副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吃葱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适量食用葱对身体有促进消化、增强免疫力的好处。但若过量进食葱,则可能会导致胃肠道不适、口腔溃疡、过敏反应等。 1、促进消化 葱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胃肠道蠕动,有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对于便秘的人群也具有一定辅助调理的作用。 2、增强免疫力 葱含有多种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如维生素A、维生素C、钙元素、铁元素等,适量食用后能够为人体补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并且还可以起到增强自身免疫能力的效果。 3、胃肠道不适 由于葱属于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大量摄入会增加胃肠负担,从而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因此,不建议患有胃炎、肠炎等疾病的患者食用葱,以免加重病情。 4、口腔溃疡 因为葱中含有大蒜素,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在咀嚼时会对牙龈和牙齿造成损伤,进而诱发口腔溃疡。此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冰硼散、桂林西瓜霜等药物进行治疗。 5、过敏反应 部分人群对葱过敏,食用后会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等不良反应。此时需要及时停止食用,并遵医嘱服用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胶囊等抗组胺药物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饮食,尽量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可以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以及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比如苹果、香蕉、牛奶、鸡蛋等,能够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有利于身体健康。如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张瑜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吃葱姜蒜的好处和坏处有哪些
通常来说,吃葱姜蒜具有杀菌消炎、开胃健脾、抗氧化、促进血液循环、补充营养等好处,但过量食用可能会有刺激胃肠道、损伤黏膜、诱发上火、影响口气、过敏反应等坏处。一、好处:1.杀菌消炎:葱、姜、蒜中含有大蒜素等抗菌成分,能有效杀灭和抑制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对预防感冒、肠炎等感染性疾病有一定作用。2.开胃健脾:葱、姜、蒜味道辛辣,能促进唾液和胃液分泌,帮助消化,改善食欲不振,对于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3.抗氧化:葱、姜、蒜中的挥发油成分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能清除体内自由基,延缓衰老,对保护心血管健康有一定益处。4.促进血液循环:葱、姜、蒜中的辛辣成分能刺激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对于缓解手脚冰凉、关节疼痛等症状有一定效果。5.补充营养:葱、姜、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适量食用能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素。二、坏处:1.刺激胃肠道:葱、姜、蒜味道辛辣,过量食用会对胃肠道造成刺激,导致腹痛、腹泻等症状。2.损伤黏膜:这三种食物的辛辣成分还可能损伤黏膜,导致口腔溃疡、胃炎等问题。因此,口腔、食道、胃等黏膜有损伤的人群应避免过量食用。3.诱发上火:葱、姜、蒜属于热性食物,过量食用可能导致体内阴阳失衡,引发上火症状,如口干舌燥、咽喉肿痛、便秘等。4.影响口气:葱、姜、蒜味道浓烈,食用后可能留下异味,影响口气清新。在社交场合或需要保持口气清新的情况下,应适量食用或避免食用。5.过敏反应:部分人群可能对葱、姜、蒜中的某些成分过敏,食用后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红疹等过敏反应。建议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过多进食葱、姜、蒜,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不利于自身健康。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