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看耳朵辨疾病 简单五招捏出健康

  耳朵虽然每天被人使用,却不像眼睛和嘴巴那样被人重视,甚至很多时候人们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德国威斯巴登医院资深外科教授沃特·哈特巴赫在《耳朵里的秘密》一书中写道,实际上,耳朵里隐藏着许多密码,通过耳朵可以看出人的性格和天赋,甚至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看耳朵辨疾病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副院长李志刚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的说法。”中医中早就有通过观察耳朵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病症的方法。

  人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在耳朵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当身体出现问题时,耳朵的相关区域也会出现反应。

  正常人耳朵红润而有光泽,这是先天肾精充足的表现;耳朵干枯没有光泽,可能是由于机体肾精不足;耳朵颜色 淡白的人,多怕冷恶风,手脚冰凉;耳朵红肿,多是“上火”的表现,常见于肝胆火旺或湿热;耳廓干枯焦黑,多发于传染病后期或糖尿病。在耳朵的某些局部呈点 状或片状红晕、暗红、暗灰等,则有可能是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的表现。

  如果耳朵局部有结节状或条索状隆起、点状凹陷,多提示有慢性器质性疾病,如肝硬化、肿瘤等。耳朵局部血管过于充盈、扩张,可见到圆圈状、条段样等改变的,常见于有心肺功能异常的人,如冠心病人、哮喘病人等。

  李志刚提醒,望耳只是中医“望诊”的一部分,判断身体健康状况、诊断疾病,应当结合全身的其他表现。即使平日里自己观察,也不可盲目照书诊断,杞人忧天。

  简单五招捏出健康

  耳朵上的穴位比较复杂,但若有头疼、失眠的小病,我们可以自己按摩穴位辅助治疗。

  牙龈肿痛按耳垂。耳垂相当于面部,当因“上火”导致牙齿、牙龈肿痛,或脸上长小疙瘩时,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揉捏耳垂,或者去医院在耳垂上点刺放血,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经常按捏耳垂还能美容养颜。

  心绞痛按下耳窝。经 常刺激耳甲腔部位,俗称下耳窝,对血液和循环系统有保健作用。下耳窝相当于胸腔内脏器官。心绞痛时首先要保持镇定,不要惊慌,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最 好抬高上身,然后可对下耳窝进行按压。方法是,将食指放到耳孔处,拇指放到耳的背面捏揉。这是最简便有效的急救方法,可以迅速缓解心绞痛,度过危险期。

  打嗝按上耳窝。上耳窝,即耳甲腔上方的耳甲艇,相当于人的腹腔,按摩此处有助于消化,并有强肾健脾之功。打嗝,中医称为呃逆,就是由于脾胃处虚弱,以及生吃不良食物、暴饮暴食引起的胃气上逆。

  失眠上下耳窝都要按。失眠,中医称“不寐”,它是由心、脾虚弱造成,可按揉下耳窝中的“心”、及其上方上耳窝中的“脾”两穴位。可将食指放到耳孔处,拇指放到耳的背面捏揉即可。

  四肢疼痛揉耳轮。耳廓的外周耳轮相当于躯干四肢,颈肩腰腿痛等躯体疼痛患者宜多按压耳轮。

(责任编辑:卜瑞莹)

2012-09-18 00:55:10浏览7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党华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什么病会引起耳朵聋
耳聋一般是指听力下降,可能是耵聍栓塞、外耳道炎、中耳炎、神经性耳鸣、鼓膜穿孔等疾病引起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选择针对性地治疗。1、耵聍栓塞如果平时不注意耳部卫生,导致耳道内的耵聍过多,可能会引起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使用挖耳勺轻轻取出耵聍。必要时,患者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碳酸氢钠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药物进行冲洗。2、外耳道炎外耳道炎为细菌、真菌感染或变态反应引起的外耳道皮肤、皮下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患者可能会出现耳痛、肿胀、听力下降等不适症状。建议患者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拉定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3、中耳炎中耳炎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因素引起的中耳部位炎症。由于炎症刺激中耳道黏膜,患者可能会出现耳痛、耳道流水、听力下降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进行滴耳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耳道冲洗的方式进行治疗。4、神经性耳鸣神经性耳鸣主要是由于长期噪音刺激、精神压力过大等因素引起的神经性疾病。由于神经性耳鸣会导致耳部神经受到损伤,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述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等营养神经类药物进行治疗。5、鼓膜穿孔鼓膜穿孔主要是指鼓膜损伤,可能与外伤、感染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述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头孢克肟胶囊、阿莫西林胶囊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通过鼓膜修补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具体病因后进行对症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党华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耳朵痒要警惕哪四种疾病
一般没有耳朵痒要警惕哪四种疾病的说法。耳朵痒可能是由于耵聍栓塞、外耳道炎、外耳湿疹、中耳炎、外耳道真菌病等原因引起的。1、耵聍栓塞耵聍栓塞是指外耳道内的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使耵聍在外耳道内聚积成团,从而阻塞外耳道。患者可能会出现耳道瘙痒、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碳酸氢钠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药物软化耵聍,再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2、外耳道炎外耳道炎是指外耳道皮肤及皮下组织发生的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可能是由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直接侵袭耳朵部位的黏膜所引起的,患者会出现耳朵瘙痒、疼痛、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药物进行治疗。3、外耳湿疹外耳湿疹是指发生在外耳道内、耳廓及耳部周围皮肤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可能与局部过敏、精神因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因素有关,患者会出现耳朵瘙痒、脱屑、糜烂等症状。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片等药物进行治疗。4、中耳炎中耳炎是指发生于中耳部位的炎症,可能与咽鼓管功能障碍、病原体感染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述情况,可伴有耳痛、耳道流水、听力下降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呋辛酯片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外用盐酸环丙沙星滴耳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药物进行治疗。5、外耳道真菌病外耳道真菌病是指外耳道内的真菌感染,可能与长期使用抗生素、糖尿病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耳朵瘙痒、耳痛、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碳酸氢钠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药物进行清洗。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氟康唑胶囊、伊曲康唑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具体病因后进行对症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党华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耳朵外面痒痒预示哪十种疾病
临床上没有耳朵外面痒痒预示十种疾病这种说法。耳朵外面痒可能是由于蚊虫叮咬、过敏、外耳道湿疹、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肿等原因引起的。 1、蚊虫叮咬 由于蚊虫叮咬,可能会导致耳朵外面痒、红肿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使用肥皂水清洗叮咬区域,也可以使用花露水、清凉油等缓解不适症状。 2、过敏 如果患者是过敏体质,在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后,可能会诱发过敏反应,从而引起耳朵外面痒、红肿等不适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氯雷他定、盐酸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外用炉甘石洗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涂抹患处进行治疗。 3、外耳道湿疹 外耳道湿疹是指发生在外耳道内的湿疹,可能与精神、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耳朵外面痒、脱屑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氯雷他定、盐酸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物进行治疗。 4、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是指外耳道皮肤、皮下组织发生的感染性疾病,可能与病原体感染、耳道积水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耳朵外面痒、耳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呋辛酯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5、外耳道疖肿 外耳道疖肿是指外耳道皮肤、皮下组织发生的感染性疾病,可能与不良的挖耳习惯、环境因素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耳朵外面痒、疼痛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鱼石脂软膏、左氧氟沙星等药物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耳道卫生,保持耳道清洁干燥,以免引起不适症状。同时,患者也需要注意清淡饮食,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可以适当进食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西红柿、苹果等,有助于补充机体所需营养,从而增强自身体质。如果在治疗期间出现其他不适症状或症状加重,患者应及时就医治疗,避免耽误病情。
党华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中医看耳朵怎样辨别疾病
中医看耳朵可以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其他检查等方式辨别疾病。1、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医生会观察患者的耳朵外形、颜色、光泽度等,还可以通过观察耳廓的外形、大小、形态等,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如果耳朵外形较小,而且比较弯曲,可能是由于肾虚引起的。如果耳朵比较突出,可能是由于肝火旺盛引起的。2、闻诊医生会通过闻患者的口气气味,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如果患者呼出的气味较大,可能是由于胃热引起的。如果患者呼出的气味比较小,可能是由于脾胃虚弱引起的。3、问诊医生会询问患者的发病原因、病程时间、症状特点等,从而对疾病作出初步的诊断。4、切诊医生会使用手指放在患者的耳朵里,感受患者耳朵里的脉搏跳动,从而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如果患者耳朵里的脉搏跳动较快,可能是由于心火旺引起的。如果患者耳朵里的脉搏跳动较缓慢,可能是由于脾虚引起的。5、其他检查除上述方式外,患者还可以进行体温测量、血压测量等检查,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建议患者平时要注意耳部的护理工作,避免经常用手抠耳朵,以免导致耳道黏膜受损。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