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你听到了吗?身边的这些噪音

  国外研究表明,人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不经意间因娱乐性噪声引起的青少年的听力损伤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全世界新增噪声导致听力损伤的青少年高达500万.

  听力下降对青少年最大的伤害是影响语言发育,其次是造成智力发育迟缓,使他们难以融入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除了导致听觉系统损伤外,过高的立体声响会和噪音一样引起心血管、神经、消化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紊乱,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胃液分泌减少、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

  在临床上也发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因耳鸣、听力损伤前来医院就诊,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惕.常见的娱乐性噪声来源于音乐播放器如随身听、MP3和手机、KTV、蹦迪等.

  MP3最高音量接近飞机起飞时的噪音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随时随地打开MP3播放器,塞上耳机、放大音量,旁若无人的欣赏音乐,但大家娱乐享受的同时,听力也正在被悄悄地损害着.全球著名的音乐播放器制造商i-pod(苹果)公司已遭到消费者起诉,理由是使用ipod损伤了消费者的听力.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戴耳机、听MP3容易导致听力损伤的机理:MP3配置的耳塞式耳机与外耳道贴得很紧,声音进入外耳道后没有缓冲的余地,声音信号较前提高6-9分贝.强大的声压集中地传递到很薄的鼓膜上,引起听觉器官异常兴奋;感受声音传导的毛细胞长期在80-90分贝的刺激下,会发生萎缩或减少,使听力减退.

  短时、低强度的噪音将导致暂时性的听觉丧失,并伴有暂时性阈移,这种损伤在脱离噪声环境后一定时间可以恢复.但是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导致毛细胞发生损害及退行性变,内耳供血减少,发生不可逆的听力下降,即永久性阈移.MP3音量越大,所听时间越长受损的毛细胞就越多.

  有报道指出,高于90分贝的任何声音,如果接触时间过长的话,即可引起某种程度的听力丧失.而MP3播放的声音大多超过100分贝,甚至可以高达120分贝,这个音量几乎等同于喷气式飞机起飞时的噪音.

  长时间用手机可致不可逆的听力下降

  现代人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但不同于普通的电离辐射,手机发射的电磁波波长为900MHz-1800MHz,虽然尚没有达到损伤DNA的程度,但此种微波可以辐射深度达颅内4-6cm,刺激水分子和细胞发生运动,导致相应组织温度上升0.1℃,引发如头痛、脑血供障碍、面部皮肤烧灼感以及耳部及耳周皮肤烧灼感等热反应,而且可以引起诸如睡眠方式的改变、血压升高、认知功能障碍等非热反应.

  尽管并非所有专家都认同长期使用手机导致脑瘤等发生率升高,但由手机发射的电磁波引发的潜在致癌作用已经引起众多专家的关注.此外,研究表明,长时间使用手机可发生类似于过度噪声刺激对听力的损伤,导致不可逆的听力下降.

  “迪斯科重听”属急性音响性外伤

  很多年轻人沉迷KTV、酒吧、迪厅,整夜暴露于震撼的音响轰鸣之中.迪斯科音乐和摇滚音乐造成的噪声可达120分贝以上,可以导致出现耳鸣、耳聋、耳闷等症状,并出现重听,临床上称为“迪斯科重听”,属于急性音响性外伤范围.

  过度的噪声刺激将导致耳蜗外毛细胞和内毛细胞的损伤或丢失,造成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听觉阈值移动.噪声刺激还能使外周听觉神经纤维突触间的联系发生改变,并引发中枢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之外,音量的急剧变化可以导致听觉器官的急性声损伤,出现内耳组织毛细胞损伤、盖膜移位等.动物试验已经证明,一定强度的冲击波负压确能使中耳和内耳发生机械性创伤,并伴有明显的听功能损害.

(责任编辑:刘振龙)

2008-03-03 09:44:00浏览8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皮肤癌怎么引起的
皮肤癌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可分为非疾病因素和疾病因素两大类。非疾病因素包括紫外线暴露等;疾病因素则涉及免疫抑制、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慢性炎症等。一、非疾病因素:紫外线是导致皮肤癌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长期暴露于紫外线下,尤其是中波紫外线,会直接损伤皮肤细胞的DNA,导致基因突变。这种突变可能激活原癌基因或抑制抑癌基因,从而诱发皮肤癌。紫外线暴露与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黑色素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日常生活中,户外活动、日光浴等行为都会增加紫外线暴露的风险。二、疾病因素:1、免疫抑制:免疫系统在识别和清除异常细胞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时,机体对癌细胞的监控能力下降,可能导致皮肤癌的发生。免疫抑制状态常见于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HIV感染、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情况。2、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某些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HPV)与皮肤癌的发生有关,特别是鳞状细胞癌。HPV感染可能导致皮肤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增加癌变风险。免疫功能低下者更容易发生HPV相关的皮肤癌。3、慢性炎症:长期存在的皮肤炎症可能增加皮肤癌的风险。慢性炎症会导致组织反复损伤和修复,在此过程中可能产生基因突变,最终导致癌变。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慢性溃疡、瘢痕、红斑狼疮等。针对皮肤癌的预防,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避免过度日晒,外出时使用防晒霜、穿戴防护衣物;其次,减少接触已知致癌化学物质,必要时使用防护装备;再次,定期进行皮肤检查,特别是高危人群;最后,保持良好的免疫功能,及时治疗慢性炎症性疾病。对于已经确诊的皮肤癌患者,应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以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皮肤癌的治疗1、手术治疗:手术是皮肤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其中莫氏手术是目前推荐的手术方式。该手术通过逐层切除病变组织,并在显微镜下检查切缘,确保肿瘤被彻底切除,同时保留尽可能多的正常组织。手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2、非手术治疗:对于无法耐受手术或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光动力疗法、放射疗法或冷冻疗法等。光动力疗法通过激光与光敏药物联合应用,破坏癌细胞;放射疗法利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3、药物治疗:遵医嘱进行局部化疗和系统化疗。局部化疗是将抗癌药物直接涂抹在皮肤病变处,适用于早期局限性皮肤癌;系统化疗则用于治疗已扩散的皮肤癌。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皮肤癌早期症状会痒吗
皮肤癌早期症状有可能会出现痒感,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有此表现,痒感也不是皮肤癌早期的特异性症状。皮肤癌早期出现痒感,可能与肿瘤细胞对周围组织的刺激有关。当皮肤癌发生时,肿瘤细胞不断增殖,会侵犯和破坏周围的正常皮肤组织,刺激皮肤内的感觉神经末梢。这些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后,会向大脑传递异常信号,从而产生瘙痒的感觉。但这种痒感往往容易被忽视,因为其程度可能并不剧烈,而且类似的皮肤瘙痒在一些常见的皮肤病中也很常见。皮肤癌早期病灶周围可能会伴随炎症反应,也可能引发瘙痒。肿瘤细胞会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出现炎症细胞浸润、血管扩张等炎症表现。炎症介质的释放会进一步刺激神经末梢,加重瘙痒症状。但同样,皮肤炎症引起的瘙痒并非皮肤癌所特有,许多良性皮肤疾病如湿疹、皮肤干燥综合征等,也可能引起瘙痒症状。若皮肤出现不明原因的瘙痒且持续不缓解,尤其是伴有皮肤红斑、丘疹、结节、溃疡、肿物等异常表现时,患者应提高警惕,及时前往医院皮肤科就诊。医生一般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必要时会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日常生活中,建议要注意避免长期暴露在紫外线强烈的环境中,外出做好防晒措施,如涂抹防晒霜、戴帽子、穿防晒衣等,以减少皮肤受损可能。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皮肤癌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皮肤癌的早期症状主要有皮肤肿块、皮肤溃疡、皮肤颜色改变、皮肤瘙痒等,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接受治疗。1、皮肤肿块:早期可能出现新的皮肤肿块,这些肿块的形态各异。有的肿块边界清晰,如基底细胞癌,可能表现为珍珠样的丘疹,质地较硬,边缘微微隆起,中央可能有凹陷;而有的肿块边界模糊,像一些黑色素瘤,可能呈现为不规则形状的结节,摸起来可能比周围皮肤稍硬,有时还会感觉肿块与下方组织有一定的粘连,活动度较差。2、皮肤溃疡:部分皮肤癌早期会出现皮肤溃疡,且溃疡通常难以愈合,持续时间较长。起初可能只是皮肤表面的小破损,之后逐渐扩大、加深,形成溃疡面。溃疡表面可能有渗液、出血,周围皮肤可能红肿。3、皮肤颜色改变:皮肤癌患者的皮肤可能出现色素沉着,如黑色素瘤,局部皮肤会出现黑色、棕色或褐色的斑块,颜色不均匀,边界也不规则,有时还会在原有黑痣的基础上,出现颜色加深、范围扩大等变化。4、皮肤瘙痒:早期皮肤癌还可能伴有皮肤瘙痒,且这种瘙痒可能是持续性的,也可能是间歇性的,程度轻重不一。一般没有明显的诱发因素,与普通的皮肤瘙痒不同,有时瘙痒可能会在皮肤出现其他明显症状之前就出现,容易被忽视。建议皮肤癌患者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尤其是在紫外线最强的时段,如需外出,应做好防晒措施,如使用遮阳伞、戴宽边帽子、涂抹防晒霜等。减少与化学致癌物质的接触,如焦油、沥青等。定期进行皮肤自查,留意皮肤是否有新的异常变化,如发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皮肤癌一般能活几年
皮肤癌存活时间因类型和分期而异,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多数生长慢,早期发现生存期长,鳞状细胞癌晚期生存率下降。黑色素瘤恶性高,早期生存率超90%,晚期仅6至24个月。此外,治疗方法、身体状况等因素也会影响生存时间。皮肤癌主要分为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黑色素瘤等类型。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多数情况下生长缓慢,少有转移,因此患者的生存期相对较长,可达十年以上。尤其是基底细胞癌,若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对正常寿命影响不大。然而,鳞状细胞癌若发展至晚期,5年生存率会相对较短。黑色素瘤则是皮肤癌中恶性程度较高的一种,容易转移到其他部位,预后相对较差。黑色素瘤的生存时间取决于其分期,早期患者的生存率可能超过90%,而晚期患者的生存率则显著降低,平均生存时间在6至24个月之间。除了癌症类型和分期外,其他因素也会影响皮肤癌患者的生存期。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效果至关重要。手术切除是皮肤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对于某些早期皮肤癌可达到根治效果。若综合运用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且治疗效果好,可延长患者寿命。反之,若治疗方法不当或效果不佳,则会影响患者的生存期。此外,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性别、遗传背景以及是否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等因素也可能对生存期产生影响。针对皮肤癌,提高生存期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患者应定期进行皮肤检查,一旦发现可疑病变应及时就医。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过度日晒、使用防晒霜、戴帽子和遮阳衣物等,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预防皮肤癌的发生。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