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黑眼圈 鼻炎惹出的祸

  由于都市人生活繁忙,很多人的睡眠质量不断地下降,因此大部分人都会有轻微的熊猫眼上身,不过你可知道原来炎都能够引出熊猫哦!

  故事1:

  管小姐是家电业的高级销售人员,忙得不可开交。最近这段时间冷热交替,管小姐一不小心就感冒了,鼻炎也犯了。但是实在抽不出时间,硬是拖了两周才去医院就诊。还告诉医生,鼻炎犯了,晚上睡觉都睡不好,熊猫眼都出来了。

  专家分析:熊猫眼可能是鼻炎导致的

  管小姐的黑眼圈,并不一定是睡眠不足引起,有可能是由鼻炎或者鼻窦炎引起的持续性鼻塞,造成双眼下眼睑靠鼻子的地方充血,从而出现黑眼圈;现在很多上班族因为工作疲劳,出现黑眼圈是很常见的情况,对于这种状态,男人大部分置之不理,女人则大把大把地钱去买名牌眼霜进行保养,其实,大家都忽视了鼻炎和鼻窦炎是导致黑眼圈的另外一只“黑手”。

  专家支招:鼻炎导致的黑眼圈怎么办?

  这类黑眼圈的主要特征是眼下血管呈蓝青色。这类黑眼圈的人主要是有过敏性鼻炎和鼻窦炎的人,因为这类人的血管中容易有发炎物质,会引起皮下血管扩张,引起血管轻微淤血,会导致眼睛下皮肤常常会有蓝青色的黑眼圈的产生。董玉礼教授特别介绍了去除这类黑眼圈的独门方法:就是使用荸荠。荸荠中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这些成分有助加速眼睛周围的血液循环!这种方法100%天然又不怕过敏,具体是将切成的荸荠平放在眼圈上,15分钟洗净即可。一天一次,坚持一段时间后,就能看到明显效果。

  故事2

  小方今年26岁,有着近5年的鼻炎史。2年前他发现自己听力出现了问题,同事在稍远的地方讲话,如果不仔细去听就听不到对方在说什么,这常常让人误以为他故意不吭声,弄得他挺苦恼。

  专家分析:听力障碍有可能鼻炎惹的祸

  在外耳道深部有一个叫鼓膜的膜状结构,将外中耳分开。正常情况下,鼓膜内外两侧气压相等,并随声波产生振动,将声音信号传至大脑。鼻炎为什么会导致听力障碍呢?这是由于发生鼻炎时,鼻黏膜肿胀,鼻腔分泌物增多,不仅使鼻通气功能受到影响,还会波及鼓管,使鼓膜内外两侧的压力失去平衡,从而影响声音信号的传播。” 炎症也会波及咽鼓管,致使变得狭窄或闭塞,导致中耳膜产生负压,使耳鼓膜产生内陷影响听力。由于咽鼓管闭塞,中耳粘膜渗出的物质不能从咽鼓管排出,导致分泌物在中耳膜堆积,时间久之,使骨膜增厚影响其活动,产生听力下降

  感冒或鼻炎发作擤鼻涕时会觉得耳朵嗡地响一下,实际上就是气流由咽鼓管冲入了中耳,当气压平衡后,听力就又恢复正常了。当鼻炎加重或频繁发作时,咽鼓管会发生持续性功能障碍,造成中耳腔负压,中耳腔中毛细血管内的血清就会随之渗出到中耳腔,造成分泌性中耳炎。进一步就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

  专家支招:出现耳鸣或听力下降怎么办?

  在出现耳鸣且经常发作、久治不愈时,就应该考虑鼻腔有否疾病及鼻咽病变的可能性。此时要到正规医院的耳鼻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专业治疗。千万不要擅自以为是压力过大造成,就疏忽治疗,产生不可逆的听力缺陷等严重结果。

  鼻炎确实是很烦人的疾病,患上鼻炎,那些流不完擤不掉的鼻涕、鼻痒、喷嚏连连等等都让人心烦和尴尬。并且还可能会呼吸不畅,头痛头晕,甚至上面故事的小方一样听力障碍。对于爱美的女性来说,像简小姐那样长伴左右的“熊猫眼”也是让人很难接受,不仅如此,严重的鼻炎还可能导致鼻梁弯曲、扁平,更加影响容貌。因此,如果发现自己有鼻炎征兆,应该要及时就医。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单文贤 实习编辑:杨淳)

2011-05-12 00:38:00浏览7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瑜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心脾两虚吃归脾丸上火怎么办
心脾两虚吃归脾丸上火,可以通过一般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改善,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治疗。1、一般治疗归脾丸属于一种中成药,是由党参、炒白术、炙黄芪、炙甘草、茯苓等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的作用,通常用于改善心脾两虚引起的失眠多梦、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如果服用归脾丸后出现上火症状,可能是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建议患者及时停止用药,并密切关注身体情况。同时,患者应多喝温水,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病情的恢复。2、物理治疗如果服用归脾丸后出现上火症状,患者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针灸、推拿等方式进行辅助治疗。可以选择心俞穴、脾俞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等穴位进行治疗,能够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有利于改善上火引起的不适症状。3、药物治疗如果上火症状比较严重,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牛黄清胃丸、黄连上清丸等药物进行治疗。此外,患者也可以遵医嘱服用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等药物进行治疗。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针灸、按摩、刮痧等方式进行治疗。建议患者在服用归脾丸时,需要严格遵医嘱,不可私自盲目服用。用药期间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建议立即停止用药并及时就医治疗。
任培华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脾胃虚弱、上火吃什么中成药
通常情况下,脾胃虚弱、上火可以吃参苓白术散、香砂养胃丸、附子理中丸、人参健脾丸、黄连清胃丸等药物进行治疗。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可自行盲目服用。1.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主要是由茯苓、莲子肉、薏苡仁等多种中药材组成,具有补脾胃的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缓解脾胃虚弱引起的食少便溏等症状。2.香砂养胃丸:该药物主要成分有木香、陈皮、半夏曲以及党参等中药制成,具有温中和胃的作用,对于改善脾胃虚寒所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者是腹胀腹泻的症状有一定的帮助。3.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是一种中成药制剂,药品类型为扶正剂,通常是由干姜、甘草、大枣以及制附子等药材组成的,具有温阳祛湿、益气健脾的功效与作用,可用于辅助治疗脾胃虚寒所致脘腹冷痛、手足不温等症状。4.人参健脾丸:人参健脾丸属于一种中成药,主要成分有人参、麸炒枳实、山楂、六神曲、炙黄芪、当归、酸枣仁等,具有健脾益气、和胃止泻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所致饮食不化、嗳腐吞酸、消化不良等症状。5.黄连清胃丸:黄连清胃丸的主要成分是人工牛黄、栀子、玄参、地黄、牡丹皮、黄芩、石膏、冰片等,能够起到清热解毒、凉血降火的功效,一般用于治疗心烦口渴、牙龈肿痛、咽喉疼痛等症状。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擅自服药或增减剂量,以免出现不适症状。如果脾胃虚弱上火严重应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辨证下给予针对性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任培华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脾胃虚寒又容易上火怎么调理
脾胃虚寒又容易上火一般可以通过规律饮食、适当运动、生活护理、药物治疗、艾灸疗法调理。1、规律饮食脾胃虚寒又容易上火可能是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原因所引起,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需要避免食用寒凉、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烧烤等。这样对脾胃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的作用,还可以预防上火。2、适当运动如果患者平时缺乏运动,导致抵抗力低下,则会产生脾胃虚寒又容易上火的情况。患者需要在平时适当地加强体育锻炼,可以做一些如打太极、慢跑等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血液的循环,可以使脾胃功能逐渐恢复且增强。3、生活护理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及时增添衣物,避免着凉受风。还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避免阴暗、潮湿的环境对恢复造成影响。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解不适症状。4、药物治疗患者还可以遵医嘱服用一些健脾养胃的药物进行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如健脾丸、参苓白术散以及山楂丸等药物,容易上火的患者可以吃牛黄解毒丸、三黄片和黄连上清丸等药物降火。5、艾灸疗法若通过以上方式无法得到有效改善,患者可以到正规医院接受中医艾灸的方式进行处理,达到疏通经络的效果,也能够促进体内的血液循环。除以上方法外,也可以通过艾叶泡脚来调理,可以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同时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更快地将体内的虚火和寒气排出体外。建议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避免吃得过饱,尽量少食多餐,以免加重病情。平时还应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不良情绪,以免影响疾病的恢复。
王凤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三甲
中医为什么说吃鱼是上火的
大部分鱼肉都会生热,鱼肉属于温性食物,在中医角度上分析,对于阴虚内热之人食用鱼肉都会引起上火的症状出现,一般建议阴虚内热的人不要食用。容易引起上火的鱼有带鱼、鲢鱼、鳝鱼等,这些鱼吃多了容易出现上火的现象。 1、带鱼 带鱼是温性食物,过多食用容易引起上火。出现上火的症状后,可以通过口服清热、解毒、凉血的药物进行改善,如穿心莲片、牛黄解毒片等。还应做到忌辛辣刺激、海鲜、烧烤类食物,饮食清淡。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青菜水果,比如苹果,香蕉等进行调节,并且应当注意多喝水。 2、鲢鱼 鲢鱼味甘,性温。能补脾益气,暖胃,过多食用会上火。鲢鱼能提供丰富的胶质蛋白,既能健身,又能美容,是女性滋养肌肤的理想食品。它对皮肤粗糙、脱屑、头发干脆易脱落等症均有改善疗效。吃鲢鱼上火期间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辣椒,花椒、大蒜等,并且注意清淡饮食,多样化膳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可有效地减少上火的症状,临床上火一般表现为口腔溃疡,口角炎等,常用的药物有蒲地蓝、金银花、甘草等。 3、鳝鱼 虽然黄鳝营养丰富,具有保护视力的作用,但鳝鱼性温,吃多也容易上火。若本身上火的人,不宜吃黄鳝,黄鳝是一种偏燥的食物,上火的人吃了之后,容易加重体内的火气,出现大便干燥等症状。上火应多喝水,及时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和水果,促进肠蠕动以帮助消化。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