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过敏性鼻炎 小毛病大危害

  【病例介绍】

  小强自幼就喜欢“扮鬼脸”,家人认为他太调皮,便经常训斥他,还多次带他到医院检查,并按儿童多动症治疗了近2年,但这反而使小强“扮鬼脸”的症状加重了。后来仔细观察,家人发现小强在“扮鬼脸”时总是反复搓鼻子、揉眼睛,并且有打喷嚏流鼻涕的症状,于是又带他到耳鼻喉科检查。经过查体,医生并没有发现小强的鼻子有什么异常,但询问病史后发现,小强经常会在鼻子发痒后,不停地流鼻水、打喷嚏。根据病情,医生判断小强患有过敏性鼻炎,遂请变态反应中心的医生会诊,检出了引发病症的过敏原,经过脱敏治疗,小强终于告别了过敏性鼻炎。

  【病例短评】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为机体对某些过敏原敏感性增高而发生在鼻腔黏膜的变态反应,是呼吸道变态反应常见的表现形式,有时和支气管哮喘同时存在。本病以15~40岁者多见,临床上有常年性和季节性之分。近10年来,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据统计,有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家族史的小儿,过敏性鼻炎的发生风险较普通人群高2~6倍。

  发病原因

  过敏性鼻炎主要由三大原因引起。①家族遗传:过敏性鼻炎患者为过敏体质,大约60%的患者有家族过敏史。据调查,若父母任意一方患有过敏性鼻炎,子女有50%的可能罹患此病,若父母双方都患有过敏性鼻炎,子女患病几率为75%~100%。②接触过敏原:过敏性鼻炎患者一旦接触过敏原,便会发病。室内最主要的过敏原有尘螨、霉菌、昆虫等。而户外的过敏原主要为野草、花粉和柳絮。某些食物如鱼、虾、牛奶、蛋类等;或某些接触物如化妆品、汽油、油漆、酒精、甲醛等;以及动物的皮毛、羽毛等也为常见的过敏原。③与哮喘相关:有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家族史的小儿,过敏性鼻炎的发生风险较普通人群高2~6倍。多数患儿先出现鼻炎,而后发生哮喘,也有少数患儿反之或两病同时发生。可见,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

  临床分型

  过敏性鼻炎分为季节性和常年性两种类型。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主要的诱发因素为野草、花粉、柳絮等,因此又称花粉症,仅在每年的某一季节发作,如我国南方患者的发病季节多在春夏季,过了这一时期,花粉消失后,病人症状自然好转。

  而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则一年四季都可发病,致病物质为常年性吸入物,如最常见的尘螨、霉菌、动物皮毛等,而牛奶、蛋类、虾、海鱼等食物也可能为患者的过敏原因。此类患者的症状轻重与接触过敏原的量和时间长短有关,由于常年持续性接触过敏原可使鼻黏膜非特异性反应增强,所以此类患者对物质刺激如冷热、湿度改变、粉尘、刺激性气体等均很敏感。

  主要症状

  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主要症状为:鼻子发痒、打喷嚏、流鼻涕和鼻塞难寐。发作时,有的患者还会出现眼睛、咽部上腭痒和流泪,严重者甚至有憋气哮喘等症状。由于该病的症状与感冒类似,因此很多患者常自行服用感冒药进行治疗,导致病情的延误。有的患儿因鼻子发痒而经常做歪口、耸鼻、捏着鼻子等奇怪动作,而被误认为是多动症。据报道,有20%~30%的过敏性鼻炎患儿曾被误诊为多动症予以治疗。

  过敏性鼻炎的症状虽然不大,但危害却不小,可并发多种病症。

  ①鼻息肉:这是本病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鼻腔阻塞、下鼻甲肥大;

  ②支气管哮喘:近半数季节性患者和部分常年性患者可发生支气管哮喘;

  ③中耳炎:由于肿胀或水肿的鼻黏膜与咽鼓管黏膜相连,因此,咽鼓管黏膜也可发生同样的病变。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还可导致咽鼓管阻塞、中耳腔积液,并出现传音性耳聋,即过敏性中耳炎;

  ④鼻窦炎:因肿胀或水肿的鼻黏膜阻塞鼻窦开口所致;

  ⑤过敏性咽喉炎:鼻变态反应可向下波及至咽喉,使病人出现咽喉发痒、咳嗽、轻度声嘶,严重者可能出现会厌、声带黏膜水肿而发生呼吸困难

  ⑥影响睡眠,导致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下降。

  防治重点

  过敏性鼻炎的防治重点可以归纳为三个字,即“避”、“克”、“脱”。

  1.“避”——避免接触传染源

  已明确过敏原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与过敏原接触。如在花粉播散期减少户外活动,改善居室环境等等。

  2.“克”——药物克敌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

  由于该型鼻炎发病时间较为固定,可以合理使用预防性药物,以减轻花粉期鼻部症状。如在发病前2周开始应用色甘酸钠2%滴鼻液(或气雾剂)滴鼻,每日3次,每次每鼻孔剂量约2.5mg;或者发病前2周开始每日2次,每次口服1mg酮替芬,直至整个发病期结束等。

  在整个发病期内,还可视具体病情加用下列药物: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患者若眼部症状明显,可滴用色甘酸钠眼药水;鼻甲组织充血性肿大严重者可用鼻减充血剂,如用1%麻黄素滴鼻。

  常年性过敏性鼻炎

  此型鼻炎患者可使用抗组织胺药、色甘酸钠、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抗胆碱类药物,但由于该型患者常以某一症状为主,故应根据病情变化选择或更换药物。

  3.“脱”——脱敏疗法

  脱敏疗法即特异性免疫疗法,又称减敏疗法。首先通过鼻腔分泌物涂片检查、变应原皮肤试验、变应性激发试验等查明过敏原,再根据过敏原检查结果,用皮试阳性的过敏原物质的浸液,从低浓度开始注射,逐次增加剂量和在一定时间后再增加浓度,以达到特异性脱敏的目的。

  此外,除了“避”“克”“脱”外,部分患者也可以采用手术对该病进行治疗。

(实习编辑:杜念念)

2010-03-17 00:33:00浏览4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