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打喷嚏学问多 显示人的性格

  喷嚏的真相

  打喷嚏与咳嗽、流眼泪一样,是一种生理现象,确切地说是由多种多样的刺激引起的一种神经反射。

  因此,专家将喷嚏定义为一种“不自主的、突然的、猛烈的、可听得到声响的经口鼻的气流逐出”。就目前而言,我们获知的信息有以下几点:

  ·打喷嚏前鼻子里分泌物骤然增多,并产生难以制止的痒感。

  ·打喷嚏的瞬间,人总是闭着眼,而且手脚都不大听使唤。

  ·喷嚏可产生出巨大的爆发力,喷出的飞沫速度高达每秒钟30米,最远距离可达1.6米。

  ·打喷嚏有利也有弊,利在能及时排出潜入鼻子里的异物,诸如尘埃、细菌与病毒,保护人体少受感冒以及多种传染病之害,弊端则在于将病毒喷射到周围空气中,可传播给他人,如同“放毒”。

打喷嚏学问多 显示人的性格


  打喷嚏显示性格

  你也许不知道,一个人打喷嚏的方式还能显示出他内心世界的某些方面。一位名叫伍德的美国肢体语言专家观察、分析了550人达3个月之久,发现大多数人都具有特定的打喷嚏方式,并与其性格特点密切相关。他由此归纳出了四种喷嚏的性格类型:

  1、“热心型喷嚏”。特点是喷嚏声音响,有力,经常会提出创新思想,洞察力强,能鼓舞和激发人们的斗志,重视人际关系,对新人和新的机遇满怀热情,而且乐观向上,独立性强,口才好,善于表达,喜欢与人沟通。

  2、“优雅型喷嚏”。特点是打喷嚏的方式礼貌,优雅,声音适中,经常用纸巾或手绢捂住嘴,这类人通达,友好,无拘无束,避免冲突,与人为善,忠诚、冷静、值得信赖,会认真倾听别人的谈话,乐于助人。

  3、“谨慎型喷嚏”。特点是喷嚏声音压得很低,甚至为了不打搅别人而把这种感觉憋回去。以避免秽物喷出或声音太大。这种人细心,尽职尽责,喜欢阅读与思考,做什么事情总是三思而后行。

  4、“直接型喷嚏”。特点是喷嚏声音大,而且会一连打好几个。此类人做事果断,雷厉风行,干练,为人简单,不想依赖任何人,个性强,做事效率高,爱憎分明。

  打喷嚏闭眼之谜

  刚才说过,人在打喷嚏时会闭上眼睛,奥妙何在?一方面,打喷嚏要用很大的力量逐出气体,肺内、口腔内、鼻腔内都有很大的压力,不单膈肌和肋间肌等呼吸肌要突然剧烈收缩,颈部、面部、额部的肌肉都要紧张,这时支配闭眼的眼轮匝肌也会收缩,因为它与面部肌肉同受面神经支配,于是就会不由自主地闭上眼睛。另一方面,打喷嚏时神经系统要高度集中,闭上眼睛,可减少外界的干扰。

  打喷嚏要趋利避害

  打喷嚏还可能成为某些疾病的诱发因素。比如引起头、颈、胸部血管压力骤然增高,若发生在某些具有潜在危险性疾病患者身上,很容易引起血管破裂而造成鼻出血、纵隔血肿、颅内出血等严重后果。有时也可因呼吸道、耳内压力增加而引起鼓膜破裂;还可因强烈反射性的腰肌收缩而导致腰肌损伤或腰椎间盘突出。

  趋利避害的策略是:感觉要打喷嚏时,选择好姿势,以减小胸腹腔的压力变化,同时使自己头颈部肌肉或腰部肌肉处于收缩状态,促使机体产生一种抵抗力,对抗打喷嚏时产生的冲击力,则上述危险可大大减少。

  打喷嚏可向四周播散病毒,对周围人群构成威胁。记住,正确之举是打喷嚏时不要正对着别人,应用手帕或卫生纸巾轻轻掩住口鼻,既要让喷嚏打出来,又不让飞沫向远处扩散。

  如果连续打喷嚏无法停止时,可采取下述方法,能发挥快速抑制作用——

  ·机械压迫法:用双手食指压迫双鼻翼外,可迅速抑制喷嚏。

  ·风油精法:用棉签蘸一点风油精,迅速插入鼻腔并旋转一周,喷嚏可立即停止。

(实习编辑:杜念念)

2010-02-13 00:04:00浏览8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孙海涛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补肾壮阳的中药吃了会流鼻血吗
补肾壮阳的中药吃了可能会流鼻血,可能是补肾壮阳的中药导致上火从而引起流鼻血,也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如肺经风热、肝火等。1、上火补肾壮阳的中药一般都是具有温热性质的,如果患者长期或者大量服用补肾壮阳的药物,就会导致身体出现上火的症状,表现为口干舌燥、流鼻血、咽喉肿痛等症状。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牛黄上清丸、牛黄解毒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还可以多吃一些降火的食物,比如苦瓜、黄瓜、西红柿等。2、肺经风热肺经风热是指风热之邪侵袭肺经引起的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点滴的鼻血,血色较为鲜红,还可能会伴随出现鼻腔干燥、灼热感等情况。患者可以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服用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等药物进行治疗,一般可以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3、肝火肝火是指肝经火胜,犯及肝经所表现出来的急躁易怒、口苦口干、失眠多梦、面红目赤等症状,肝火旺盛的患者如果服用补肾壮阳的药物,就会导致患者出现流鼻血的症状。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柴胡疏肝散、丹栀逍遥散等药物进行治疗,还可以多吃一些清肝泻火的食物,比如苦瓜、菊花、金银花等。除以上原因外,也可能是由于心火炽盛、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原因所导致,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任培华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补肾壮阳提高性功能的中药有哪些
补肾壮阳、提高性功能是中医治疗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鹿茸、淫羊藿、巴戟天、锁阳、肉苁蓉等中药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具有补肾壮阳的作用,但使用前应咨询专业医生,以确保安全有效。 1.鹿茸 鹿茸具有温补肾阳、益精血的功效,对于肾阳虚引起的腰膝酸软、畏寒怕冷、精神萎靡等症状有较好的改善效果。可研末后冲服,也可入丸剂或泡酒服用。服用时应遵医嘱,不可自行增减剂量;阴虚火旺者禁用。 2.淫羊藿 淫羊藿能温补命门之火,适用于肾阳不足导致的遗精早泄、阳痿不举等症。其还能够祛风除湿,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骨挛急等病症。本品可煎汤内服或泡酒,使用淫羊藿需注意个体差异,不宜过量或长期连续使用;孕妇及阴虚火旺者慎用。 3.巴戟天 巴戟天可补肾助阳,用于肾阳亏虚所致的阳痿滑精、宫冷不孕、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等症。此外,它还有强健筋骨的作用,有助于缓解关节疼痛。通常可煎汤内服,服用巴戟天时应注意适量,不可过量;阴虚火旺者忌服。 4.锁阳 锁阳具有补肾助阳、润肠通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肾阳不足所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阳痿早泄、大便秘结等症状。本品宜入煎剂,也可煲汤,脾胃虚弱者慎用。 5.肉苁蓉 肉苁蓉可以补肾阳、益精血,对于肾阳不足引起的阳痿早泄、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夜尿频多等症状有一定的调理作用。该药可入煎剂,也可煮粥食用,阴虚火旺者禁用。 以上几种中药均属于滋补类药物,建议患者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以免出现不良反应。日常生活中,患者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不要熬夜,还要适当锻炼身体,如跑步、游泳等,每周3-5次,有利于身体健康。
任培华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女性补肾的中药有哪些
女性补肾的中药一般有枸杞、肉苁蓉或者是何首乌等,中药的服用必须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使用。1、枸杞枸杞性平、味甘,归肝、肾经,可用于治疗肝肾阴虚引起的腰酸、四肢发冷、胃寒性功能减退等。如果患者是阴虚体质或者是实热体质,过多食用枸杞会导致出现流鼻血、大便干结或者是喉咙肿痛等症状。同时枸杞滋腻性比较强,如果是脾胃虚弱的人群不建议服用枸杞,否则可能会出现腹泻、大便不成形或者是腹痛等不良反应。2、肉苁蓉肉苁蓉是一味中药,具有温阳补肾、润肠通便和理气止血等作用,临床上主要适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阳痿不孕等。腹泻便溏者需要禁止食用肉苁蓉,而对于阴虚火旺、胃肠实热而大便干结者,也需禁止食用肉苁蓉。3、何首乌何首乌味苦、甘、涩,性温,归肝、心、肾经,具有补肝益肾、养血祛风等功效,临床上适用于肾阴亏损、发须早白、腰膝软弱等。脾胃虚弱者不宜食用,以免导致症状加重,还需避免过多食用何首乌。此外,补肾的中药还有人参、五味子等,在生活中患者需要避免食用寒凉的食物,例如绿豆、西瓜等,以免导致肾虚的症状加重,还需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例如辣椒、花椒等。
武志娟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喝中药补肾,好转的现象有哪些
喝补肾中药好转的现象,主要包括精神状态良好、腰膝酸软症状减轻、性功能逐渐恢复、睡眠质量提升、食欲好转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1、精神状态良好如果患者存在肾虚的情况,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疲劳乏力等不适症状,此时可以遵医嘱使用补肾的药物进行治疗,通常能够达到改善肾虚的效果。此时患者的精神状态一般较好,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2、腰膝酸软症状减轻如果患者的肾虚程度比较严重,可能会出现腰膝酸软、肢体无力等症状,还有可能会导致性功能减退。患者遵医嘱喝补肾中药后,一般能够改善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症状,同时也能够改善性功能障碍。3、性功能逐渐恢复肾虚可能跟长时间的过度劳累有关,也有可能是肾脏的功能受到损伤导致的,患者会出现性功能减退、阳痿、早泄等症状。在医生的指导下,喝补肾中药后,肾虚引起的性功能减退、阳痿、早泄等症状通常能够逐渐恢复,性功能也会逐渐恢复正常。4、睡眠质量提升肾虚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失眠多梦的情况,还有可能会导致精神不振,在医生的指导下,喝补肾中药后,能够改善睡眠质量,也能够使睡眠更加充足。5、食欲好转肾虚的患者由于肾功能下降,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而中药的味道较为苦涩,此时患者适量喝中药,可以促进患者的食欲,改善食欲不振的情况。患者在喝补肾中药时,需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例如辣椒、花椒或者是芥末等,以免影响药物效果。如果患者在服用补肾中药后出现不适症状,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采取针对性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