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浓缩的是精华,这位院士委员让中国造医疗器械扬名

  “口服这粒胶囊大小的磁控胶囊胃镜,受检者在无创、无痛、无麻醉情况下,仅需15分钟就可完成360°无死角的全胃检查。”

  6月13日,在杭州开幕的全国双创周活动会上,来自安翰科技董事长吉朋松的分享,让圆桌论坛的不少与会者瞪大了眼睛,他们生怕错过每一个细节。

  听分享的人,有科技公司负责人,有投资机构,也有政府官员。他们大都并不熟悉磁控胶囊胃镜系统,但这不妨碍他们听得津津有味。实在是“360°无死角”、“胶囊大小”、“无创、无痛”这些时尚又饱含高科技的词儿,自带了吸引力。

  这枚“小胶囊”可不是只有听起来很“酷”。作为“医工结合”创新创造的医疗器械产品,它长约27毫米,直径约12毫米,体重不足5克,看起来似乎不怎么起眼,但却让我国在消化内镜领域实现了“变道超车”。你说“酷”不“酷”?

  中国胶囊胃镜一小步,自主创新一大步

  一款产品支撑一个领域的“变道超车”,听起来似乎言过其实。但稍微了解了磁控胶囊胃镜系统所带来的变革,就不会再心存疑惑——

  在传统电子内镜领域,我国临床应用的消化内镜,长期被奥林巴斯、富士等世界的日本品牌所占领,且市场份额超过了95%。这也意味着,我们国产的消化内镜完全不能自给自足,更不要说走向世界了!

  但在磁控胶囊内镜领域,以安翰磁控胶囊胃镜系统为代表的我国产品,不仅在中国迅速推广,还出口到英国、法国、匈牙利等发达国家。

  来自学术界评价,更具说明力——

  有关安翰磁控胶囊胃镜系统目前已发表的SCI论文有16篇,且有两篇分别荣登美国胃肠病协会临床官方期刊《CGH》、美国消化内镜学会官方期刊《GIE》封面,日本消化内镜学会也对来自中国的研究成果重点推介。

浓缩的是精华,这位院士委员让中国造医疗器械扬名

李兆申院士(左二)在指导年轻医生做内镜检查

  “中国原创的磁控胶囊胃镜系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开启了胶囊内镜的新时代。”意大利知名消化专家克里斯蒂亚诺·斯帕达(Cristiano Spada)教授这样评价。

  消化领域目前唯一的诺贝尔奖得主巴利·马歇尔(BarryMarshall)教授,也专门在中国参观了磁控胶囊胃镜系统……

  “实至名归。”

浓缩的是精华,这位院士委员让中国造医疗器械扬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

  细数来自市场和学界同行的肯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自信且认真地抿嘴一笑。

  磁控胶囊胃镜系统的诞生,除了安翰科学家的奇思妙想和呕心沥血,也离不开严谨的临床循证医学研究。正是李兆申带领医学团队,通过技术指导和临床应用评价不断完善这一发明,才推动磁控胶囊胃镜最终走进了百姓生活。

  但李兆申的自信,来得并不容易。

  现年63岁的他,个子高高大大的,头发有些花白。或许是内科医生的缘故,他走起路来不像外科医生那样健步如飞,说话的语速也常常是不紧不慢。但只要跟他交流,就能发现,他总是一脸“萌萌的”认真表情,眼神里,则写满坚毅。

  这坚毅可能并非与生俱来。要知道37年前,李兆申接受组织安排成为消化科医生时,内心可是“一百个不情愿”。

  为啥不情愿?原来,成为“手到病除或者刀到病除”的外科医生,才是李兆申心之所向。当时他认为,外科医生不管是听起来还是看起来“都那么神气”。

  “做不成外科医生,那就在内科领域做出突破,让内科技术也能实现外科手术的效果。”李兆申在心底跟自己暗自较劲。

  这“较劲”可不是赌气,而是摆正心态后重树梦想的过程。

浓缩的是精华,这位院士委员让中国造医疗器械扬名

李兆申院士(左三)查看病房

  一笔不得不算的经济账,一条医工结合的创新路

  李兆申的梦想,还夹带着几分沉重。

  “我国是消化道疾病大国,拥有全球消化道肿瘤40%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确诊的消化道肿瘤患者有超过60%存活不到5年……”这些数据已经熟悉到脱口而出,但李兆申每次讲起来,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皱起眉头。做医生的人,即便每天都在看病,还是有太多人的病让他感到焦虑和惋惜。

  焦虑的是,作为消化道疾病患者最多的国家,此类疾病最常用的诊断工具——消化内镜,我国九成以上依赖进口。

  “如果有一天,国外不愿意卖给我们这些医疗设备了怎么办?就算是现在,我们还可以顺利进口这些设备,也不得不每年付出高昂的成本。这些花费,最终都会转嫁到老百姓身上,从而变相抬高我国百姓的就医负担。”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李兆申就开始为我国设备进口的事儿发愁。那时候,他的患者就来自全国各地,他经常看到舟车劳顿的患者,小心翼翼地从衣服最里面的口袋里,掏出那些带着体温的“家底儿钱”,就是为了预约一个内镜检查,而这内镜我国还生产不出替代品。

  惋惜的是,他遇到很多年轻的胃癌患者,肿瘤已经进展到晚期。这时候的诊治,花费高且疗效不理想。

  “为什么不早一点儿检查啊?来得有点太晚了。消化道肿瘤是为数不多可防可治的肿瘤,如果在早期或者癌前病变时被发现,治疗花费低且生命基本不受影响。”李兆申常常半是责怪半是惋惜地告知患者。

  患者们大都是一脸懵懂且酸楚的无奈,“做内镜检查太痛苦了,要插管,要麻醉,死都不想做”。可当这些患者得知自己有70%的可能活不过5年时,眼睛里又多是带着恐惧的对生的渴望。

  “内心五味杂陈。”

  身为医生,李兆申见得最多的是病人的苦。他最见不得的,也是病人的苦。因此,他想要和国内的消化科医生一起,提升国人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率。

  显然,一个国家的疾病谱,不是一个医生能够解决的事儿。但是“有性格”的李兆申认为,一个医生要解决的也不只有看病的事儿,还要会算卫生经济学的大账。

  会算账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通过“算大账”,李兆申越来越明白,要提升中国消化道肿瘤的防治水平,要破解中国消化领域高端医疗器械设备受制于人的局面,只能走“医工结合”联合创新的道路。

  强调“医工结合”,是因为医疗器械不同于一般的机械产品。拥有丰富经验的医生,会根据临床需要提出一些大胆的创新想法,但医生不具备光学、电学、机械学等多学科的基础,他们的灵感不能直接转化为产品。而能够把医生灵感转化为现实的工科科学家们,又需要在产品研发定型之后由医生指导并完成严谨的临床循证研究,以证实产品到底能不能适用于临床,能不能满足患者需求。这就是“医研企”的深度协作。

  要选对协作的方向显然也不容易。

  “比如,中国要在传统的电子内镜领域突破日本的产品格局,要么希望渺茫,要么就得不计代价付出成本。这并不是因为中国的科学家或医生太笨,而是因为两国的产业基础相差太大——从事业发展年限来说,日本的内镜事业比中国早了七八十年;从产业规模来说,全球范围内超过90%的内镜市场份额,都被日本产品所垄断。”说到这个问题,李兆申脸上的表情又严肃起来,他反对创新创造的盲目自信。

  在李兆申看来,如果一定要把中国的电子内镜和日本产品做个对比,那就好比“小黄车”和“奔驰”“宝马”的对决。

  “中国没有‘奔驰’‘宝马’,就造不出高质量的交通工具吗?肯定也不是,中国的高铁就闻名世界。同样的道理,中国在磁控胶囊胃镜领域,就已经领跑全球。”沉默了一小会儿,李兆申一字一顿:“不是不可能,而是要另辟蹊径搞创新!”

  立足百姓、国家之需求,吹响协同创新集结号

  “另辟蹊径”的安翰磁控胶囊胃镜,实现了中国内镜技术的“变道超车”梦,也让李兆申对国产医疗器械创新创造充满了更多期待。

  “实际上,只要我们认真组织,真正瞄准百姓和国家需求,并加强多学科的协同创新,中国也完全可以生产出国际领先的医疗器械设备。这就是磁控胶囊胃镜系统成功研发给我的启示。”很多人不知道,李兆申这期待和信心背后有多少心酸。

  至今,回忆起几年之前在一次以创新为主题的内部座谈会上,企业方就创新创造问题所表达的一些“真心话”,李兆申心里依然很不是滋味儿。

  那时,他是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那次座谈会,原本是政府部门主办、以“推动我国内镜器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可座谈会上,国内仅有的几家从事内镜器械生产的企业,就有不止一家明确表示,不愿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因为依靠既有产品,企业每年能稳定获得一两千万元的利润,而加大研发投入之后,企业利润就会在短期内明显降低。

  作为学术带头人,产业企业这种“小富即安”的思维,让李兆申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但也不能过分苛责企业,创新存在收不回投入的风险,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磁控胶囊胃镜也不例外。”

  2000年,磁控胶囊内镜的概念被最早提出。之后全球有三支团队对磁控胶囊胃镜进行产品研发,他们分别来自Given影像公司、奥林巴斯和西门子公司联合研究团队以及我国的安翰公司。与另外两支全球闻名的团队相比,中国的安翰实在是“名不见经传”。但最终,只有中国的产品突破了精准磁控技术拿到了医疗器械审批证书,另外两类磁控胶囊胃镜因磁场操控精准度欠佳,导致胶囊内镜对胃部观察不完全,均未获批在临床推广。

  不破茧,怎成蝶?

  现在,磁控胶囊胃镜主要应用于胃部疾病的检查,并已成为人们无痛苦、舒适化胃镜检查的首选。“而伴随着越来越深入的合作研发,我们的产品功能会越来越强大,也会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替代进口产品。”梦想一个个得到实现,李兆申早已不再纠结最初的那个外科医生梦。让他意外的是,现在,他还拥有了一个新称呼——“内科中的外科医生”,原因是他通过创新内镜诊疗技术和方法,治疗了不少过去需要大刀阔斧开腹治疗的疾病。

  “还是那句话,中国的科学家不笨,中国不是没有市场,中国的研发也不是没有经验,但中国的‘产学研’合作机构还需要更有战略性的创新规划,以及平台。”证实了可以“变道超车”,李兆申并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他希望有更多的项目和产品可以“变道超车”。

  “希望政府能从国家层面来组织一些重大项目的研发,并重点支持一些百姓需求急切、创新成果可预期的在研项目。毕竟,企业和研究机构需要先考虑自身的生存,而战略规划,应在更高层面上做出。”李兆申说他很欣赏任正非,是任正非的远见和卓识,带领华为走出了一条悲壮又豪迈的路,而现在中国的内镜产业,也在走与之前华为相似的路。

  在这条相似的前进路上,李兆申有很多期待。

2019-06-19 23:58:48浏览4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医生挂号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